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2)

作品数:301 被引量:2,162H指数:23
相关作者:石洁张海剑王振营郭宁董金皋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9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1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化学工程
  • 5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211篇玉米
  • 23篇镰孢
  • 22篇斑病
  • 20篇秸秆
  • 19篇穗腐病
  • 18篇籽粒
  • 18篇抗性
  • 15篇栽培
  • 14篇玉米穗
  • 14篇玉米穗腐病
  • 14篇土壤
  • 13篇夜蛾
  • 13篇二点委夜蛾
  • 11篇木霉
  • 10篇性状
  • 10篇玉米品种
  • 10篇糯玉米
  • 10篇病原
  • 9篇栽培技术
  • 9篇生物学

机构

  • 45篇河北省农林科...
  • 40篇河北农业大学
  • 3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0篇黑龙江省农业...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8篇沈阳农业大学
  • 17篇中国农业大学
  • 17篇绵阳市农业科...
  • 16篇农业农村部规...
  • 15篇吉林省农业科...
  • 1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0篇江苏省农业科...
  • 9篇国家农业信息...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浙江省东阳玉...
  • 7篇曲靖市农业科...
  • 6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43篇石洁
  • 34篇张海剑
  • 32篇王振营
  • 30篇郭宁
  • 27篇董金皋
  • 19篇曹志艳
  • 18篇何康来
  • 15篇马红霞
  • 14篇赵立欣
  • 13篇苏前富
  • 13篇孙华
  • 12篇陈捷
  • 11篇白树雄
  • 9篇袁建华
  • 9篇陈艳萍
  • 9篇王桂跃
  • 9篇郭新宇
  • 8篇孔令杰
  • 7篇韩海亮
  • 7篇刘俊

传媒

  • 19篇植物保护
  • 17篇植物保护学报
  • 17篇玉米科学
  • 16篇农业工程学报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1篇中国生物防治...
  • 9篇农业机械学报
  • 9篇浙江农业科学
  • 9篇植物病理学报
  • 8篇昆虫学报
  • 7篇耕作与栽培
  • 7篇中国植保导刊
  • 6篇作物学报
  • 6篇第十五届全国...
  • 4篇食品科学
  • 4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中国种业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作物研究

