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B30303)

作品数:13 被引量:156H指数:8
相关作者:曾进胜邢世会梁志坚余剑侯清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梗死
  • 6篇卒中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继发
  • 3篇血管
  • 3篇预后
  • 3篇张量成像
  • 3篇弥散
  • 3篇弥散张量
  • 3篇弥散张量成像
  • 3篇继发性
  • 3篇继发性损害
  • 3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性
  • 2篇血压
  • 2篇易卒中型
  • 2篇易卒中型肾血...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3篇曾进胜
  • 4篇梁志坚
  • 4篇邢世会
  • 4篇余剑
  • 3篇王芳
  • 3篇凌莉
  • 3篇黄如训
  • 3篇侯清华
  • 2篇裴中
  • 2篇何美霞
  • 2篇刘斯润
  • 2篇凌雪英
  • 2篇苏永静
  • 2篇赵湛
  • 1篇徐安定
  • 1篇谭坚铃
  • 1篇何扬东
  • 1篇陈向燕
  • 1篇华海婴
  • 1篇周国强

传媒

  • 9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及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 ,以有效地防治 GDC术中或术后的脑缺血事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行 GDC栓塞治疗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共行 GDC术 4 3例次 ,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脑缺血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 ,探讨脑缺血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4 3例次 GDC术中 ,发生术中或术后脑缺血事件的 11例次 ,经相应治疗 ,9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宽颈动脉瘤是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损害是 GDC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使预后良好。
王新黄正松曾进胜黄如训解龙昌1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并发症缺血性脑损害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 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张中伟曾进胜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宋来晶裴中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
单纯性糖耐量受损对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 探讨单纯性糖耐量受损对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脑梗死后正常血糖患者32例、单纯性糖耐量受损患者43例和糖尿病患者34例,发病1、4周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并于12、24周时再次进行BI及mRS。结果 单纯性糖耐量受损组及糖尿病组发病1周时的NIHSS分别为6(0~23)和5.5(0~22),与正常血糖组3(0~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糖尿病组、单纯性糖耐量受损组发病1周时的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糖耐量受损组发病4周、12周及24周时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61.4%、46.5%及32.6%,糖尿病组分别为55.9%、47.1%及50.0%,与正常血糖组的28.1%、18.8%及9.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单纯性糖耐量受损组与糖尿病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发单纯性糖耐量受损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不良;积极监测和治疗单纯性糖耐量受损可能成为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之一。
杨金桃苏永静曾进胜陈少珍
关键词:脑梗死糖尿病预后
大脑皮层梗死后大继发鼠丘脑、中脑、脊髓和臂丛损害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大鼠同侧丘脑、中脑及对侧颈髓、臂丛神经是否发生继发性损害。方法32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行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cortex occlusion,MCAO)术,另外32只暴露而不凝闭大脑中动脉,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各组各时间点取8只大鼠处死取脑和脊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灶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颈膨大前角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以及特殊染色检测对侧臂丛神经。结果与同期假手术组相比,MCAO术后各周梗死灶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和对侧脊髓前角MAP2表达降低,GFAP表达增高(P<0.05);而对侧臂丛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同侧丘脑腹后核、中脑黑质及对侧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在大脑皮层梗死后存在继发性损害,这可能是梗死后期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熊丽余剑曾进胜赵湛何扬东何美霞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继发性损害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肱指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哲踝肱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7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血管多普勒超声测量仪测定ABI,使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分析缺血性卒巾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无颅内动脉狭窄背(n=38)ABI渺著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者(n=35)(0.975±0.114对0.837±0.096,P〈0.001),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性(r=-0.736,P=0.001)。结论:ABI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筛查手段。
周国强曾进胜谢燕
关键词:踝肱指数缺血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血管造影
各类型脑卒中患者的踝肱指数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通过测量各种类型脑卒中患者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定量评估各类型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ABI是否可作为评估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指标之一。方法选取各类型脑卒中住院患者共227例,正常对照组88例。使用博士血管多谱勒超声测量仪,测量所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ABI,比较两组受试者的ABI。并分析ABI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227例脑卒中患者中,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119例,其ABI为(0·905±0·133);腔隙性梗死42例,其ABI为(0·908±0·160);分别与对照组ABI(0·980±0·10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脑栓塞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出血组的ABI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OR=3·963)和ABI(OR=2·225)与脑卒中明显相关(P<0·05)。结论ABI可反映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均与脑动脉硬化明显相关,可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初步筛查手段。
周国强曾进胜
关键词:踝肱指数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分析比较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溶栓病例的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比较本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12月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率、疗效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同期入院的2 2 3 9例脑梗死中,溶栓治疗13例(0 . 5 8% ) ;44 4例心肌梗死中,溶栓治疗5 8例(13 1% ) (P <0 .0 0 1)。其中9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在2小时内肌力明显改善;5 1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显示血管再通征象,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分别发生2例颅内出血(15 .3 8%比3 . 45 % ,P >0. 0 5 )。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率远低于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与就诊时间和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及医务人员对溶栓的掌握差异等因素有关。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肯定,本组资料显示脑梗死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例数太少无统计学意义。
廖松洁曾进胜黄如训苏镇培
关键词:心肌梗死脑梗死溶栓
急性卒中的营养支持被引量:8
2003年
急性卒中患者由于进食障碍和能量消耗增加,常存在营养不良。通过测量有关躯体营养参数和监测实验室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因此,应早期积极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文章具体介绍了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提出了营养支持的时机和途径,并对预后影响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陈向燕曾进胜
关键词:急性卒中营养支持营养不良预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表皮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脑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迁徙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04年
余剑曾进胜盛文利洪华赵湛黄如训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脑梗死神经干细胞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余剑范玉华
关键词:继发性损害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