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7ZH005)

作品数:36 被引量:292H指数:10
相关作者:孙峰华孙东琪柳新华朱传耿徐建斌更多>>
相关机构:鲁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经济管理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军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9篇跨海
  • 19篇跨海通道
  • 16篇海峡
  • 16篇渤海海峡跨海...
  • 5篇城市
  • 4篇渤海海峡
  • 4篇城市群
  • 3篇一体化
  • 3篇区域经济
  • 3篇可达性
  • 3篇环渤海
  • 3篇交通可达性
  • 2篇运输经济
  • 2篇实证
  • 2篇人地关系
  • 2篇物流
  • 2篇辽东半岛
  • 2篇经济发展
  • 2篇经济一体化
  • 2篇经济一体化发...

机构

  • 28篇鲁东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山大学
  • 4篇山西师范大学
  • 4篇徐州师范大学
  • 2篇菏泽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山东省委党校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工商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东方电子集团...
  • 1篇住房和城乡建...
  • 1篇华能吉林发电...

作者

  • 12篇孙峰华
  • 10篇孙东琪
  • 7篇柳新华
  • 6篇徐建斌
  • 6篇朱传耿
  • 5篇王振波
  • 4篇陆大道
  • 4篇刘良忠
  • 3篇吴爱华
  • 3篇胡毅
  • 3篇顾九春
  • 3篇张京祥
  • 3篇王茜茜
  • 3篇申晓燕
  • 2篇周亮
  • 2篇程国山
  • 2篇吴晓青
  • 2篇王雪燕
  • 2篇刘杰
  • 2篇徐清照

传媒

  • 8篇经济地理
  • 6篇鲁东大学学报...
  • 4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物流技术
  • 2篇海洋开发与管...
  • 2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人文地理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兰州商学院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山东纺织经济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13篇2009
  • 1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回顾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选取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指标: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多样化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值、Moore结构值变化指标、产业结构超前系数。通过产业结构演进分析方法—Shift-share方法,构建数学模型。选取2000—2009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数学模型计量,利用计量结果,首次对苏、鲁两省1999—2008年产业结构进行了静态、动态、SSM分析比较研究,得出客观结论。依据结论,提出苏、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为苏、鲁两省建立科学双赢的合作模式和良性的竞争模式,促进两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孙东琪朱传耿周婷
关键词:产业结构
增长极理论对菏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被引量:11
2010年
菏泽在山东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如何突破菏泽经济发展困境早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分析菏泽经济特点,论证菏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阐述增长极理论适宜指导现阶段菏泽经济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措施。培养增长极,让增长极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再适当合理地应用政策杠杆作用克服增长极理论自身的缺陷,实现菏泽经济腾飞和山东省经济均衡发展,应是现阶段加快菏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
刘杰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基于TransCAD比较有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种情况下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跨海通道将扩展出行时空范围,区域整体可达性大幅优化,形成均衡的可达空间格局。跨海通道的主要辐射范围为东北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跨海通道建设后通道两端的区域间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区域交通可达性由中心—外围的圈层式格局演变为以大连—烟台为中心的条带式空间格局,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提升幅度依次为东北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顾九春孙峰华柳新华姚琛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交通可达性TRANSCAD物流区域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几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被引量:1
2014年
以2013年9月21—22日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为背景,在深入探讨反思会议上争论的主要政治地理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目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4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1)从"综合国家竞争力"到"国家地理竞争力";(2)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到"奥林匹克地缘政治经济运动会";(3)从中国古代"三国之争"方略到世界现代"三个大国博弈"的战略;(4)从国外的地缘战略论到重新发现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以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总体战略和具体战略,认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有新政治地理观念、思维和思路.
孙峰华徐建斌任成凯李少鹏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政治地理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模式——山东和辽东半岛次区域优先发展带动战略探讨被引量:4
2009年
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制约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圈内部的交流和联系较弱,市场开放程度小以及区域合作水平低。环渤海地区要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科学确定发展阶段和层次,在明确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山东和辽东两大半岛次区域优先发展带动战略的观点,建议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提升为国家战略,与京津冀区域统筹进行规划;建设环渤海铁路和公路通道,构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打通辽宁和东北南下的快速通道,加强山东和辽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快辽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进程。
刘良忠柳新华徐清照
关键词:环渤海城市群
环渤海地区客货运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方法,对环渤海地区九省市及其下辖89个地级市客货运量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对客货运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全局性判定,结果表明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人均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两个因子对客货运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他因子则对客运量或货运量产生空间异质性影响;为判断影响因子对于客货运量影响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显著影响的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不同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基于地理衰减规律的圈层结构和沿海到内陆的规律。
王茜茜申晓燕徐建斌宋洁孙峰华
关键词:客货运量OLSGWR
浅谈烟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发展机遇
2010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给烟台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本文主要阐述了蓝色经济区的概况,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并结合烟台发展现状及地区特点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有效的调控政策及产业组织政策等有利于推动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王玮祥刘磊
关键词:蓝色经济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被引量:13
2017年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1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3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孙峰华陆大道代合治申晓燕王茜茜徐建斌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缘政治战略
渤海跨海通道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被引量:4
2009年
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及其与外部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而沿海综合交通走廊发育得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之所在。基于对该工程的简要分析,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现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跨海通道将完善城市群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综合交通走廊,从而形成以"三五三"为主体的空间结构网络体系,以此来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
李世泰王淑婧张丽
关键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空间结构城市群
1990年以来上海“大都市阴影区”的时空演替——基于县域尺度单元的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概述了"大都市阴影区"的演化机制,利用断裂点公式、K-means聚类和空间相关性等方法划分了上海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1990~2010年的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表明:(1)"大都市阴影区"的构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阴影区"和"半阴影区";(2)"大都市阴影区"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区域,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以及阴影区城市(县、城镇)3者密切相关;(3)上海"大都市阴影区"和"次阴影区"通过20a的时间演变,在逐渐消减;(4)目前上海"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两翼。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蒋金亮周亮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