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807)

作品数:12 被引量:202H指数:8
相关作者:李立李燕初蔡文理靖春生吴日升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环流
  • 3篇中尺度
  • 3篇卫星高度计
  • 3篇海面
  • 3篇海面高
  • 3篇海面高度
  • 3篇黑潮
  • 3篇高度计
  • 2篇气旋
  • 2篇夏季
  • 2篇季风
  • 2篇海域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环流
  • 1篇东南
  • 1篇中尺度涡
  • 1篇盛夏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位
  • 1篇水位波动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9篇李立
  • 3篇蔡文理
  • 3篇靖春生
  • 3篇李燕初
  • 2篇郭小钢
  • 2篇许金电
  • 2篇吴日升
  • 2篇刘秦玉
  • 1篇杨海军
  • 1篇朱大勇
  • 1篇甘子钧
  • 1篇徐德伟
  • 1篇林明森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台湾海峡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06
  • 4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东北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被引量:6
2003年
利用8a的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研究得出,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海面高度变化主要受3个不同时间尺度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强的是季节变化(Va)的影响,其周期范围为0 60~1 20a,它主要与海面高度的年循环相联系;其次是周期在0 17~0 45a(即2~5个月)的变化(V25)的影响,它主要与中尺度时间周期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相联系.较小的一个因素是周期在1 50~5 00a的年际变化(Vi)的影响,它主要与ElNi o事件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相联系.分析表明对8a平均而言,海面高度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偏差V25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以西海域,在1995,1996和1999年出现最大值;偏差Va的高值区分布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在1995年出现最大值;年际偏差Vi的高值区位于台湾的西南海域,在1997~1998年ElNi o事件期间达到最大.
李燕初蔡文理李立
关键词:海面高度卫星高度计小波变换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被引量:46
2002年
南海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半封闭海盆 ,受季风、黑潮等因素的作用南海呈现独特的中尺度变异特征 ,一些中尺度信号的强度可以和南海定常环流的强度相比拟 ,甚至更强 .本文回顾了近 2 0a来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的进展 ,并就南海的黑潮入侵、黑潮涡环、次海盆尺度多涡环流、浅海亚潮波动、近岸陷波、海洋锋等中尺度现象做若干探讨 .
李立
关键词:中尺度季风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2
2001年
比较POM模式模拟与观测 (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 )的南海海面高度(SSH)的季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异 .结果表明 :本文使用的PO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南海SSH的季节变化 ;冬季与夏季 ,春季与秋季南海海面异常场形式完全相反 ,冬季Ekman输运造成在西海岸的堆积要比夏季在东海岸堆积更明显 ,而吕宋冷涡中心附近和吕宋海峡海面季节变化振幅最大 ;除春季以外 ,在南海绝大部分海域 ,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力的控制 ,南海海面热量通量对SSH的季节变化贡献约为 2 0 % ,风应力对SSH的季节变化的贡献约为 80 % .
刘秦玉杨海军贾英来甘子钧
关键词:海面高度数值模拟POM模式海洋环流风应力
西太平洋-南海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征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对沿21°N和南海北部陆坡一线卫星高度计沿轨海面高度波动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西太平洋和南海之间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性,以探讨西传的太平洋中尺度波动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可能性.分析显示,西太平洋中尺度波动对南海的影响有限,除45d频带之外吕宋海峡两侧不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波动传播.迹象表明45d波动很可能是黑潮自身的属性,来自其低纬度源地.分析还认为,西传的自由Rossby波在遭遇吕宋海峡黑潮这一动力学壁垒后将变形解体,黑潮进而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南海.就中尺度波动的耦合传播而言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靖春生李立朱大勇
关键词:水位波动吕宋海峡黑潮
南海海面高度、动力地形和环流的周年变化——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应用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用1993-1999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分析了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SSHA)的平均周年变化;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反演了多年平均的逐月海面动力地形;探讨了南海动力地形及其所反映的上层环流季节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表明,南海大尺度环流的周年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冬季(11-2月)南海环流表现为以北部气旋环流为主的气旋型双圈结构,相关的特征还包括吕宋海峡的黑潮入侵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的东北向离岸流,春季(3-4月)气旋型双圈结构解体,北部的气旋型环流依然维持,南部环流则向反气旋型演变,大尺度环流结构呈现偶极子特征.夏季(5-7月)和秋季(8-10月)海盆内部不存在明显封闭的大尺度环流,环流以西南-东北流向的季风急流为主要特征,但夏、秋流态有较大差别,5-7月季风急流贴中南半岛北上,在海南岛东南18°N附近沿地形折向东形成反气旋型弯曲,穿越南海后再折向东北.8-10月季风急流在13°N附近即离开中南半岛海岸进入海盆中部,其流态转变为气旋型.在春、夏、秋三季,黑潮的入侵都不明显.上述变化规律显示南海环流的动力调整在季风盛期过后就已经开始.
