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105006040331)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周旭卢显良段翰聪赵志军唐晖更多>>
相关机构: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组播
  • 1篇遗传算法
  • 1篇应用层组播
  • 1篇组播算法
  • 1篇拓扑
  • 1篇拓扑感知
  • 1篇网络
  • 1篇可扩展
  • 1篇基于遗传算法
  • 1篇覆盖网
  • 1篇覆盖网络
  • 1篇感知
  • 1篇感知节点
  • 1篇DHT

机构

  • 4篇电子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唐晖
  • 4篇赵志军
  • 4篇段翰聪
  • 4篇卢显良
  • 4篇周旭
  • 1篇李玉军

传媒

  • 1篇计算机集成制...
  • 1篇计算机研究与...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小型微型计算...

年份

  • 4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遗传算法的可扩展应用层组播树构建被引量:2
2007年
在应用层组播中,为降低节点的路径延时,通常采用遗传算法和启发式算法来减小组播树直径的方法,但在组播树具有大规模节点数时,遗传算法收敛时间长,而采用启发式算法难以在有约束条件下达到全局最优.本文在具有超节点的双层应用层组播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构建出度受限最小带权路径延时生成树(MWPL-DC-ST)的生成算法GA-MWPL-DC-ST,利用该算法可在超节点上对双层组播树进行分布式构建,从而将求最优解问题的巨大计算量分担到多个超节点上.算法中的初始化、杂交和变异阶段采用启发式算法,对变异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双层应用层组播模型和GA-MWPL-DC-ST算法能得到比启发式算法更优的解,与采用单层模型的遗传算法相比较,显著降低了算法收敛时间,解决了遗传算法构建有大规模节点数的应用层组播树的可扩展性问题.
段翰聪唐晖卢显良周旭赵志军
关键词:遗传算法应用层组播
分布式协作系统快速可靠组播算法
2007年
为解决分布式协作系统中单点失效、实时性不高和对节点动态性支持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状拓扑结构的分布式协作快速可靠组播算法。该算法采用纯分布式协议来构建协作系统网状拓扑结构,各个协作对象根节点负责同步操作和记录日志信息。为降低协作数据传输延时,提高协作实时性,通过泛洪方式为每个协作节点构建冗余最短路径组播树进行协作数据分发;使用冗余对象根节点和传输链路来增强在节点动态加入和退出时协作系统的可靠性。最后,利用试验仿真对基于网状拓扑结构的快速可靠组播算法的分发延时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段翰聪唐晖卢显良周旭赵志军
分布式协作系统的多方视频传输方法
2007年
针对分布式多方视频协作系统中采用视频服务器中继多路视频数据的集中式方法存在可扩展性低、重负载下实时性难以保证以及单点失效等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多方视频数据传输方法。通过测量协作组节点延时,每个协作组建立一个基于Mesh拓扑结构的低延时覆盖网络,并采用拓扑维护机制来保证视频数据的传输。组中多路视频流通过纯分布式方法进行传输,协作节点以“拉”的方式从邻居节点得到多路视频流数据。在存在节点带宽抖动和节点扰动的情况下,通过自适应视频编码率控制机制以保证每个协作节点均能及时得到组中多路协作视频流数据。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分布式多方视频传输方法相对集中式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实时性和鲁棒性。
李玉军卢显良段翰聪唐晖周旭赵志军
基于DHT的拓扑感知节点聚集算法被引量:7
2007年
在文件共享、流媒体和协作计算等P2P应用模型中,节点间采用单播通信并构建出对应的覆盖网络.由于覆盖网络通常建立在已有的底层网络之上,节点随机加入系统将导致上下层网络拓扑不匹配,不仅增加了节点间通信延时而且给底层网络带来较大的带宽压力.当前的拓扑匹配算法尚存在可扩展性低、节点聚集时延长等问题.在网络坐标算法和DHT算法基础之上,提出一种分布式的拓扑感知节点聚集算法TANRA,利用等距同心圆簇对节点二维网络坐标平面进行等面积划分,并根据节点所处区域进行多层命名空间中区间的一一映射.由于保留了节点之间的邻近关系,从而可使用DHT基本的"发布"和"搜索"原语进行相邻节点聚集.仿真结果表明,TANRA算法在大规模节点数时能有效保证网络拓扑匹配,并且具有较低的加入延时.
段翰聪卢显良唐晖周旭赵志军
关键词:拓扑感知覆盖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