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374)

作品数:11 被引量:60H指数:4
相关作者:朱国强姚丰华张钰夏芃芃刘轶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江苏省属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分泌系统
  • 3篇沙门菌
  • 3篇细菌
  • 3篇杆菌
  • 3篇大肠杆菌
  • 2篇毒素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产肠毒素
  • 2篇产肠毒素大肠...
  • 2篇肠毒素
  • 2篇肠炎沙门菌
  • 1篇蛋白
  • 1篇递呈
  • 1篇动物
  • 1篇动物细胞
  • 1篇动物细胞培养
  • 1篇毒力
  • 1篇修饰酶
  • 1篇畜禽养殖

机构

  • 12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农牧科技...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11篇朱国强
  • 3篇张钰
  • 3篇姚丰华
  • 2篇夏芃芃
  • 2篇朱春红
  • 1篇陈琳
  • 1篇王建业
  • 1篇宋玉洁
  • 1篇原志伟
  • 1篇孟宪臣
  • 1篇朱晓芳
  • 1篇朱军
  • 1篇孙晓庆
  • 1篇刘轶
  • 1篇周虹
  • 1篇何素芬

传媒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动物传染...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Red同源重组和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构建肠炎沙门菌突变株方法的比较
前言:采用Red同源重组和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敲除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F14菌毛sefD/sefA基因,并对两个系统进行比较。Red同源重组系统是将一段携带与靶基因两翼各有40~6...
朱春红孙晓庆何素芬朱国强
文献传递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病原体在感染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寻找外在的基本营养物质,又要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这些过程大多都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由细菌自身合成及释放,或存在于细菌表面,或释放到细菌的外环境中,或者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
周虹朱国强
关键词:细菌分泌系统营养物质免疫系统病原体细胞内
细菌Ⅴ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7年
目前已知革兰阴性(G-)细菌的分泌系统至少有5种类型,即Ⅰ~Ⅴ型。其中Ⅴ型分泌系统为G-菌外膜通道转运蛋白系统中最大的一个家族,该系统又称自主转运蛋白系统,它首先通过Sec依赖的分泌通路跨内膜转运,到达外周质间隙后,又通过自身的C端在外膜上形成一个β折叠桶实现跨外膜转运。Ⅴ型分泌系统的分泌装置最为单一,且该系统分泌的蛋白在跨外膜转运过程中似乎不需要能量和辅助因子(蛋白)的参与。随着对运用Ⅴ型分泌系统在G-菌表面展示异源性多肽/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该系统在生物技术领域已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原志伟朱国强
关键词:革兰阴性细菌
人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的研发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腹泻是全球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幼童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腹泻的最常见病原菌,其产生的细菌定植因子(CFs)和肠毒素是关键的毒力因子。CFs介导细菌黏附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并完成定植,产生热敏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破坏宿主上皮细胞内的体液平衡,使体液和电介质过量分泌从而导致腹泻。预防ETEC腹泻的首选方法是使用能激发宿主产生抗黏附素免疫力和抗肠毒素免疫力的疫苗,阻断ETEC黏附和定植并中和肠毒素。目前一种名为Dukoral(R)的霍乱疫苗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热敏毒素免疫,已经被一些国家批准用于短期保护和预防旅行者腹泻。新型试验性ETEC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旨在提供保护期长、反应谱广的抗ETEC感染免疫保护力。本文针对疫苗研发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夏芃芃孟宪臣孟宪臣
关键词:腹泻免疫疫苗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结构与调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具有转运效应蛋白分子到多种类型靶细胞的能力,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其结构复杂。当前T6SS结构模型表明其装置至少包含两个复合物:细胞膜跨膜相关装置和动态的噬菌体样结构。本文主要围绕T6SS分泌装置的结构、结构元件相互作用功能以及影响装置表达和活性的条件和信号来进行简要综述。
姚丰华张钰朱国强
