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25005)

作品数:5 被引量:237H指数:4
相关作者:倪四道郑勇傅容珊黄建平吕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震源机制解
  • 1篇地壳
  • 1篇地球内部
  • 1篇地震构造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图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分布
  • 1篇远震
  • 1篇震源深度
  • 1篇频谱
  • 1篇文安地震
  • 1篇下地壳
  • 1篇小尺度
  • 1篇理论地震图
  • 1篇近震
  • 1篇海啸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5篇倪四道
  • 4篇郑勇
  • 2篇黄建平
  • 2篇傅容珊
  • 1篇沈智超
  • 1篇陈颙
  • 1篇邵志刚
  • 1篇崇加军
  • 1篇韦生吉
  • 1篇吕坚
  • 1篇韩立波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_w5.1)的震源机制解被引量:63
2009年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钮凤林邵志刚郑勇
关键词:波形反演震源机制余震分布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T-波被引量:2
2008年
T-波是由海底地震或者海陆边界俯冲带附近地震激发,并在海洋低速层中传播的声波.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东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MW=9.3级大地震,其产生的能量在印度洋中激发了巨大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到了世界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本文从台站(PALK)及台站(DGAR)记录到的地震的信号中,提取出了清晰的高频T-波,并在频率域内分析,最终得到了T-波的频谱已及频率随时间变化图像.另外,通过对大地震时间域和频率域内T-波信号的分析,了解到此次大地震断层破裂过程持续的时间大致为500 s,其间伴随有两次明显的能量释放过程.分析数据表明两次能量释放过程的间隔大致为80~100 s.T-波分析将为推断海洋地震以及海陆边界俯冲带附近地震的特征,提供一种独立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
关键词:地震破裂海啸频谱俯冲板块
地球内部小尺度不均匀体对PcP波形影响研究
<正>核幔边界地形起伏是理解核幔耦合作用的基础信息之一,而地核反射震相(PcP,ScS等)是研究核幔边界起伏的关键数据。利用短周期PcP振幅可反映中等尺度的起伏,但是由于PcP的传播路径经过了地壳和上下地幔,需研究壳幔复...
沈智超聂世颖何骁慧倪四道
文献传递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被引量:150
2008年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吕坚郑勇倪四道高建华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地震构造
理论地震图的F-K算法的并行实现被引量:5
2007年
对F-K算法进行了并行化改进,从而使其可以利用PC-Cluster或者并行计算机多节点计算的资源优势,提高计算速度.比较发现,并行后的计算速度大大提高,在计算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并行F-K算法的运算速度基本与处理器的个数成正比,为反演震源参数和地下结构提供了更为快捷的计算工具.
韩立波郑勇倪四道
关键词:并行计算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被引量:84
2009年
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II: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本文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
韦生吉倪四道崇加军郑勇陈颙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