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631-003)

作品数:4 被引量:55H指数:3
相关作者:吴舜泽于雷贾杰林徐毅万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减排
  • 2篇COD
  • 1篇压力-状态-...
  • 1篇预警
  • 1篇载力
  • 1篇水环境
  • 1篇水环境承载
  • 1篇水环境承载力
  • 1篇水资源消耗
  • 1篇总量减排
  • 1篇绩效
  • 1篇绩效评估
  • 1篇减排措施
  • 1篇COD排放
  • 1篇长三角
  • 1篇城市水环境
  • 1篇承载力
  • 1篇承载力评估

机构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3篇吴舜泽
  • 2篇于雷
  • 2篇贾杰林
  • 1篇王金南
  • 1篇储成君
  • 1篇李新
  • 1篇刘元华
  • 1篇马寅
  • 1篇万军
  • 1篇吴玉锋
  • 1篇张彪
  • 1篇徐毅
  • 1篇叶帆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水资源保护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COD总量减排措施的绩效分离评估被引量:8
2013年
我国现行COD总量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类、结构类和管理类措施,为分别评估这3类措施的减排绩效,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分离各项措施对COD总量减排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06—2008年,3类减排措施中有2个指标对COD总量减排的绩效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工程减排措施中的集中式污水厂设计处理能力指标对COD总量减排绩效贡献最大,其次是管理减排措施中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项目数指标,而结构关停措施的减排绩效不显著;2009—2010年,减排作用最大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数指标,但这仍属于集中式工程减排措施。该结果说明我国COD总量减排措施在"十一五"期间作用较稳定,其中,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对COD总量减排作用最大,以结构关停为代表的结构类措施没有对COD总量减排的作用不明显。
于雷吴舜泽马寅张彪
关键词:减排措施绩效评估
2001-2010年工业COD排放和水资源消耗分解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COD排放和水耗总量并没有与之同步,但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将其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并将广义技术效应进一步分解为清洁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循环利用效应)。同时,分别对2001-2010年、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COD排放和水耗总量变化成因使用de Bruyn分解模型进行测算。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一直都是造成COD排放和新鲜水耗总量下降缓慢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环境管制对遏制总量增长发挥了一定功效,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储成君贾杰林吴舜泽李新
关键词:COD排放水资源消耗
2006~2009年工业COD和SO_2减排分解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运用分解模型,将工业COD和工业SO2减排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根据模型测算了2006~2009年各种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值为58.68%,即经济规模扩张增加工业COD和工业SO2排放,结构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63%、-49.34%和-29.79%,即促进工业COD和工业SO2减排;分行业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迅速,需要严格控制其发展速度;化学纤维制造业的COD产生强度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SO2产生强度升高,需要加强清洁生产控制;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COD去除率和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SO2去除率降低,需要加强污染治理控制.
刘元华贾杰林吴玉锋叶帆吴舜泽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被引量:42
2013年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结构模型,应用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长三角)16个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演变情况,并按照压力-状态-响应的逻辑关系,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0年,长三角半数城市承载力状态改善明显,包括浙江省内6个城市和江苏省内2个城市,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表现在2010年江苏省内6个城市和上海仍处于危机状态.此外,区域流域间承载力状况不平衡,分异性特征显著,表现在浙江省内城市显著好于江苏省内城市和上海市,太湖以南城市显著好于太湖以北和以东城市.承载力状况好坏主要与城市容量资源多寡,排污基数大小和污染减排起效快慢有关.长三角城市宜从持续减排,优化布局,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减少承载压力,改善承载力状态,促进承载力响应.
王金南于雷万军徐毅
关键词:长三角水环境承载力预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