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4058)

作品数:15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韦进胡敏章江颖郝洪涛申重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潮汐
  • 5篇潮汐模型
  • 4篇EARTHQ...
  • 3篇地震
  • 3篇重力仪
  • 3篇BEFORE
  • 3篇GRAVIT...
  • 2篇海潮负荷
  • 2篇海潮负荷改正
  • 2篇潮汐因子
  • 2篇M
  • 1篇地脉动
  • 1篇地球重力
  • 1篇地球重力场
  • 1篇地下水
  • 1篇地震计
  • 1篇地震前
  • 1篇震前
  • 1篇正交
  • 1篇中国北部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8篇韦进
  • 6篇胡敏章
  • 5篇江颖
  • 4篇郝洪涛
  • 3篇刘子维
  • 3篇申重阳
  • 2篇张晓彤
  • 1篇李辉
  • 1篇王建伟
  • 1篇刘少明
  • 1篇李祖宁
  • 1篇杨光亮
  • 1篇姚垚
  • 1篇杨锦玲

传媒

  • 4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Geodes...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重力台网对米娜台风激发的微震信号源定位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重力台网进行台风激发信号的源区定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台风监测能力,而且可从台风激发信号中区分出震前与震源有关的信号,促进地震预测研究。以2019年第18号台风米娜(MITAG)为研究对象,基于福建省重力台网观测的1 Hz采样的固体潮观测数据,利用噪声互相关函数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归一化噪声能量流方法分析数据质量和微震源区方位,使用SNR≥25的Rayleigh波互相关信号走时作为定位数据,进行台风4个时段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MITAG台风靠近中国大陆的过程中,定位区域能够覆盖台风中心所在位置;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的微震垂直位移极值区域也和台风靠近中国大陆过程时段一致;通过人工剔除高速波群的互相关信号后,定位区域也能覆盖到转向远离大陆过程时段的台风轨迹。福建省重力台网对台风的追踪提供一类新的数据和方法。
韦进胡敏章胡敏章鲁小飞江颖
关键词:互相关函数
利用中国北部连续重力站资料评估全球潮汐模型精度被引量:4
2021年
为评估全球潮汐模型在我国潮汐改正中的适用性,本文首先对10个重力站2016—2018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精度评定,而后基于均方根、和方根、纬度依赖关系以及重力残差等指标对7个全球潮汐模型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10个重力站的一些评价指标达到甚至超越了早期超导重力仪,例如M2波潮汐因子的中误差普遍小于0.000 70,其中最高精度约为0.000 14,5个主要潮波的稳定度均≤0.001 5.在10个观测模型和7个全球潮汐模型中,DDW-NHi和M2001模型考虑了地球扁率的影响,基于这两个模型计算的和方根较其它模型所得的和方根均小,约为0.288×10^(-8) m/s^(2).基于最高精度的乌什站数据对Molodensky,DDW-NHi,M2001与观测模型的改正精度的对比显示,DDW-NHi模型改正计算的重力残差(±0.4×10^(-8)—±1.0×10^(-8) m/s^(2))不及观测模型(±0.1×10^(-8)—±0.5×10^(-8) m/s^(2)),但依然优于M2001 模型(±0.7×10^(-8)—±1.4×10^(-8) m/s^(2)),且DDW-NHi模型改正获得的残差比传统的Molodensky模型所得残差(±0.5×10^(-8)—±1.5×10^(-8) m/s^(2))小 1×10^(-8)—2×10^(-8) m/s^(2).
