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YQ17046308)

作品数:12 被引量:112H指数:6
相关作者:刘登勇徐幸莲周光宏邹玉峰韩敏义更多>>
相关机构:渤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主题

  • 7篇低场核磁
  • 7篇低场核磁共振
  • 6篇猪肉
  • 5篇水分
  • 2篇营养
  • 2篇乳化
  • 2篇食用品
  • 2篇食用品质
  • 2篇水分分布
  • 2篇注水猪肉
  • 1篇低脂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杏鲍菇
  • 1篇营养组分
  • 1篇真空
  • 1篇真空冷却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肉类

机构

  • 9篇渤海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农林职业...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刘登勇
  • 3篇周光宏
  • 3篇徐幸莲
  • 2篇邹玉峰
  • 1篇曹正
  • 1篇谭阳
  • 1篇庞之列
  • 1篇王鹏
  • 1篇韩艳丽
  • 1篇孙健
  • 1篇王继业
  • 1篇董丽
  • 1篇李春保
  • 1篇韩敏义
  • 1篇邓亚敏
  • 1篇殷燕
  • 1篇郭丽媛
  • 1篇盖圣美
  • 1篇徐银
  • 1篇白云

传媒

  • 5篇食品科学
  • 2篇肉类工业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肉类研究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肉制品食用品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食用品质是肉制品重要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颜色、风味、多汁性和质地等方面,其评价方法可分为主(感官评价)、客观2类。本文对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特点和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建议将主、客观分析方法结合以对肉制品食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董丽刘登勇谭阳王乐田邓亚敏王继业王南
关键词:肉制品食用品质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定性、定量检测注水猪肉被引量:6
2020年
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注水猪肉中的水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向猪肉背最长肌中分别注入0%、5%、10%、15%、20%、25%的去离子水。结果表明,注水后不易流动水峰面积比(P21)显著减小,自由水弛豫时间(T22)、峰面积比(P22)显著增加(P<0.05)。通过一元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模型对猪肉中的水分含量做定量检测,得到相关系数rp为0.31,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4.02%,优化后rp为0.45,RMSEp为1.79%。在此基础之上,选取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模型对猪肉中的水分含量进行定量检测,MLR模型得到最优预测结果rp为0.90,RMSEp为0.57%。综上所述,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作为注水猪肉定性、定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盖圣美张中会游佳伟邹玉峰刘登勇
关键词:注水猪肉水分低场核磁共振
杏鲍菇风味香肠加工工艺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以猪肉为原料,添加适量杏鲍菇菇液制作香肠。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感官评价确定杏鲍菇香肠中杏鲍菇菇液的添加量范围(10%~15%)。随后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猪肉肥瘦比、淀粉添加量、杏鲍菇菇液添加量和食盐添加量的最佳配方实验。结果表明:以猪肉的肥瘦比为3∶7,淀粉添加量为9%,杏鲍菇菇液添加量为8%,并添加食盐含量5%为最佳工艺配方,获得的香肠品质较佳,肉馅呈暗红色,质地均匀,风味独特。
徐银曹正韩艳丽刘登勇
关键词:杏鲍菇风味猪肉香肠正交试验
不同注水量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通过研究不同注水量(0、10%、20%、30%、40%)对猪肉色泽、p H、剪切力、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压榨损失、离心损失、贮藏损失、拿破率的影响,比较分析正常猪肉与不同比例注水猪肉食用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的增加,L~*、b~*、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压榨损失、离心损失、贮藏损失显著增大(p<0.05),a~*、剪切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显著减小(p<0.05);当注水量小于20%时,注水猪肉的L~*、压榨损失、贮藏损失、离心损失与正常猪肉差异显著(p<0.05),而当注水量大于等于20%时,注水猪肉的L~*、a~*、压榨损失、贮藏损失、离心损失、剪切力值、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均与正常猪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猪肉相比,注水后的猪肉亮度增加,保水性变差,嫩度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注水后肉块保水性的变化影响色泽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嫩度的变化。
张中会盖圣美邹玉峰魏法山杨智皓韩宇彤刘登勇
关键词:注水量猪肉食用品质
加热温度对热诱导乳化凝胶形成过程中~1H分布状态及迁移规律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MR)研究肉糜体系中1H分布状态及迁移规律,并结合肉糜水分含量、离心失水率、颜色、p H变化分析加热温度对肉糜体系保水性及乳化凝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肉糜的水分含量逐渐降低,离心损失增加。同时,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T22缩短,其所占的峰面积比也降低,而自由水的弛豫时间T23所占的峰面积比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弛豫时间T22的峰面积比与水分含量(r=0.75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弛豫时间T23的峰面积比(r=-0.990)、离心损失率(r=-0.798)、肉糜的亮度(L*)值(r=-0.597)和p H(r=-0.573)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这说明热诱导乳化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对结合水的束缚逐渐增强,部分结合水转化成自由水,乳化凝胶的保水性降低,同时伴有肉糜亮度和p H值升高。