大肠杆菌K88ac菌毛操纵子fae全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在体外克隆和表达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K88ac菌毛操纵子fae结构基因,并检测重组菌毛的相关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长PCR技术以猪ETECK88ac株C8390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编码K88菌毛操纵子fae基因,克隆入表达质粒载体pBR322,构建和筛选重组质粒pBR322-fae,转化至不含任何菌毛的大肠杆菌EP株;电镜观察重组菌表面菌毛表达情况;用热抽提法提纯表达的重组菌毛;用纯化菌毛免疫小鼠制备高效价抗血清;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重组菌毛的抗原性,用细胞黏附和黏附抑制试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和结论:在电镜下观察到重组菌表面大量表达K88ac菌毛,该重组菌与兔抗K88ac菌毛单因子阳性血清、鼠抗K88ac菌毛单克隆抗体均产生凝集反应;纯化菌毛经SDS-PAGE,结构单位菌毛呈单一的相对分子质量约26×103的蛋白条带;纯化菌毛免疫小鼠后可制备出高效价的鼠抗血清,玻板凝集试验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体外表达的K88ac菌毛具有与K88ac野生菌毛相同的抗原性;猪小肠上皮细胞系黏附和黏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重组EP菌和野生菌株一样具有较强的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的能力,而且提纯重组菌毛制备出的鼠抗血清能有效抑制上述重组菌或野生菌株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系的黏附结合。
朱春红朱国强
关键词:克隆生物活性
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缺失株的毒力相关功能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在肠炎沙门菌感染中的毒力作用,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2株肠炎沙门菌(国内标准株50336和国际参考株SD-2)SPI-19的Hcp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了50336ΔHcp和SD-2ΔHcp基因缺失株,并构建了回补株50336ΔHcp/pHcp和SD-2ΔHcp/pHcp。分析比较缺失株与野生株对人肠上皮细胞系Caco-2黏附和侵袭能力,以及在鸡巨噬细胞HD11的存活能力。结果显示:缺失Hcp基因后,肠炎沙门菌50336对Caco-2细胞黏附和侵袭数量分别下降39.1%和47.9%;SD-2对Caco-2细胞黏附和侵袭数量分别下降46.5%和58.9%。吞噬作用2h后,50336ΔHcp和SD-2ΔHcp与野生株相比在HD11的存活量下降了35.7%和37.2%,差异显著。通过Real Time-PCR试验分析,与野生株相比,Hcp基因缺失后fliC、sefA、ompA,ompC这4个重要粘附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试验表明,肠炎沙门菌SPI-19编码的Hcp基因对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具有增强作用。
姚丰华张钰朱国强
关键词:肠炎沙门菌毒力
动物细胞培养及微载体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07年
动物细胞培养作为生化工程学科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结合的新型学科,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越来越受到生物技术界的重视,现已成为生化工程学科主要前沿学科之一。文中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并就微载体细胞培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刘轶朱国强
关键词:动物细胞培养微载体生化工程
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987P蛋白受体的鉴定被引量:1
2008年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定植于仔猪肠道的第一步是通过987P菌毛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大分子(BBV)结合。对分离的BBV进行SDS-PAGE和Ligand blot分析表明,在32~35KDa区域内有一条带能被987P菌毛探针所识别和结合,所结合的条带经胰蛋白酶消化后,通过微内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出多条主要峰带蛋白峰带,采用衬质辅助激光解吸与电离质谱法(MALDI-MS)对主要峰带进行分析,结合多肽氨基酸测序和Blast同源性比较,得到3个氨基酸基序(AETAP、ALAAAGYDVEK和LGLK),其序列与人和鼠源的组蛋白H1高度同源;来源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BBV的H1蛋白与BBV一样都能特异性结合纯化的987P菌毛蛋白。上述结果表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BBV的组蛋白H1是987P菌毛蛋白的受体。
朱国强王建业朱晓芳
关键词: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受体
磷霉素分子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由于作用机制独特、抗菌谱广、突变耐药发生率低、且与其他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优点等,磷霉素成为临床抗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良好选择,而值得注意的是,耐药性尤其是获得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将成为近年来磷霉素抗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障碍。为此,本文综述了由肽聚糖生物合成酶MurA突变、磷霉素转运摄取系统障碍及磷霉素耐药修饰酶引起磷霉素耐药的3种分子耐药机制,并重点对获得性分子耐药机制磷霉素耐药修饰酶的出现及种类、临床流行特点、分子遗传背景及传播特点、亲缘关系及进化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磷霉素、减缓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开发抗耐药菌感染新药及新制剂提供新思路。
陈琳区炳明宋玉洁朱国
关键词:磷霉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