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8)

作品数:16 被引量:249H指数:11
相关作者:余克服陈特固施祺时小军赵美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珊瑚
  • 4篇海平
  • 4篇海平面
  • 3篇珊瑚礁
  • 3篇气候
  • 3篇珠江口
  • 2篇生态
  • 2篇石珊瑚
  • 2篇气候学
  • 2篇琼州海峡
  • 2篇全球气候
  • 2篇全球气候变暖
  • 2篇全新世
  • 2篇晚全新世
  • 2篇南沙群岛
  • 2篇雷州半岛
  • 2篇高海平面
  • 1篇动力地貌
  • 1篇造礁石珊瑚
  • 1篇致死温度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余克服
  • 7篇陈特固
  • 5篇时小军
  • 4篇施祺
  • 3篇赵美霞
  • 3篇张江勇
  • 3篇赵焕庭
  • 2篇张乔民
  • 2篇李淑
  • 2篇陈天然
  • 2篇王丽荣
  • 1篇宋朝景
  • 1篇赵建新
  • 1篇曾侠
  • 1篇袁家义
  • 1篇肖军
  • 1篇刘元兵

传媒

  • 5篇热带地理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广东气象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被引量:23
2008年
利用大万山附近1°×1°经纬度网格的卫星高度计资料(1993—2006),计算出珠江口绝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0±0·05cm/a,与由卫星高度计得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一致。珠江口各验潮站近40年的潮位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珠江口海平面正加速上升,为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珠江口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和ENSO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在ENSO年海平面相对较低。以IPCC有关全球温度上升幅度的预报值和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为依据,预计到2030和2050年珠江口绝对海平面将分别上升6~14和9~21cm,若考虑地面沉降以及波动值,珠江口部分岸段相对海平面将可能分别上升30和50cm。
时小军陈特固余克服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卫星高度计珠江口
珊瑚骨骼生长研究评述被引量:4
2008年
珊瑚骨骼生长有年、月、日周期,能够当作古生物钟来记录地质历史。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年周期的发现对后来的珊瑚古气候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又发现世界各热带海域的珊瑚存在多种多样的骨骼密度变化模式,起先常从珊瑚的生长环境中寻找骨骼密度变化的控制因素,但是没有成功,从8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试图从珊瑚骨骼构架本身出发、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骨骼密度条带之间的关系来探求骨骼密度变化的机理,并提出了一个可以解释大多数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变化模式的骨骼生长模型。块状珊瑚软体层厚度是一个十分重要但至今仍没引起足够重视的珊瑚生长参数,它相对于骨骼线性生长率的变化影响着骨骼密度变化模式。骨骼钙化作用和虫黄藻光合作用的相互关系还存有争议,珊瑚骨骼钙化机理仍在探索中。
张江勇余克服
关键词:骨骼密度
雷州半岛灯楼角沙岬的形成被引量:5
2007年
沙岬(沙嘴)是一种海岸动力地貌类型。通过区域地貌背景、海底地貌-浅地层、海洋动力条件、相关的海岸沙坝和现代海滩的分析,认为灯楼角沙岬是来自琼州海峡的东向波浪和来自北部湾的西向波浪两种相向波浪动力平衡、灯楼角东沿岸存在逆时针环流和灯楼角西沿岸存在顺时针环流两者于此辐合,并把带来的砂子沉积下来的结果。
赵焕庭王丽荣宋朝景
关键词:动力地貌琼州海峡雷州半岛
广东大亚湾石珊瑚群落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被引量:27
2007年
2006年6月对位于南海北部亚热带的大亚湾和大鹏湾石珊瑚群落的分布、种类和覆盖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亚湾共有石珊瑚24种,以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为优势种,总覆盖率为20%,大鹏湾有石珊瑚21种,以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为优势种,总覆盖率为7.9%。大亚湾石珊瑚群落健康状况良好,但生长稀疏,群落密度低,空间结构简单,生长带窄;与1964年、1983年、1984年和1991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覆盖率从76.6%下降到20%,优势种从枝状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转变成块状或皮壳状的秘密角蜂巢珊瑚,群落生态退化严重,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破坏活动对珊瑚本身以及生长环境造成的压力所致,包括过度捕捞、盗采珊瑚、沿岸施工和水体污染等,建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陈天然余克服施祺李淑王嵘赵美霞
关键词:生态退化
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对珠江口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被引量:29
2008年
根据1957~2006年全球温度和珠江口验潮站平均潮位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与珠江口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并对2030年珠江口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预测。结果表明,近50年来珠江口海平面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2030年(前后)珠江口平均海平面比1980~1999年高13~17cm。
陈特固时小军余克服
关键词:气候学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珠江口
