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52026)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许庆红朱妤双李婕戚涛谷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女性
  • 3篇女性主义
  • 2篇性别
  • 2篇黑人
  • 2篇黑人女性
  • 2篇《我的光辉生...
  • 2篇《宠儿》
  • 1篇迪斯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动因
  • 1篇叙述人
  • 1篇言语交际
  • 1篇言语交际行为
  • 1篇英美文学
  • 1篇语言哲学
  • 1篇哲学
  • 1篇政治
  • 1篇人文
  • 1篇人文教育
  • 1篇身份理论

机构

  • 12篇安徽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作者

  • 9篇许庆红
  • 3篇朱妤双
  • 2篇李婕
  • 1篇戚涛
  • 1篇谷婷婷
  • 1篇杨梅
  • 1篇王巧

传媒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学术界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蚌埠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宠儿》中的身体书写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
2013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的既往研究,多数从宏观的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批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黑人民族文化或黑人群体的整体性研究角度,探讨种族压迫、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和黑人集体民族文化身份和权力的重构问题,鲜有对其微观的黑人女性身体书写与主体建构关系的讨论。论文拟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切入,解读文本中的黑人女性主体的双重建构。文章认为,小说通过对几位主要黑人女性的身体书写,一方面揭示了她们由“无法言说”的种族蹂躏历史到用身体伤痕重写历史,黑人女性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与奴隶制斗争的武器,从而重建黑人女性主体的种族身份;另一方面,莫里森书写黑人女性的性欲和她们对身体的热爱,表现了黑人女性的欲望体验,挑战了男性主导的传统性别观和性欲观,从而实现了黑人女性主体的性别建构。从女性身体入手,书写被贬抑、被禁锢的黑人女性自我,莫里森着眼于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新发现和认识,其积极的政治意义值得肯定。
许庆红杨梅
关键词:《宠儿》身体书写种族
迈尔斯·弗兰克林:人格冲突与女性困境
2013年
迈尔斯·弗兰克林是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聚焦其作品中凸显的人格冲突与女性困境。以其著名小说《我的光辉生涯》为研究案例,分析小说中西比拉、母亲和外祖母三位女性的人格结构,尤其是女主人公西比拉的自我人格从产生、强大到最终受阻的整个过程。西比拉的独立自我意识在澳洲丛林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她矛盾的婚姻观显示了女性内在人格的交锋,而她最终的迷惘孤独则与外界的超我对女性自我的压制密不可分。弗兰克林笔下的女性核心人物在人格冲突中的最终受挫反映了父权社会下女性自我存在的困境,是作家对世纪之交澳洲社会女性的普遍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许庆红朱妤双
关键词:《我的光辉生涯》人格冲突女性困境
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文学本体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反思被引量:21
2012年
英美文学一直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文学教学和研究被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症结进行分析,提出要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成为实现大学人文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紧扣文学本体性,即文学话语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发生机制。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兼顾文本内外,既强调文本内部的内容、形式和审美,又不忽视外部的作家、历史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两者互动互补,糅合作品、作家与现实等多元因素进行创新,传播人文思想与知识,加强理论思辩,提高审美情趣,进行与文学形态本身一样充满生机和智性的文学教学和研究。
许庆红戚涛
关键词:人文教育
身体·性别·缺乏——论《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性自卑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结合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女性主义理论,解读迈尔斯·弗兰克林和其代表作《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人公西比拉·梅尔文反抗父权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说明了她们的叛逆和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因在外貌、性别和缺乏关爱及教育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的自卑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补偿自卑感而追求成功的努力成就了此小说,而过分追求优越的情结也造成了西比拉的过度敏感和矛盾抗争。
朱妤双许庆红
关键词:《我的光辉生涯》自卑感女性主义
逃离客厅——解码伍尔夫《日与夜》中的空间政治被引量:1
2013年
《日与夜》被认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传统的小说,因而也最受批评家忽略。本文从空间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审视,指出《日与夜》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更具有颠覆性、更具有实验精神。它看似传统的叙事外表下掩盖着的是公共空间与家庭空间、男性体验与女性体验等传统秩序持续不断地挑战和颠覆,同时也对以婚姻所代表的社会体系和价值体系进行质疑。通过凯瑟琳对客厅这一空间的反抗,伍尔夫表现了家庭生活空间对女性身份建构的束缚和阻碍,而对工作和公共空间的质疑也让伍尔夫与同时代的女权主义者区别开来,她在利用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这一二元对立的同时将两者的界限模糊,或者说,她对两个领域对立的使用恰恰是为了将这一对立解构。然而,在创作《日与夜》的过程中,伍尔夫也已经意识到在传统的叙事形式下进行颠覆所具有的局限性,因而在此后的创作中也抛弃了爱情婚姻在叙事中的中心位置。
谷婷婷
论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和身份理论被引量:2
2014年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和身份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指出酷儿理论形成的重要观点"性别操演"具有激进性、开拓性与混杂性,并就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建议。
李婕
爱米丽性别的建构与解构——从性别操演理论视角重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2014年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李婕
关键词: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解构
从人格理论看《黄色糊墙纸》的创作及叙述人疯癫的心理动因被引量:2
2013年
从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来解读《黄色糊墙纸》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可以看出,吉尔曼诟病父权社会的动因与她童年时期因为缺乏关爱而形成的基本焦虑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焦虑造成吉尔曼对男性极其敏感、忧虑,并驱动她走向反抗父权之路来合理化内心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叙述人也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她靠过度压抑自己来获得安宁,却让愤怒爆发,最终只能借想象性的胜利抗争来保护自己,从而走入疯癫。这可能就是小说创作以及叙述人最终疯癫的深层心理动因。
朱妤双许庆红
关键词:《黄色糊墙纸》疯癫人格理论心理动因
“作为修正的写作”——里奇女性主义诗歌的政治与美学被引量:2
2014年
里奇提出了"作为修正的写作"的诗歌创作理念,并在其女性主义诗歌创作中对此进行了实践,体现了政治符码和美学观念的融合。论文从两个方面予以论证:第一,里奇在其女性主义诗歌中进行自白叙说,运用诗歌中的女性面具重构女性的个人、社会和文化身份;第二,里奇注重语言自觉,使用"共同语言"解构语言中的权力体系,以女性独有的话语力量追求审美与诗性。通过对里奇的诗歌创作及其理念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里奇作为女性主义者的政治思想和美学追求,有助于将我国的里奇研究推向深入。
许庆红
关键词:女性主义诗歌政治美学
记忆·旅行·追寻——论莫里森《宠儿》中的历史、文化和自我意识
2013年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莫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许庆红王巧
关键词:《宠儿》历史记忆自我追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