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24D010202)

作品数:9 被引量:138H指数:9
相关作者:孙九霞刘相军吴韬张皙廖婧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旅游
  • 3篇文化
  • 3篇民族旅游
  • 2篇文化传承
  • 2篇民族
  • 2篇传承
  • 1篇傣族园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侗族
  • 1篇侗族大歌
  • 1篇虚无
  • 1篇雪山
  • 1篇亚运会
  • 1篇知识
  • 1篇知识视角
  • 1篇少数民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表征
  • 1篇社区参与
  • 1篇社区参与旅游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作者

  • 9篇孙九霞
  • 1篇刘国果
  • 1篇廖婧琳
  • 1篇张皙
  • 1篇刘相军
  • 1篇吴韬

传媒

  • 3篇思想战线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旅游论坛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被引量:11
2016年
家务劳动与两性就业,一直是女性主义学者考察两性平等的核心内容。旅游经济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使当地参与旅游服务的家庭中两性所承担的家务劳动发生了变化,女性家务劳动的参与份额在下降,两性在家庭内的地位渐趋平等。女性在旅游中获得的经济资源,加上技术的进步、性别平等理念的出现及女性时间意识的觉醒,使当地女性具备与丈夫进行家务协商的能力,形塑了多元的家务分工模式。
孙九霞廖婧琳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性家务分工两性平等
民族文化“旅游域”多元舞台化建构——以三亚槟榔谷为例被引量:13
2015年
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旅游的日益繁荣给目的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导致诸如文化的"真实性"缺失、"舞台化"与"商业化"等问题。在海南三亚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的研究案例中,借助舞台理论分析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域"的舞台化表征及其建构中的权力互动,即可加深对"旅游域"的认识。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域"具有典型的多元舞台化特征。"旅游域"的多元舞台化建构过程中,景区开发者、景区讲解员、居民、游客等多种力量进行互动。"旅游域"中的"旅游民族"经历了由被动展示到主动展演的身份建构过程,实现了多元舞台的有机融合。
孙九霞王学基
关键词:民族旅游旅游域
广州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社会表征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以往研究举办地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认知时,主要关注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感知及其态度,极少论述居民认知事件影响的过程本身。其中,涉及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探讨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选取2010广州亚运会这一大型事件,运用社会表征理论框架,将研究重点转向居民对大型事件影响的认知过程,从注重结果转为凸显过程。通过广州亚运会举办前后对近30位广州居民的深度访谈,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以及媒体影响3个角度分析了广州居民认知2010亚运会影响的过程。研究发现:1)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认知渠道很广,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个体的社会表征(个体态度)形成了整体的社会表征(集体态度);2)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感知全面,对亚运会的影响并非限于利与弊的二维判断,而是表现出"好恶交织"的情感;3)对于亚运会的举办,大多数居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孙九霞刘国果
关键词:广州亚运会社会表征
民居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丽江古城客栈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运用乔治·里茨尔的"实在"与"虚无"理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解析丽江大研古城民居客栈的发展,以透视丽江古城民居文化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变迁。从"虚无地点""虚无人""虚无产品"和"虚无服务"这四个维度分析民居客栈的演化,并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解释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
孙九霞
关键词:民居客栈文化变迁虚无
背包旅游者与梅里雪山目的地的互动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以徒步梅里雪山雨崩村的背包旅游者为对象,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将互动划分为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从"景观"和"人"两个维度探讨背包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目的地的原生态景观是吸引背包旅游者的首要因素;背包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表现为旅游前的咨询式互动、旅游中的参与式互动和旅游后的延续性互动,三个阶段的互动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互动形成了以雇佣关系、竞争关系为代表的商业性主客关系以及路人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婚姻关系等情感性主客关系;互动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孙九霞丁幂
关键词:背包旅游背包旅游者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被引量:12
2015年
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提出的"交往空间"对旅游社会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解释力。但目前学界对"交往空问"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傣族园旅游互动中交往空间的变迁方面,并解读交往空间的变迁特征,试图建立起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的认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交往实践活动生产了空间也生产了关系。目的地社区交往空间的变迁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发生。各种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二是交往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行为的空间性、交往内容的层级性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三方面,它们给原交往空间赋予了新意义。
孙九霞张皙
关键词:旅游交往交往空间
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被引量:24
2015年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孙九霞吴韬
关键词:文化商品化文化传承侗族大歌民族旅游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为例被引量:26
2014年
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分析其传统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发现具有神圣意义的神山崇拜和世俗意义的"日卦"线、村规民约得到有效传承;通过实施成文性的《村规民约》和不成文的"传统约定",使藏族传统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地方性知识的传承成为制衡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和限度。"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的引入,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目前关于旅游对自然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转向——从"西方"转向"东方",从"外部"转向"内部"。
孙九霞刘相军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传统文化传承旅游发展
社区参与旅游与族群文化保护:类型与逻辑关联被引量:16
2013年
随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探讨的逐渐深入,社区参与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族群文化保护的二元对立难题,提供了一个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透视视角。基于社区参与的不同层次,通过对国内六个不同参与程度的案例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证明社区参与层次和族群文化保护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强度与族群文化保护的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社区参与中"文化自觉"将成为族群文化保护的合理支撑,为目的地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孙九霞
关键词:民族旅游社区参与族群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