韦进郝洪涛张晓彤胡敏章申重阳
关键词:海潮负荷改正
Analytical study on abnormal change in time-variable gravity at Yichang seismostation before the M5.1 Badong earthquake被引量:4
2014年
An M5.1 earthquake occurred in Badong County, only 66 km from the Three Gorges Dam, on De- cember 16, 2013. The continuous gravity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at Yichang seismostation nearest to the epi- center (96 km)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inuous gravity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in this rainy season did not exhibit a characteristic of seasonal change in gravity identical to that in the past years, and thereafter the M5.1 Badong earthquake occurre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vealed that the water storage and discharg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generated seasonal change in gravity, and the changes in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gravity load were not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seasonal change of continuous gravity observation data whether in respect of magnitude or phase and did not have obvious breaking change on annual varia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easonal change data observed on the same site including cavern temperature, rainfall data and global terrestrial water model (CPC) simulated water load, it was thought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room with cavern temperature change of only -0.1 l^C/a at Yichang seismostation, the sea- sonal change of continuous gravity observation result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seasonal change in rainfall. In the case that the changes in rainfall and its water load did not have evident breaking change on annual varia- tion law before the earthquake, if the MS. 1 Badong earthquake was the cause of the breaking change on annual variation law in Yichang this time, then it was believed through analysis of crust expansion ratio that similar a- nomaly should occur at a crust expansion and compression intersection, no more than 10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Wei JinShen ChongyangLiu ShaomingDai Miao
gPhone重力仪绝对标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中国大陆重力站主要装备的gPhone相对重力仪(约62套)由于缺乏标定,限制其高精度重力数据的科学应用的问题,收集了中国大陆12站同址FG5绝对重力观测与同时段gPhone观测的资料,提出了基于DDW-NHi全球潮汐模型约束的FG5绝对比测标定gPhone重力仪的方法,并与gPhone重力仪出厂格值法、理论固体潮标定法进行比较,讨论未来绝对重力标定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同址绝对观测时长26~64 h资料标定gPhone重力仪,格值系数的相对误差为±0.0013~±0.0038;标定后各站重力残余振幅≤1×10^(-8)m/s^(2),达到gPhone重力仪标称精度,优于出厂格值和理论固体潮标定结果;标定后经固体潮、气压负荷潮改正的重力残差振幅与中国大陆海潮负荷规律相符.
韦进胡敏章胡敏章王嘉沛
关键词:FG5绝对重力仪海潮负荷改正
CG-6型重力仪零漂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对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最新引进的4台CG-6型相对重力仪的零漂特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4台重力仪的静态零漂率、混合零漂率和动态零漂率均小于8μGal/h,满足厂家给出的技术指标。在较长观测时间内,各台仪器的零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在进行较长时间的野外观测以及后续数据处理中,不宜将零漂率作为常数进行解算和零漂改正。
郝洪涛刘少明韦进胡敏章
利用福州gPhone重力仪检测杜鹃台风激发的第二类脉动信号被引量:8
2020年
蕴含大气—海洋—固体地球三个圈层能量传递和耦合信息的地震噪声(2~10 s)可用于能量辐射模型检验、海底地形探测、台风中心定位、地震预测研究等工作.近年1 Hz采样的重力仪也检测到台风激发的第二类(DF)脉动.为检验信号的有效性,提出重力观测的最佳估计策略,本研究利用2015年福州地震台gPhone重力仪1 Hz重力固体潮数据,对Peterson垂直位移功率谱密度估计策略(简称:P方法)和切比雪夫滤波估计策略(简称:F方法)进行比较.和地震时刻突变增强信号的特征不同,杜鹃台风靠近中国大陆时DF频段垂直位移呈现渐变增强特点.和同区域CMG-3 ESP地震计结果有高达0.9以上的相关性.在振幅量级的比较中,P方法对近场信号有高估现象,相对误差约为0.3.在选择截止频率为0.05 Hz,通带波纹为0.01 dB的3阶切比雪夫高通滤波处理零线误差时,重力和地震计的DF频段垂直位移相对误差不超过0.1.在进行误差因素分析时,两策略间有约±0.6×(10^-6 m)^2/Hz的能量差异.而固体潮、气压的影响小于0.0003×(10^-6 m)^2/Hz,可忽略不计.采用品质因子Q=210,地震波群速度U=1800 m/s,REF模型比率r=0.8建立的ASSM合成频谱图不仅在时域内和观测结果同步达到振幅峰值,频域内也有0.95的强相关性.福州gPhone重力仪检测到杜鹃台风激发的DF脉动信号,主频为0.1599 Hz,DF频段垂直位移最大振幅为0.9×10^-6m.在讨论两个积分策略和两型仪器频散图谱差异时发现,P方法采用1024 s窗长分段消除积分引起的零线误差方法不及滤波的.F方法对6~10 s大于3 km/s的面波波群能力是不及CMG-3的.这些都需要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需要注意.
