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2010385)

作品数:4 被引量:85H指数:4
相关作者:邹川吴禹池刘旭生林启展罗丽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肾功能
  • 2篇肾功能衰竭
  • 2篇肾衰
  • 2篇慢性肾功能
  • 2篇慢性肾功能衰...
  • 2篇慢性肾衰
  • 2篇功能衰竭
  • 2篇肠道
  • 2篇肠道屏障
  • 2篇肠道屏障功能
  • 1篇毒素
  • 1篇血清
  • 1篇源性
  • 1篇证型
  • 1篇肾功能衰竭患...
  • 1篇肾衰患者
  • 1篇衰竭
  • 1篇通腑
  • 1篇中药
  • 1篇中医

机构

  • 3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吴禹池
  • 3篇邹川
  • 2篇刘旭生
  • 2篇林启展
  • 1篇罗强
  • 1篇邓丽丽
  • 1篇卢钊宇
  • 1篇吴秀清
  • 1篇毛炜
  • 1篇林勇
  • 1篇罗丽

传媒

  • 2篇新中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通腑泄浊中药对慢性肾衰肠源性毒素和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研究通腑泄浊中药对慢性肾衰肠源性毒素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灌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施予常规基础治疗;灌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泄浊中药灌肠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肠源性毒素和肠道屏障功能。治疗14天。结果:治疗后灌肠治疗组治疗前后硫酸吲哚酚、血肌酐、尿素氮、内毒素、D-乳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硫酸吲哚酚、血肌酐、尿素氮、内毒素、D-乳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灌肠治疗组纳差呕恶、腰膝酸软改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衰患者应用通腑泄浊中药灌肠治疗,有利于机体肠源性毒素的减少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林勇陈观照
关键词:慢性肾衰肠道屏障功能
中药结肠洗液联合基础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UN、SCr、UA及IS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评价中药结肠洗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肠源性尿毒素的清除作用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CRF中医综合疗法的方案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将96例2010年3—12月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CRF患者按照其意愿分为灌肠治疗组(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按照CRF非透析期临床治疗方案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结肠洗液灌肠治疗,每天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肠源性尿毒素水平硫酸吲哚酚(IS)、BUN、UA及SCr水平,监测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最终完成观察研究84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治疗后SCr、BUN、I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S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结以及水肿比例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纳差呕恶比例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在灌肠治疗期间均能保持每日排便1次以上,以软烂便为主。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结肠洗液联合基础疗法治疗CRF可使血清肠源性尿毒素(IS、BUN)水平在短期内降低。
邹川吴禹池林启展刘旭生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衰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肠源性尿毒素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肠源性尿毒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例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型,标实证按其主要表现归为湿浊证、湿热证、水湿证、血瘀证4种证型,并分别于入院后3天内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硫酸吲哚酚(IS)等尿毒素水平,运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87例患者,有73例属脾肾气虚证,占83.9%;7例属脾肾阳虚证,占8.0%;6例属气阴两虚,占6.9%;仅1例属肝肾阴虚,占1.1%。标实证方面,湿热证39例(44.8%),湿浊证27例(31.0%),水湿证14例(16.1%),血瘀证7例(8.0%)。不同类型的本虚证组别之间的各种尿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证组的IS水平与水湿证组、湿浊证组、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现为湿热证组的IS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证型组;其余各组的I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IS与中医湿热证之间可能有着密切联系,甚于与湿浊、水湿、血瘀等证型。此外,湿热证组与水湿证组之间、湿热证组与血瘀证组之间的Cr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组与血瘀证组之间的Cr水平也存在组间差异(P<0.05),湿热证组和湿浊证组之间的Cr水平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初步提示Cr与中医之湿热证、湿浊证有一定的关系,其相关性强于其与血瘀证、水湿证。结论: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血清Cr、IS水平的相关性强于其他实证证型,提示这些肠源性尿毒素蓄积可能主要表现为湿热证候,为临床辨证论治清除尿毒症肠源性毒素提供一定的指导。
邹川吴禹池邓丽丽吴秀清林启展毛炜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
中药大黄复方灌肠对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8
2012年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灌肠对CKD5非透析期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失调的纠正作用。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方法,按照患者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平衡基线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入组患者按照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临床指南给予规范的基础治疗,灌肠治疗组给予中药灌肠治疗,每日1次,疗程2周,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临床症状、肾功能变化。结果:总共纳入合格病例37例,灌肠组20例,对照组1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肾功能等各项基线指标均衡。经治疗后,灌肠治疗组的大肠杆菌菌落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减少(P<0.01);灌肠治疗组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明显增加(P<0.01)。灌肠治疗组的D-乳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P<0.05);灌肠治疗组的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中药复方灌肠对CKD5非透析期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屏障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经结肠靶向给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新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邹川吴禹池罗丽罗强卢钊宇刘旭生
关键词: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