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9010)

作品数:15 被引量:161H指数:10
相关作者:沈渭寿李海东孙明袁磊佘光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南京林业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沙化土
  • 6篇风沙化
  • 6篇风沙化土地
  • 4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壤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砂生槐
  • 2篇气温
  • 2篇种群
  • 2篇种群结构
  • 2篇西藏砂生槐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降水
  • 2篇河谷
  • 2篇风沙源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冻融侵蚀

机构

  • 15篇中华人民共和...
  • 7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浙江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作者

  • 15篇李海东
  • 15篇沈渭寿
  • 9篇孙明
  • 6篇袁磊
  • 6篇佘光辉
  • 4篇林乃峰
  • 4篇邹长新
  • 3篇纪迪
  • 3篇孙俊
  • 2篇燕守广
  • 2篇张涛
  • 1篇张波
  • 1篇蔡博峰
  • 1篇张晓勉
  • 1篇张金池
  • 1篇王涛
  • 1篇张晓勇
  • 1篇方颖
  • 1篇林杰
  • 1篇张慧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雅鲁藏布江源区土壤侵蚀特征被引量:11
2010年
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的地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及其以上强度土壤侵蚀面积为18933.33km^2,占源区面积的71.86%;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占源区面积的82.53%;风力侵蚀占5.33%,集中分布在河谷宽谷段;水力侵蚀面积所占比例较小,以微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规律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垂直分异明显,主要发生在坡度等级较低、地势较平坦的地区。轻度以上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海拔4600—5200m,且有20%以上集中在0°-5°坡地;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海拔4600~5600m、0°~25°坡地。极强烈风力侵蚀以西南坡向最大,南、西、东南坡和平地分布较少。强烈风力侵蚀以平地所占比例最大,东北和西2个坡向次之。坡向对冻融侵蚀影响较小。
李海东沈渭寿邹长新袁磊
关键词: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土壤侵蚀
西藏高原砂生槐种群生活史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相邻格子法,以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砂生槐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生活史特征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高原砂生槐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2种生境中的种群径级结构均呈现基部宽,顶部窄,随径级增大个体植株数减少的趋势。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是增长型种群,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偏向成熟型。砂生槐种群在幼苗阶段死亡率较高,进入中龄期后死亡率有所降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砂生槐种群均呈DeeveyΠ型(直线型)分布。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孙明林乃峰
关键词: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
雅鲁藏布江源区近35年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为揭示雅江源区风沙化土地发育的气候变化背景,通过对雅江源区周边4个基本气象站1973-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线性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因子近35 a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雅江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6.12 mm,日平均气温为2.77℃、最高气温为10.72℃、最低气温为-4.81℃,年日照时数为3 295.16 h,年平均风速为2.92 m/s。(2)近35 a来,雅江源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1986年以后,平均气温线性升温率为0.77℃/10 a,高于近35 a来的平均值0.47℃/10 a和珠峰地区5站平均线性升温率为0.234℃/10 a。(3)年平均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增加趋势不明显,平均增长率为0.43 mm/10 a。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9.72%。年平均日照时数波动性较大,上升趋势不显著。以5月和10月较高,1月最低。年平均风速下降趋势明显,以3月最大,为3.67 m/s,11月最小,为2.20 m/s。可见,雅江源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程建敏孙俊孙明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与风沙化土地演变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2
2013年
运用1982—2010年的两种NDVI数据集(Pathfinder AVHRR和SPOT VEGETATION),以及1975、1990、2000和2008年4期遥感数据,通过GIS技术、人工目视解译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和风沙化土地演变的耦合关系,结合1957—2007年降水和气温逐日气象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其耦合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内1982—2010年NDVI的年际变化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的趋势。NDVI空间分布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逐渐降低的趋势,以米林宽谷最大、马泉河宽谷最小。(2)2008年流域内共有风沙化土地273 697.54hm2,呈现由江源区马泉河宽谷向中下游递减的趋势。1975—2008年流域内风沙化土地呈缓慢增长趋势,以1990—1999年增长率最高,2000—2008年的增长率最小。(3)对于NDVI年变化和植被生长季(7—9月份)的变化,马泉河宽谷受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日喀则宽谷和山南宽谷受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米林宽谷NDVI的年变化受风沙化土地扩展的影响最大,植被生长季变化受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4)不同宽谷段NDVI与风沙化土地年变化的关联度自下游向中上游呈总体减小的趋势。流域尺度NDVI植被生长季变化主要受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非植被生长季(10月—翌年6月)变化主要受风沙化土地扩展的影响。
李海东沈渭寿蔡博峰纪迪张晓勇
关键词:植被指数风沙化土地气候变化灰色关联分析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8
2010年
