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JY036)

作品数:8 被引量:268H指数:8
相关作者:孙铁山李国平吴爱芝王兰兰张爱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空间结构
  • 3篇城市
  • 2篇人口
  • 2篇就业
  • 2篇就业分布
  • 2篇分工
  • 2篇城市空间结构
  • 1篇地域分工
  • 1篇行业就业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群
  • 1篇中国纺织
  • 1篇人口分布
  • 1篇首都圈
  • 1篇区域分工
  • 1篇区域空间结构
  • 1篇中心城
  • 1篇结构特征
  • 1篇经济绩效
  • 1篇经济增长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孙铁山
  • 5篇李国平
  • 2篇吴爱芝
  • 2篇王兰兰
  • 1篇李佳洺
  • 1篇张文忠
  • 1篇杨洁
  • 1篇卢明华
  • 1篇张丹
  • 1篇张爱平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城市规划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及展望被引量:28
2012年
从区域空间组织构架与模型构建、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工以及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归纳,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应着力完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尤其是微观机理的研究以及促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体系研究、全面展开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等。
李国平吴爱芝孙铁山
关键词: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分工
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被引量:96
2012年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郊区化,北京都市区人口次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并由近郊向远郊扩展,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但人口分散的空间范围还比较有限。与人口的分散化趋势不同,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仍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造成远郊就业次中心的影响不断被弱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有所降低。这说明北京都市区的单中心或强中心结构可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且人口的分散化和就业的向心集聚导致宏观面上人口—就业的空间失衡。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强化郊区次中心的集聚能力,同时注重人口—就业的平衡布局,这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群集聚特征与经济绩效被引量:63
2014年
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经济要素将会向城市群大规模的集中,人口和经济集聚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1995-2010年间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群集聚程度整体仍是一个增加的过程,且经济集聚度高于人口集聚度,两者呈现很高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城市基尼指数和首位城市集聚度两种方法分别对城市群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和分析,认为20个城市群可以分为强单中心、弱单中心、多(双)中心以及弱中心4种城市群集聚类型;使用局部加权回归的方法对城市群集聚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城市群经济集聚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整体上符合倒U型假说的特征,而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
李佳洺张文忠孙铁山张爱平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群
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域分工及其变化被引量:18
2013年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地位显著增强。尤其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城市内部服务业空间布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基于1996年北京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和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商以及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和分工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服务业在北京都市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别;北京都市区服务业空间分布呈现出地域分工的特征,区县层次要比区域层次突出些;整体上,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呈现弱化趋势,各区域服务业地区专业化有升有降,区域之间地域分工有所弱化,各区县服务业地区专业化也有升有降,区县之间地域分工变化规律不明显。
卢明华杨洁
关键词:地域分工服务业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迁移被引量:21
2013年
纺织服装业因其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特征,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和最具有产业转移特征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来描绘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基本格局,结果表明:①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②结构变化地域分异明显,沿海大于内陆,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和东北,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福建,中部的湖北和河南,以及东北的辽宁,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变化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则较低;③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以此阐述中国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河南、安徽和江西已经成为东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②纺织服装业的区位迁移在竞争效应和纯空间竞争效应上具有一致性,说明产业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③明显的结构负效应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吴爱芝李国平孙铁山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
中国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发现:首都圈并不是单纯的京、津双核结构,而是在不同行业上存在不同的结构特征。总体上,首都圈的确呈现京、津双核结构,就业人口集中在京、津、唐三地,尤以京、津为主。而分行业来看,大部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则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中心结构特征;而消费者服务业则大多呈现京、津双核结构;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呈现出京、津、唐三中心结构;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显示出以京、津、唐、保为中心的多中心结构。进而得出中国首都圈呈现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双核明显,京津唐三足鼎立,京津唐保功能分异,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廊坊共同发展的多中心空间格局。
张丹孙铁山李国平
关键词:首都圈就业分布空间结构
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33
2013年
探讨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2008年,北京都市区共有5个就业次中心,已具备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集聚经济和交通可达性是解释就业次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都市区的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可能性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降低,说明就业次中心虽然形成但与城市中心区比较接近,整体上都市区内就业的分散化程度有限。同时,城市规划对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有引导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目前北京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市域内分散集团的空间布局仍有差距,主要是远郊区就业次中心的发育相对缓慢。研究发现,地区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会显著增加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可能性,说明服务业增长是北京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的重要机制。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