邵俊花张骏龙贾娜仪淑敏刘登勇
关键词:肉糜加热温度低场核磁共振
解冻猪肉品质和基于LF-NMR技术的检测方法被引量:14
2014年
研究解冻对猪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并研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解冻猪肉的可行性。选择10条宰后5 h内的猪背最长肌,每条通脊沿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取质量为100 g的肉块5块,1块空白,其余在-20℃冷冻1、3、5、7 d后在0~4℃条件下解冻24 h后收集汁液,测定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和矿物元素含量。选择宰后5 h内的猪背最长肌10条,分别沿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分切厚度为2.5 cm的肉块8块,分成4组,每组2块肉样,分别在0~4℃中贮藏0、24、48、72 h后,各组各取1块于-18℃中冻藏24 h后在0~4℃中解冻12 h,另一块不处理,然后测定肉色(L*、a*和b*)、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结果表明,解冻会使猪肉蛋白质、矿物元素和氨基酸的流失量显著增大;解冻会导致猪肉低场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中第2个峰(T21)的峰时间(t21)、峰面积(A21)和峰面积比(P21)减小,色差中的红度值(a*)增大。可以利用t21、A21、P21、a*这4项指标检测解冻猪肉。
庞之列殷燕李春保
关键词:营养低场核磁共振
猪肉腌制过程中的传质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采用5种不同质量分数的食盐水(5%、10%、15%、20%和25%)对猪肉块(1cm×1cm×1cm)进行腌制,通过测定腌制过程中猪肉的总质量、食盐和水分变化,以及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观察肌肉蛋白变性情况,以期获得猪肉在不同浓度腌制液中的传质动力学数据,获得最适腌制条件。结果表明:盐水质量分数和腌制时间均显著影响了猪肉在腌制过程中物质的传质变化。猪肉总质量、水分含量均随盐水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少,而Na Cl变化则相反,且在腌制前1 h内各变化量较明显,之后趋于平缓。在15%的腌制液中猪肉产量较高,且Na Cl扩散速率(De)快,因此较适用于猪肉腌制。另外,猪肉在腌制过程中各物质传质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本研究。
郭丽媛刘登勇徐幸莲周光宏
关键词:猪肉腌制传质动力学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分析注水猪肉水分子弛豫特性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运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分析样品检测质量及注水比例对水分子弛豫特性的影响。方法分析不同样品质量(1、2、3、4、5 g)对弛豫时间、峰总面积、峰面积比的影响,确定最佳样品质量;通过测定不同注水比例(0%、10%、20%、30%、40%、50%)对猪肉弛豫特性的影响,分析注水后猪肉中的水分变化。结果样品质量为3 g时,弛豫时间、峰面积比的稳定性较好;随着注水比例的增加,不易流动水的起峰时间显著增加(P<0.05)、峰面积比显著减小(P<0.05);而自由水的起峰时间、峰顶点时间、峰面积比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在样品质量为3 g的条件下采样,有利于获得较为稳定的试验结果;将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变化规律应用在注水肉检测方面,可使注水肉的检测更加方便、快捷。
盖圣美张中会邹玉峰宋迪魏法山刘登勇
关键词:注水肉弛豫水分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类品质安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8年
随着人们对肉类产品需求的逐渐增加,肉类的品质安全问题也成为全民日益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肉类掺假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而且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传统检测方法已无法对肉类品质安全问题作出快速准确的鉴别。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因具有快速、无损、样品需要量少等优势,将在未来肉类品质安全检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并从肉类营养组分、食用品质以及掺杂掺假方面,综述了其在肉类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重点总结分析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掺杂掺假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展望其未来在肉类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盖圣美游佳伟张中会邹玉峰刘登勇
关键词:肉类品质营养组分
负压注液对真空冷却鸡肉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负压注液后鸡肉的水分含量,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测定其水分分布,检测到的3个峰对应的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T_(22)和T_(23),代表鸡肉中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结果表明:负压注液可以使真空冷却鸡肉的水分含量增大,其中结合水几乎没有改变,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含量增多;随着真空冷却温度的降低,鸡肉水分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时达到最大值72.90%;T_(23)峰发生后移,即负压注液后鸡肉自由水的自由度增大。
马勇张程张中会刘登勇
关键词:真空冷却低场核磁共振鸡肉水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