以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中游河谷区域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18a(1990—2008年)来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雅江中游河岸及山坡风沙化土地面积增长5267hm2,目前总面积达81842hm2,其中1990—2000年增长3085hm2,年均增长308hm2;2000—2008年增长2182hm2,年均增长273hm2,与前10a相比有所下降。风力吹蚀作用是河谷地区风沙化土地发展、蔓延的主要驱动因素。2000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雅江日喀则和山南段开展的大规模人工造林是风沙化土地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
袁磊沈渭寿李海东张慧邹长新孙明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遥感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气温时序变化的小波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等4个气象站1957~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气温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7℃/10 a,高于西藏地区平均值。气温变化以秋、冬季较显著,夏季气温增长最不明显。年与各季气温变化均存在15~20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震荡,突变点在1987年左右,总体表现为1987年前气温偏低,1987年后处于偏高期。春、秋、冬季在1975年左右存在一个升温期,但夏季较明显的升温期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吴小伟
关键词:气温变化小波分析不同时间尺度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被引量:12
2012年
土壤水分是制约西藏高寒河谷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之一,准确把握沙地土壤水分的分布状况,对指导正在进行的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文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为对象,研究了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部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平均值为6.14%~14.20%,随着湿沙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平均值随之增大。各层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强变异性。2)除0~20cm土壤含水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外,其它各层土壤含水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空间相关性减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以20~40cm和40~60cm相关性最高。3)流动沙丘迎风坡和河滩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背风坡、沙砾地、沙丘顶。雅鲁藏布江河水丰枯变化、微地形和风沙运动则是造成不同类型沙地、沙丘部位土壤含水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李海东沈渭寿林乃峰袁磊孙明纪迪
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及其对播种期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野外观测了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期间的生境因子(降水、地温、土壤水分和风沙运动),结合文献[13]所报道的2008--2011年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结果,分析了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最佳播种期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风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降水量大小及其时间分布、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坡向的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种子发芽、出苗和生长过程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土壤水分补给,从而保证新播植物的根系前在越冬穿过旱季的干沙层,到达土壤水分较稳定的土层而顺利越冬。2.裸露于沙丘表面的种子因高温灼烧而干瘪、开裂,丧失发芽能力,尤其是刚出土的新生芽和幼苗对日灼很敏感,常出现3~4.5cm幼苗与地表接触的根茎结合部受日灼而死亡的现象。3.选择6月下旬前后作为植被恢复的最佳播种时间,通过河谷风向变换频繁引起的风沙运动,完成飞播植物种子的自然覆沙,既能满足新播植物种子发芽和出苗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亦能提供相应的生长期,使植株高和根系长度生长到一定程度而保证新播苗顺利越冬。
李海东沈渭寿燕守广王涛唐军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生境因子
西藏日喀则机场周边风沙源空间分布及近34年的演变趋势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遥感数据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运用3S技术,解译了日喀则机场周边9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4期遥感数据,分析了风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以及近34 a风沙化土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8年日喀则机场周边共有风沙化土地50 053.31 hm2,其中,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白朗县和仁布县所占比例为51.41%。距离机场40km内风沙化土地面积为21 338.54 hm2,占沙地总面积的42.63%,主要分布在仁布大桥以西、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以东,高寒河谷两岸的南木林县和日喀则市江当乡境内的季节性边滩、江心洲和山坡上。1975—2008年间风沙化土地呈缓慢增长趋势,共增长了13.57%,年均增长率为175.94 hm2/a。以1990—1999年风沙化土地扩展最快,2000—2008年增长最慢。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润程度下降是造成风沙化土地进一步扩展、蔓延的主要原因。
李海东方颖沈渭寿孙明佘光辉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
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被引量:26
2012年
通过4a的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研究(2008—2011年),观测了北方优良沙生植物种和西藏乡土沙生植物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河谷流动沙地上的出苗、保存、生长和繁殖情况,筛选和确定了西藏高寒流动沙地人工模拟飞播的适生植物种。结果表明: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籽蒿在播后第2年便有花序和种子出现,花棒和沙拐枣在第3年开花结实,籽蒿、花棒和沙拐枣均能完成生活史。籽蒿的再繁殖能力较弱,花棒和沙拐枣的再繁殖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沙丘的形态特征对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影响较大,最适宜型(第Ⅰ类)流动沙地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最好,植被盖度达35%;较适宜型(第Ⅱ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好,植被盖度达30%;不适宜型(第Ⅲ类)流动沙地的效果最差,植被盖度尚不足10%;基本适宜型(第Ⅳ类)流动沙地的效果较差,但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法,植被盖度可达20%。不同沙丘部位的人工模拟飞播效果差异明显。
沈渭寿李海东林乃峰张涛袁磊孙明孙俊纪迪
关键词:流动沙地植被恢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