李立许金电靖春生吴日升郭小钢
关键词:周年变化海面高度大洋环流
台湾岛东南准稳态兰屿冷涡的初次记录被引量:5
2003年
对卫星跟踪表层漂流浮标、卫星高度计和遥感SST图像资料的分析均发现,1996年3月前后在台湾岛东南、恒春半岛与兰屿之间有一个大型的气旋型黑潮锋面冷涡.该冷涡的水平尺度在纬向和经向分别可以达到70和100 km左右,并伴随有黑潮在兰屿附近相应的离岸蛇形.冷涡与常见的黑潮锋面涡不同,在兰屿一带呈准稳态滞留,时间达两个月以上.有证据表明,冷涡滞留期间,黑潮可能呈套状侵入南海,而且类似的涡旋在同一位置不时发生.对比此前墨西哥湾的相关研究,兰屿锋面涡应是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Tortugas涡的南海版本.蛇行的黑潮在离开南海时所发生的超射和位涡守恒是冷涡形成的可能原因.
靖春生李立
关键词:台湾岛黑潮冷涡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多涡特征被引量:17
2001年
利用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 IOP1、IOP2 )期间 ( 1 998年 4月底~ 7月初 )所获得的温盐深 (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资料及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表层、1 .0MPa层和 3.0MPa层重力势异常场的分布格局 ,探讨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在夏季季风爆发前 (IOP1期间 )南海北部以气旋式流动为主 ,并在此气旋式环流的东部镶嵌着一个较小的气旋型涡 ;南海中部和南部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 ,其中越南以东海域存在着两个南北对峙分布的反气旋型涡 ,在它们的东侧伴随一气旋型涡。季风爆发后 (IOP2期间 ) ,南海北部仍然以气旋式流动为主 ,黑潮水越过巴士海峡南北中线 ,一部分可能入侵南海北部 ,另一部分向东北折回黑潮主干 ;南海中部和南部仍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 ,越南以东海域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消失 ,但南面的反气旋型涡加强 ,与IOP1类似 ,仍伴随有一个气旋型涡。总体而言 ,强流区出现在巴士海峡西北侧和南海西部 (尤其是越南东南沿岸 ) 。
许金电李立郭小钢吴日升
关键词:季风环流夏季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被引量:58
2002年
回顾了近 50a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 ,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观测研究成果 ,并就南海季风急流、南海暖流、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 ,以及南海东北部环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
李立
关键词:黑潮
盛夏南海的水文与环流特征:2000年8月航次再探
2021年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盛夏期间南海海盆的水文和环流特征,冀留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分析表明,盛夏期间以海盆SW−NE向轴线为界,南海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轴线东南受季节性反气旋环流控制,其中次海盆尺度的南沙反气旋环流尤其强大;轴线西北则受各种中尺度现象支配,未见明显的大尺度环流结构。研究证实南沙反气旋环流的水平尺度超过400 km,垂直尺度达近千米,最大流速近1 m/s,是夏季南海最突出的环流特征,但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研究并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观测期间民都洛海峡交换呈“三明治”结构,表明随强迫条件变化,民都洛海峡交换可出现不同模态。
李立许金电
关键词:夏季环流
缓变风场驱动下正压环流中的多涡结构
2003年
利用正压涡度方程,研究了缓变风场驱动下水平尺度 1000km平底方形海盆中海洋环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缓变风场驱动下海洋环流的响应是多涡型的,线性情形下多涡结构表现为共振受迫Rossby波;非线性情形下受迫Rossby波被扭曲,多涡结构是由受迫Rossby波和次海盆尺度的惯性再循环共同构成。无论是稳定风场还是缓变风场,非线性作用越强,环流越趋于不稳定;非线性作用强且水平耗散作用弱时,非线性不稳定过程可能完全掩盖了变化的风旋度向海盆涡度输入的影响,此时风的变化对环流型式不再重要。
杨海军刘秦玉
关键词:ROSSBY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