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68)
-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正文李元恒韩国栋赵萌莉白文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生境斑块对比度对鹅绒委陵菜克隆内分工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相互连接的克隆植物分株分别处于资源互补性的不同斑块时,将可能发生形态结构的特化,以更有效地吸收利用所处斑块中丰富的资源,形成分株的功能分化,即克隆内分工。生境的斑块对比度,作为资源或环境异质性的主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克隆内分工的发生状况。该文以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为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将多组分株对置于不同的斑块对比度处理下,比较了它们克隆内分工的发生状态,试图发现分工与斑块对比度的关系,同时考察在克隆分工过程中分株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与分工的关系。该实验的理论假设是:分株发生分工的程度与分株所处斑块的资源对比度成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鹅绒委陵菜分株的高度和叶面积对局部光照环境产生强烈的可塑性反应,反应的结果是增加了对匮乏的光资源的获取。从分株根冠比和我们提出的分工指数来看,分工的程度在一定的斑块对比度范围内随斑块对比度的增强而增强,但到达一个最大值后又迅速降低。鹅绒委陵菜分株之间的分工和结构特化往往滞后于分株对所处局部环境的适应性可塑性变化,而后者往往在分株之间具有独立性和局部特征。克隆内分工主要依赖于生物量分配的调节而实现,其发生状态都是分株系统在分工收益、分工代价与分工风险之间权衡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株所处的斑块对比度。
- 李元恒王正文马晖玲
- 关键词:分工生境异质性鹅绒委陵菜根冠比
-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土壤种子库对刈割和放牧干扰的响应被引量:15
- 2014年
- 种子库是潜在的植物群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群落的演替方向。草原牧区自退牧还草政策实施以来,草原利用方式由自由放牧为主逐步转向以围封割草为主。为研究割草和放牧对土壤种子库密度、植物功能群和种类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关系,在内蒙古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典型草原区设置3个不同强度的刈割处理,即无刈割对照(CK)和分别留茬15 cm(M15)、5 cm(M5)的处理,以及一个自由放牧处理(GR),土壤种子库采用环刀法多点取样结合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活力,计数所有被检测有生命力的种子,并计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在物种组成方面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种子库密度范围为6245.0±1351.9~8155.9±909.1粒·m-2,无刈割对照的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M15;从种子库的功能群组成来看,多年生杂类草种子密度最大,占种子库总量的55%~60%,1年生杂类草占36%~43%,GR与M15有显著差异;从物种组成来看,只有克氏针茅、砂韭的种子数量在刈割和放牧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采用Sorensen指数计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相似性,CK、GR、M5、M15相似系数分别为0.55、0.58、0.48和0.60;研究预示,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对割草和自由放牧有很强的敏感性,刈割和自由放牧均降低土壤种子库密度,将降低退化克氏针茅草原的自然恢复能力。
- 李元恒韩国栋王正文白文明赵萌莉
-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放牧刈割植物功能群
- 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实生苗动态对刈割和放牧干扰的响应(英文)被引量:3
- 2008年
- 该文通过刈割和放牧样地的实生苗动态观测,试图揭示刈割和放牧干扰对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草实生苗出生、存活和死亡季节动态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是如何受气温和降水影响的。利用有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刈割留茬高度(0、5和15cm)与放牧处理之间在实生苗密度、死亡率和出现率的时间动态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禾草的实生苗密度自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直呈增加态势。刈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克氏针茅的实生苗出现率,原因可能是相对高大的克氏针茅在前一年刈割时会被去掉相当多的生殖部分,其种子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实生苗出现率的降低。同时,刈割对相对低矮的糙隐子草实生苗有正向效应,即促进其实生苗的出现,可能的原因是刈割使植被高度降低、植被稀疏,植被冠层以下至地面的光照较好、地温较高,同时位于下层的糙隐子草受到的高大植株的竞争压力减小。生长季早期和晚期实生苗死亡率较高,这与这两个时期的干旱和低温有关,而自6月中旬至7月初之间的死亡率小高峰也是先前的干旱少雨导致的。3种禾草实生苗的大规模出现几乎都在5-7月,这与该时期相对适宜的气温、地温和水分条件有关。对实生苗更新相关过程(如种子萌发、休眠、种子库存量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种子生产和有性繁殖在群落过程中的作用。
- 赵娜李元恒王正文刘荣堂
- 关键词:出生率刈割放牧典型草原
- 根茎克隆植物羊草体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时间变异及其对去叶干扰的响应(英文)被引量:11
- 2007年
- 该研究针对根茎型克隆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考察了以下内容:1)地上枝条和根茎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时间动态及其对去叶干扰的响应;2)特定阶段植物体内一定部位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差异;3)植物体各部分(地上部分、直立茎地下部分及根茎)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试图弄清碳水化合物对于羊草克隆分株和整个基株生长和存活的意义。实验共有4个处理:1个对照和3个不同频度(在整个实验进行期间分别去叶1次、3次和5次)的去叶处理。所有去叶处理都采取一个统一的强度,即留茬15cm。地上枝条和根茎的取样频次为每10d1次。植物体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对不同去叶频度处理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性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不去叶对照处理在生长季盛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显著下降归因于植物体快速的生长而引起植物叶片旺盛的呼吸消耗,而去叶处理中植物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并没有大的降低甚至在最频繁的去叶处理下还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去叶处理减少叶片而造成地上部分总呼吸量下降所致。一次性去叶处理并没有影响植物地上部分最终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但是连续数次的去叶处理对地上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秋季气温下降时,碳水化合物自地上向地下的转移在去叶频度越大的处理下表现越为迅速。这表明当植物体接受到气温降低的信号后,去叶干扰加速碳水化合物自地上向地下的转移。可能由于地下枝条存在一定的贮藏功能,在实验过程中地下枝条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比地上枝条中表现的更加稳定。根茎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必要时会转移到地上以供应地上枝条的生长,而旺盛的生长会消耗可溶性�
- 王正文
- 关键词:去叶羊草贮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