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2002)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姜义仁秦利王勇石生林杨瑞生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柞蚕
  • 3篇蛋白
  • 3篇柞蚕微孢子虫
  • 3篇孢子
  • 3篇孢子虫
  • 3篇微孢子
  • 3篇微孢子虫
  • 2篇酶基因
  • 2篇基因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基因
  • 1篇蛋白质
  • 1篇序列标签
  • 1篇选育
  • 1篇血淋巴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效果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杂交

机构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作者

  • 6篇秦利
  • 6篇姜义仁
  • 5篇王勇
  • 4篇石生林
  • 3篇黄伶
  • 3篇杨瑞生
  • 3篇钟亮
  • 2篇宋佳
  • 2篇文竹
  • 2篇王晓惠
  • 1篇于峰
  • 1篇段玉玺
  • 1篇孙影
  • 1篇臧敏
  • 1篇刘延群

传媒

  • 3篇蚕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柞蚕感染微孢子虫后血淋巴免疫应答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柞蚕Antheraea pernyi感染微孢子虫初期血淋巴内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质种类,本研究以柞蚕5龄雌幼虫的起蚕(结束4眠,刚完成蜕皮的幼虫)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为材料,对感染后血淋巴利用SDS-PAGE进行分离后,利用LC-MS/MS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质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感染微孢子虫144h后,血淋巴中分子量约为44kD(AP44)和28kD(AP28)的蛋白质条带表达量增高。质谱分析AP28和AP44蛋白质条带样品,共鉴定117个不重复蛋白质,其中2个样品共有蛋白质12个,AP28独有蛋白质52个,AP44独有蛋白质53个。对质谱数据利用COG数据库进行搜寻鉴定,显示AP28和AP44的鉴定蛋白质中涉及柞蚕免疫系统及刺激应答生物过程的蛋白质共有29个,其中AP28中包括热激蛋白、泛素样蛋白、泛素结合酶E2、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微管结合蛋白、溶菌酶、ADP-核糖基化因子、防御蛋白、肽聚糖识别蛋白等15个,AP44中包括DRK、酚氧化酶原、类免疫球蛋白等10个;二者共有热激蛋白hsp21.4、酚氧化酶原、抗菌肽等4个。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研究柞蚕对微孢子虫的免疫应答及防御机制提供参考。
姜义仁宋佳秦玉璘王勇臧敏钟亮杨瑞生石生林段玉玺秦利
关键词:柞蚕柞蚕微孢子虫血淋巴免疫应答蛋白质
不同微生物诱导柞蚕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宋佳姜义仁王勇孙影杨瑞生石生林秦利
关键词:柞蚕溶菌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抑菌效果
柞蚕大型茧黄蚕新品种“沈黄1号”的选育被引量:10
2012年
柞蚕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是提高柞蚕茧质量和产量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近年来东北及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拟在东北地区选育黄蚕血统的大型茧品种,以适应柞蚕生产的需要。以青6号为母本、方山黄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择F2代分离出的黄色及全茧量高的个体继代,经过高温、低温冲击及抗病性筛选试验,经6年12代杂交选育,于2003年选育出适合东北蚕区的柞蚕黄蚕血统新品种—"沈黄1号"。该品种秋季全茧量9.76g、茧层量1.29g、茧层率13.22%,单蛾产卵数春秋分别为310粒及295粒,实用孵化率98%,虫蛹统一生命率98.5%;全龄经过春、秋分别为52d及42d;小区及农村生产试验表明,分别比青6号增产16.4%及13.5%,每千克种卵平均单产达到507.1kg。
姜义仁秦玉艳石生林杨瑞生刘延群秦利
关键词:柞蚕杂交选育
柞蚕微孢子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为柞蚕微孢子虫(Nosemapernyi)。采用SMART(switchingmechanismat5'-endofRNAtranscript)技术构建柞蚕微孢子虫全长cDNA文库,初始文库滴度4.2×10^pfu/mL,文库容量1.0×10^7pfu,重组率为98.39%。随机挑取32个克隆,经PCR检测插入的片段长度在750—3000bp之间,平均长度〉1000bp。挑选文库中864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得到626条高质量的EST,拼接后得到197条单一基因(unigenes),包含64条重叠群(contigs)和133条单一EST,冗余度为68.53%。将这些Unigenes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146条Unigenes在蜜蜂微孢子虫(Nosemaceranae)、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cuniculi)等的基因组中比对到同源基因。在随机EST测序中克隆获得一个孢子形成蛋白(spomlationprotein)基因,命名为脚s尸一1。该基因ORF长度为1014bp,编码337个氨基酸,蛋白质的理论分子质量为39.2kD,等电点5.71。柞蚕微孢子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测序的完成,为进一步发现和研究柞蚕微孢子虫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王勇姜义仁王晓惠钟亮黄伶秦利
关键词:柞蚕微孢子虫CDNA文库表达序列标签
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为柞蚕微孢子虫Nosemapernyi,为解明柞蚕微孢子虫微管蛋白基因的序列信息,明确柞蚕微孢子虫的系统分类学地位。【方法】采用RT-.PCR、3′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cDNAends)等技术克隆得到了柞蚕微孢子虫的α、β和y-微管蛋白基因,并利用α、β-微管蛋白序列,分别采用NJ、ML法构建进化树。【结果】将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提交NCBI(GenBank登录号:KF154086、KF023271、KF740389)。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微孢子虫类以一个独立群位于真菌群体中,与真菌的虫霉门关系较近,且与担子菌、球囊菌、壶菌、接合菌及部分子囊菌互为姐妹群。从部分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种微孢子虫分为2个分支,柞蚕微孢子虫与其他Nosema属聚为一类。【结论】本研究克隆得到了柞蚕微孢子虫α、β和y-微管蛋白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为更进一步了解柞蚕微孢子虫奠定了基础。
王勇黄伶姜义仁文竹于峰石生林秦利
关键词:柞蚕微孢子虫系统发育分析
柞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pSP13的克隆及序列与表达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丝氨酸蛋白酶在昆虫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柞蚕体内丝氨酸蛋白酶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克隆得到一个编码柞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ApSP13(GenBank登录号:KF039687)。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9.59 kD,等电点(pI)为9.37。ApSP13的信号肽序列包含1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组氨酸(His)、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催化中心,在成熟蛋白质中由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组成3对二硫键,对维持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起重要作用。将ApSP13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与蓓带夜蛾(Mamestra configurata)的同源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达到67%。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ApSP13在柞蚕4个发育阶段和5龄4 d幼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幼虫期及5龄幼虫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推测ApSP13可能在柞蚕的免疫及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作用。
王晓惠黄伶姜义仁王勇钟亮文竹秦利
关键词:柞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表达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