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20012)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高来源高山奎侯冬梅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道德
  • 1篇代文
  • 1篇道德情境
  • 1篇道德哲学
  • 1篇多德
  • 1篇性道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缘起
  • 1篇哲学
  • 1篇政治哲学
  • 1篇施特劳斯
  • 1篇实践向度
  • 1篇叔本华
  • 1篇齐美尔
  • 1篇情境
  • 1篇文化
  • 1篇习俗
  • 1篇现代文
  • 1篇现代文化
  • 1篇向度

机构

  • 4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高来源
  • 1篇高山奎
  • 1篇侯冬梅

传媒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理论探讨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世界哲学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齐美尔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批判被引量:1
2012年
叔本华作为生命哲学的奠基者从意志的角度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但是,在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中,他察觉的却是生命的痛苦和无聊。在生命价值的最终图景中苦难占据了绝对优势,由此生命意味着悲剧。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从肯定生命走向了对生命的否定。齐美尔作为生命哲学的后来人,从对生命终极悲剧的解读中重释了生命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两者都用悲剧来指称生命,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度。
侯冬梅
关键词:叔本华齐美尔悲观主义
论反思性道德的实践向度--对杜威道德哲学的实践性解读被引量:2
2012年
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以人之自然本性或者人之超验理性为其基础,而杜威却要摆脱这两者的限制,力图走第三条道路以兼顾两者的合理成分。他把人之境遇性的生活实践作为道德存在之基础,并在此之上解构反思性道德的封闭性,继而建构它与生活习俗、行为实践之间的连续性,凸显它们之间的张力性关系,如此就把反思性道德看作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与生活世界之间充满张力的实践过程。
高来源
关键词:习俗
实践境遇与杜威的道德哲学理论--从现代实践哲学的视角看被引量:2
2012年
杜威的道德哲学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学界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而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于杜威在道德哲学理论中所进行的一场生活世界化的转变,即以经验世界中的实践境遇为基础,把传统道德哲学所一直奉行的理性逻辑转化为生活世界中的实践逻辑,把对"至善"的追求转化为对实践境遇中具体善生成因素的探究,从而使道德哲学由生活世界的旁观者转变为生活世界的参与者。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其实践道德理论的深刻内涵,进而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阐发其对当代道德哲学的影响及其启发性的作用。
高来源
关键词:道德情境
施特劳斯与中国问题——兼论中国“施特劳斯现象”的理论缘起、实践效应及其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施特劳斯思想自世纪之交引入汉语学界,在历经10多年的译介与消化之后,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施特劳斯现象"。其具体表现:在西学经典的译介出版上成果斐然,在博雅通识教育的推行上开一代风气,在学术研究上实现了汉语学界的"政治哲学转向"。为什么是施特劳斯而非其他西学大家在本世纪初以来受到中国精英学者的大力推介?在历经10年之后,我们应如何评价中国施特劳斯现象的理论贡献及其实践意义?本文从中国问题的视角切入,力图揭示中国施特劳斯现象的理论缘起、实践效应,并对这一现象的地位及其局限加以个性化的阐发。
高山奎
关键词:施特劳斯政治哲学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性道德及其对现代文化的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虽然提出了实践性的思维理路,但是却并没有贯彻始终,而是最终又偏向于理论理性式的形而上学思维理路。而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一方面遮蔽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之善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纳入了亚里士多德知性本体论的内容和形上思维模式,如此就使哲学性的道德反思和现实实践性的道德行为之间拉开了距离,进而使前者把道德问题总是作为一种“孤立性的”、“独断性的”、“理论思辨式的”形上思考,而忽视了蕴含于生活实践境遇基础上的历史文化维度。如此就使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成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无根浮萍。所以重新彰显道德与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就成为解决近代以来道德哲学困境的一种重要尝试。
高来源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道德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