年份

  • 22篇2023
  • 51篇2022
  • 25篇2021
  • 28篇2020
  • 35篇2019
  • 22篇2018
  • 25篇2017
  • 18篇2016
  • 16篇2015
  • 18篇2014
  • 20篇2013
  • 24篇2012
  • 10篇2011
3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捆烧清洁供暖技术评价被引量:9
2020年
中国北方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将秸秆打捆转化为能源实现清洁取暖,既能解决秸秆过剩问题,又能有效替代煤炭,对改善大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秸秆捆烧清洁供暖技术的能源效率、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采用3E(Economic,Energy and Environment)评价模型,从作物种植收获到秸秆捆烧供暖应用全过程开展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秸秆捆烧供暖技术的能源和经济效益较好、温室气体排放少,适于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地区冬季供暖,也可用于农业、工业园区等区域供热。供暖面积0.5×10^4~10×10^4m^2范围内,供暖面积越高,能源和经济环境效益越好,秸秆捆烧供暖的净能量10512~10774.8 MJ/t,能量产出投入比8.4~8.5,能源转化率较高,温室气体CO_2当量排放量为9.67~11.21 g/MJ;经济成本391.1~560.5元/t(折合16.2~23.8元/m^2),按基准收益率8%计算,供暖规模应不小于2×10^4 m^2,若不考虑折旧只考虑运行成本,则供暖面积应不小于1×10^4 m^2。与秸秆成型燃料和秸秆炭气联产供暖技术比较,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秸秆捆烧供暖技术的能量效益最优,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少。与煤炭供暖技术相比,3种秸秆供暖技术的净能量产出不如煤炭,但温室气体排放仅为煤炭的1/10~1/7,秸秆清洁供暖技术的环境效益显著。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郝先荣贾吉秀赵亚男刘杰杨武英
关键词:温室气体秸秆供暖
培养条件及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可可毛色二孢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穗腐病是近年来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评价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培养1 d后,可可毛色二孢在PDA和MLPA两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分别为49.88 mm和48.13 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30℃,培养1 d后菌落直径为61.88 mm,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在55℃处理10 min后的菌落不能继续生长;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pH为6,25℃培养1d后菌落直径可达到75.00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淀粉和硝酸钠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上培养1 d的菌落直径分别为58.13 mm和37.13 mm,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和异菌脲对可可毛色二孢有较好的抑制效果,EC50均小于1 mg/L。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可可毛色二孢玉米穗腐病的发生规律和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刘树森胡清玉杨扬李坡马红霞石洁
关键词:玉米穗腐病杀菌剂
四川丘陵区雨养条件下播期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初步分析了不同播期下自然降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降雨量与产量呈负相关,适度干旱利于产量形成;4月14日前后播种为丘陵区旱地套作玉米的适宜播期,而播期过迟,有黄曲霉素B1发生、蛋白质含量降低、容重下降等风险;通过分析自然降雨量可预测穗长、千粒重、穗数、产量、淀粉含量的变化.这些结果对四川丘陵旱地套作玉米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卢庭启张华税红霞蒋晓芳何丹庞启华王秀全
关键词:套作玉米自然降雨
玉米灌浆期3种鳞翅目害虫的空间分布被引量:12
2016年
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数量,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模拟它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3种害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3种鳞翅目害虫整体在玉米田中的水平分布分别适合球形、高斯、球形模型拟合,均属于聚集分布。Kriging插值模拟图显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核心分布型;在垂直分布上,雌穗上3种害虫数量最多,占总虫量的69.82%。亚洲玉米螟的基础生态位宽度最大,在整株玉米上都可危害;桃蛀螟则主要在玉米中、上部;棉铃虫基础生态位最窄,只在雌穗附近危害。3种害虫在玉米茎秆上种间竞争激烈,异种害虫无法共存;雌穗上种间竞争程度小于茎秆,异种害虫可以共存。
陈浩赵文路门兴元于毅王振营李丽莉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地统计学
玉米抗穗腐病研究进展被引量:69
2015年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玉米总产量占全国所有谷物产量的38.12%。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产生的毒素也危害人畜安全。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玉米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鉴定出40余种病原真菌,其中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和黄曲霉引起的穗腐病发生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建立了4种玉米抗穗腐病鉴定的方法,即双牙签接种法、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和针刺果穗注射法,从数千份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一批抗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或黄曲霉穗腐病的材料。明确了玉米抗穗腐病的物理与生化机制,主要表现为抗侵染和抗扩散两个方面。对部分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QTL定位研究,在玉米1—8号染色体上检测到60余个抗黄曲霉侵染或抑制黄曲霉毒素积累的QTL;定位了55个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29个抗禾谷镰孢穗腐病、16个抗伏马毒素和DON毒素的QTL,并通过meta-QTL分析获得了数个能稳定表达且贡献率较大的QTL位点。创制了10余份抗穗腐病种质,育成了少数对穗腐病具有较好抗性的玉米新品种。尽管如此,抗性研究和抗病育种成果用于生产实践的事例仍很少,生产上缺乏抗穗腐病且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本文从玉米穗腐病病原类型、抗性种质筛选与评价、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分子定位、抗性机制、抗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对国内外玉米抗穗腐病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促进玉米抗穗腐病研究有所裨益。
段灿星王晓鸣宋凤景孙素丽周丹妮朱振东
关键词:玉米穗腐病抗性
湖南省春夏秋三季玉米生长发育及温度胁迫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选取早熟品种郑单1002和中迟熟品种蠡玉6号,开展春夏秋三季玉米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天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灌浆期天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籽粒脱水速率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百粒重和容重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产量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春夏两季玉米灌浆期(7~8月)受到高温胁迫严重,其中夏玉米受高温胁迫程度远高于春玉米。秋玉米灌浆期(10~11月)主要受低温胁迫影响。早熟品种在春秋两季应对温度胁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适当提早播种有利于春夏秋三季玉米产量形成。本区域春秋两季适宜的玉米播种时间分别为3月10日左右和7月15日左右,可合理避开灌浆期温度胁迫,且有利于籽粒脱水。
郭欢乐汤彬曹钟洋李涵陈松林陈志辉
关键词:玉米栽培播种温度胁迫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张秀霞高增贵周晓锟张硕周艳波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
川北夏玉米生产限制因素与技术需求探讨
2022年
随着川北夏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增,对优良夏玉米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等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通过对川北夏玉米生产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解决生产限制因素的对策与技术需求。为川北夏玉米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卢庭启张华税红霞卿春燕庞启华王秀全何丹
关键词:夏玉米
不同调酸措施对西南山地酸化土壤改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针对西南山地土壤不断酸化的问题,通过在贵阳、南宁、绵阳和恩施4个试验站开展长期联合定位试验,对比不同调酸措施对土壤改良及玉米增产的综合效应,揭示措施与玉米产量的互作关系,为建立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稳产技术体系提供支撑。试验设置农民习惯(A1、CK)、土壤调理剂(A2)、施石灰(A3)、施有机肥(A4)、前作种植绿肥(A5)5个处理。结果表明:(1)4项调酸措施均能显著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其中A2、A3处理效果最优,pH均比CK提高0.9个单位,A4和A5处理分别提高0.7和0.5个单位;CK处理2019和2020年土壤pH分别比基础土样(2016年)降低了6.7%、7.6%,但A2、A3、A4、A5处理下,2019和2020年土壤pH分别比基础土样(2016年)提高了8.0%、6.7%、2.5%、0.0%和8.1%、7.1%、4.8%、0.3%;而A4处理比CK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4 g/kg、30.2 mg/kg、11.6 mg/kg、53.9 mg/kg,增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从2016~2020年平均产量来看,4项调酸措施中A4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增产率达11.7%。(3)A4处理对玉米株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改善最显著。(4)4项调酸措施均提高了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积累比例在六叶期、吐丝期均高于CK,以A4处理积累量最大。(5)A4、A5处理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叶绿素含量均高于CK,A3、A4处理的粒叶比高于A2、A5处理。综上,4项调酸措施均能抑制土壤继续酸化的趋势,而施用石灰、调理剂和有机肥还能提高土壤pH,其中前两项措施效果最显著。与其他措施相比,施有机肥除了能改良酸化及培肥土壤以外,还能改善玉米农艺性状、优化库源结构、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实现增产稳产。因此,从调酸、土壤培肥、增产稳产3个角度综合评价,施有机肥是西南山地玉米种植区酸化农田最理想的调酸措施。
刘禹池岳丽杰岳丽杰王竹王静王竹陈玉锋柯国华张会玲柯国华刘永红
关键词:土壤改良玉米库源结构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石洁张海剑王振营秦雁宇李娟陈丹郭宁杨硕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寄生蜂病原微生物
共3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