华南沿海近100年来2月份的极端气温事件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IPCC AR4规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划分标准,分析1908—2008年广州、香港、澳门和澎湖气象站2月份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极端冷/暖月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伞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得出近100a来华南沿海2月份各站平均气温存在准同步性和0.7-1.6℃/100a的上升趋势;其间还存在7个极端冷月和6个极端暖月。极端最冷、最暖月分别为1945年2月和2007年2月。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10a来2月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大趋势,约2~3a1次。
陈特固时小军余克服
关键词:气候学极端气温华南沿海
近50a来三亚鹿回头石珊瑚物种多样性的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5
2009年
2005~2006年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现状调查共记录石珊瑚13科24属69种,礁坪以滨珊瑚占绝对优势(重要值百分比〉50%),礁坡以鹿角珊瑚最占优势(28.33%),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高于礁坪。对比历史资料发现近50a来该岸段珊瑚礁呈衰退趋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岸段珊瑚种类繁多、群落垂直分带,生物多样性较高;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礁坪已不见成片的活珊瑚,礁坡繁茂程度降低;20世纪90年代珊瑚种类虽仍比较丰富,但总体多样性下降;本次研究显示澄黄滨珊瑚已成为礁坪优势种,鹿角珊瑚在礁坡的优势度降低,物种多样性继续缩减。过度捕捞、大规模挖礁、海上和沿岸养殖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岸段珊瑚礁现有衰退的主要原因,三亚河和近海工程建设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以及正向鹿回头扩展的潜水旅游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潜在威胁。
赵美霞余克服张乔民施祺
关键词:珊瑚礁生物多样性
造礁石珊瑚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及响应模式被引量:28
2009年
通过实验室生态模拟,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三亚湾5种造礁石珊瑚(十字牡丹珊瑚、佳丽鹿角珊瑚、花鹿角珊瑚、强壮鹿角珊瑚、澄黄滨珊瑚)的耐受性,分析了造礁石珊瑚对低温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造礁石珊瑚耐受低温能力与其骨骼类型有关,枝状珊瑚最先死亡,块状珊瑚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枝状珊瑚;14℃持续3d是三亚湾枝状造礁石珊瑚的致死低温;14℃持续3d为块状澄黄滨珊瑚的致白化低温;12℃持续10d为叶片状十字牡丹珊瑚的致死温度;块状澄黄滨珊瑚受到低温胁迫时表面形成粘膜,阻止了珊瑚进一步排出共生虫黄藻.耐高温的珊瑚对低温也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珊瑚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模式与对高温的响应模式基本一致,即珊瑚首先不伸展触手,紧接着不断释放粘液并排出共生藻,最后白化、死亡.
李淑余克服施祺陈天然赵美霞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白化共生藻致死温度
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评述被引量:8
2010年
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的红树林基围(land-based enclosure)养殖传统模式是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开发范例之一。本文介绍了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的3个个例:仅存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传统基围养殖运作历史和演变,及其候鸟生境、养殖、观鸟、环境教育综合功能的实现;珠海淇澳岛大围湾红树林传统和粗放式基围养殖试验和围内水位盐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红树林生长影响的研究;伶仃洋东岸海上田园红树林海水种植-集约式养殖系统试验和红树林净化水质研究。在珠江口红树林保护管理及海域污染防治过程中建议重视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建立新的基围养殖示范区,大力推广红树林基围养殖的生态开发模式,探索毁林养殖区红树林友好式整治模式,改善红树林基围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量,加强红树林基围养殖系统相关科学研究。
张乔民施祺余克服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开发珠江口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沙、南沙海域珊瑚生长的潜在威胁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近50年来西沙、南沙海域SST及全球温度资料,分析西沙、南沙海域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得出,西沙、南沙海域年均SST的增温率分别为(0.0214-0.004)℃/a(1961—2007年)和(0.016±0.002)℃/a(1950—2007年),均高于全球温度的增温率[(0.012±0.001)℃/a,1950—2007年];西沙最热月6月份SST增温率高达(0.026±0.004)℃/a(1961—2007年),南沙最热月5月份SST增温率也达(0.011±0.003)℃/a(1950—2007年);并且西沙、南沙海域SST与全球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意味着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预计到2030年西沙6月份SST将达30.6~31.3℃,南沙5月份SST将达30.3-30.8℃;到2050年西沙6月份SST将达31.0~32.3℃,南沙5月份SST将达30.6-31.4℃。依据珊瑚白化的温度上限(31℃),推测2030后,西沙、南沙海域将很有可能频繁地发生珊瑚白化现象,这对珊瑚生长极为不利。虽然珊瑚可能会调整自身以适应全球变暖,但采取一定的人为干预措施加以保护更为重要。
时小军刘元兵陈特固余克服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SST珊瑚南沙群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