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899)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庞虹张宇宏谢佳沁邓从双潘畅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生物防治
  • 2篇瓢虫
  • 2篇物防
  • 2篇基因
  • 1篇幼虫
  • 1篇玉米
  • 1篇玉米蚜
  • 1篇入侵
  • 1篇扫描电子显微...
  • 1篇生物入侵
  • 1篇生殖力
  • 1篇桃蚜
  • 1篇天敌
  • 1篇天敌瓢虫
  • 1篇气味结合蛋白
  • 1篇种群
  • 1篇种群遗传
  • 1篇种群遗传学
  • 1篇自残
  • 1篇自残行为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3篇广东省昆虫研...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根特大学

作者

  • 6篇庞虹
  • 4篇张宇宏
  • 3篇谢佳沁
  • 2篇吴红胜
  • 2篇邓从双
  • 2篇潘畅
  • 2篇刘平
  • 2篇李浩森
  • 1篇张帆
  • 1篇王甦
  • 1篇蒋瑞鑫
  • 1篇李姝

传媒

  • 6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天敌瓢虫种群遗传学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天敌瓢虫常在农业生产的生物防治中被广泛引进和使用。这种使用过程往往会导致天敌瓢虫在遗传水平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到其生物防治的使用效果和本地生态多样性。对天敌瓢虫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甚至预测这种遗传改变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从而为生物防治计划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在生物防治中促进天敌瓢虫遗传改变的因素,以及几种常见的天敌瓢虫种群演变情况,并讨论种群遗传学在天敌瓢虫研究的未来方向。
李浩森庞虹
关键词:天敌瓢虫种群遗传学生物防治生物入侵进化
孟氏隐唇瓢虫气味结合蛋白ComOBP1基因的克隆和时空表达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中成功克隆出气味结合蛋白(Com OBP1)基因的全序列(Genbank登陆号:KU170686)。Com OBP1基因全长922 bp,包括5'端长为40 bp的非编码区域(UTR),及3'端长为462 bp的UTR,开放阅读框ORF长为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15.516 k Da,等电点p I为6.57,存在AATAAA加尾信号。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20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Minus-C OBP,也是在孟氏隐唇瓢虫中发现的第一个Minus-C OBP。氨基酸序列中有且仅有一个N-糖基化位点为62 NLSA,并存在2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与其它昆虫的Minus-C OBPs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与同为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的同源性较高。利用Real-time PCR、RT-PCR技术对Cmon OBP1基因在孟氏隐唇瓢虫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不同营养条件及不同食性下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Cmon OBP1基因在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雄性成虫期具有最高表达量,且多在成虫的头部及翅部表达。当营养条件发生变化时,表达丰度不会发生变化,当猎物由天然猎物柑橘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变成碗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时,表达量会明显下降。该结果表明,孟氏隐唇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猎物种类会影响Cmon OBP1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嗅觉行为。同时,Cmon OBP1基因可能在雄虫相关的信息素感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潘畅张宇宏谢佳沁李浩森庞虹
关键词: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克隆
孟氏隐唇瓢虫qRT-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被引量:5
2016年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qRT-PCR研究的关键。本文以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为研究材料,利用qRT-PCR技术,对孟氏隐唇瓢虫4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RPS23、GAPDH和β-tubulin的mRNA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软件分析它们在孟氏隐唇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以成虫不同组织为材料时,综合三种软件分析结果显示4个候选基因表达稳定性平均等级值排名为RPS23(rank=1)>β-tubulin(rank=2.3)>GAPDH(rank=3)>Actin(rank=3.7),以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为材料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4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平均等级值排名为RPS23(rank=1.7)>Actin(rank=2)>GAPDH(rank=2.7)>β-tubulin(rank=3.7)。综合分析在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两种处理下,三种软件的评价效果,4个候选基因表达稳定性等级值的总平均排名为RPS23(rank=1.3)>Actin(rank=2.8)=GAPDH(rank=2.8)>β-tubulin(rank=3)。RPS23在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显示出较高的表达稳定性及与其它基因之间极大的相关性,可以确定为孟氏隐唇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基因表达分析中一个稳定表达的基因,可作为单个内参基因或者其它内参基因的协同基因,本实验为开展孟氏隐唇瓢虫功能基因表达分析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潘畅张宇宏庞虹
关键词:QRT-PCR内参基因
孟氏隐唇瓢虫成虫自残幼虫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室内对孟氏隐唇瓢虫成虫自残幼虫的行为以及雌虫取食幼虫后的生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在48h内残杀幼虫造成的死亡率为60%,显著高于雄成虫;与其他部位相比幼虫的腹部遭受更多地攻击,幼虫体表覆盖的蜡丝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成虫的攻击。与取食粉蚧的雌虫相比,取食瓢虫幼虫的雌虫产卵率和平均产卵量均显著降低。
蒋瑞鑫张宇宏吴红胜刘平谢佳沁庞虹
关键词:自残行为生殖力
小麦-玉米蚜-龟纹瓢虫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初探被引量:9
2014年
载体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BPS)通过建立自然天敌的自我维持机制以持续控制田间及保护地害虫。本研究分别以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替代猎物和载体植物,构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载体植物系统防控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该载体植物系统中各因子的组合,并对该系统繁殖的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和目标害虫桃蚜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龟纹瓢虫成虫获得量最大的组合是小麦播种后第四天接蚜720头,待蚜虫扩繁5天后,投入龟纹瓢虫初孵幼虫30头。取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载体植物扩繁的龟纹瓢虫对靶标害虫桃蚜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
邓从双李姝王甦张帆庞虹
关键词:龟纹瓢虫玉米蚜桃蚜生物防治
孟氏隐唇瓢虫的触角感受器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雌雄成虫的触角和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触角形态,感受器形态、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孟氏隐唇瓢虫雌雄成虫触角均由柄节,梗节及8个鞭小节组成。观察到7种触角感受器:四种锥形感受器(s.ba),四种刺形感受器(s.ch),四种毛形感受器(s.tr),一种腔锥形感受器(s.co),一种耳形感受器(s.au),一种腔形感受器(s.cl),一种Bhm氏鬃毛(s.bm)。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其他类型感受器数量都较少。Bhm氏鬃毛只存在于柄节和梗节。第八鞭小节的顶端感受器种类最丰富,被六种感受器稠密覆盖。雌雄触角大小、感受器类型都没有明显差异。根据感受器的分布和以前的相关报道,推测孟氏隐唇瓢虫的毛形感受器可能是信息素接收者,刺形感受器可能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可能都是植物挥发物接受者,化学和温湿度感受器,耳形感受器或许承担物理或者嗅觉器官的功能,而Bhm氏鬃毛或许能感知触角的位置和活动。
刘平张宇宏吴红胜谢佳沁邓从双庞虹
关键词:触角感受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