韦进郝洪涛杨锦玲胡敏章李祖宁江颖张晓彤
2009年7月22日武汉日全食重力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研究2009年7月22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日全食对地球重力场的影响,处理和分析了武汉九峰国家重力基准点的GWR超导重力仪和gPhone弹簧重力仪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超导重力仪的观测数据与气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3台弹簧重力仪残差时间序列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噪声水平在其正常精度范围之内;超导重力仪和弹簧重力仪在日全食发生期间均未观测到重力场的异常效应。
姚垚李辉韦进杨光亮
关键词:日全食重力仪地球重力场负相关
应城M_(s)4.9地震前第二类地脉动信号异常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2019-12-26应城M_(s)4.9地震前,襄阳重力台记录到第二类(double frequency,DF)地脉动信号持续增强异常。对比全球能量辐射模型(ASSM)及西太平洋台风数据发现,震前10 h左右的DF地脉动增强及优势频率增大的异常与西太平洋Phanfone台风靠近中国大陆这一远场信号源关系较弱,与本地未知近场同源同频信号有关。结合恩施重力台观测分析认为,该异常信号不属于应城地震前的慢地震事件。此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巴东-秭归段和襄樊-广济断裂及其邻近区域5次M_(s)4.0以上地震中的4次都与七曜山-金佛山断裂附近发生的M_(s)4.5~5.0地震呈成组活动,时间间隔为0.5~1 a,且发震时间都在DF地脉动信号的高噪声水平时段内(10月~次年3月)。当恩施-襄阳DF地脉动信号基线的月中位数和众数值的差异持续4个月增加或处于高值时,研究区发生M_(s)4.0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增加。对震前DF地脉动信号异常特征的总结可为预测未来长江中游巴东-秭归段和襄樊-广济断裂及其邻近区域M_(s)4.0以上地震的发生时段提供经验指标。
韦进吕品姬郝洪涛王建伟栗宁胡敏章
陆态网络连续重力站近期潮汐观测精度讨论被引量:5
2020年
重力潮汐观测在全球潮汐模型的建立、重力扰动信号识别等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潮汐观测精度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10个重力站3年的重力固体潮数据计算了观测潮汐模型。在与历史已有结果进行比较后,分析了观测潮汐模型精度以及环境对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站观测潮汐模型的M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最优为0.00014,主要潮波平均精度优于0.0010,高于20世纪80~90年代弹簧重力仪0.5~1个数量级,部分站点的精度可达早期超导重力仪水平,而与现代OSG型超导重力仪精度相差0.5~1.0个数量级。利用重力站中最优观测潮汐模型进行潮汐改正,潮汐改正精度指标(DRMS)可达±(0.2~0.3)×10^-8m/s^2,稍优于DDW/NHi理论潮汐模型结果(±(0.3~0.6)×10^-8m/s^2)。10个重力站均表现出了观测优于理论模型的特点。观测环境和场地的干扰会导致观测潮汐模型的精度下降,部分台站受环境变化和观测系统本身老化等不稳定因素干扰,其观测潮汐模型精度下降。DRMS自(0.1~0.2)×10^-8m/s^2增至(1.0~1.7)×10^-8m/s^2。
韦进郝洪涛韩宇飞江颖刘子维
水负荷重力信号提取方法及在华北地区应用研究
中国地震局在2008年以来的多次重大工程中,陆续新建改造了 78个站84套连续重力观测仪,利用互联网技术组成了连续重力观测台网。该监测网为地震监测和预测提供了一类有效的观测手段。同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变化规律的...
韦进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