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3900) 作品数:47 被引量:231 H指数:9 相关作者: 冯波 洪天配 马军 王华 薛俊丽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北京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比较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治疗12周前后血清Ⅰ型原胶原N末端前肽(PINP)、总碱性磷酸酶(T-ALP)、骨钙素(OC)、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等骨转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INP和T-AL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并且这种下降作用主要来源于女性亚组的贡献。OC和CTX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骨形成,而对骨吸收则可能无明显影响,提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的影响主要是抑制骨形成。 谢超 侯文芳 洪天配 肖文华 王艳荣 王海宁 高洪伟关键词:吡格列酮 糖尿病 骨转换 青春发育期肥胖儿童与体重正常儿童身体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比较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非脂肪组织指数(fat-free mass index,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at mass index,FMI)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和性别差异。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每组各性别、年龄约10名,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非脂肪组织(FFM)(kg)/身高(m)^2,FMI(kg·m^-2)=脂肪组织(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各年龄组男、女生肥胖儿童身体成分中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的实测值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0.05)。7~15岁肥胖儿童FFMI和FMI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组体重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去脂肪组织含量、FFMI、FMI,与体重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男女间差异明显;FFMI和FMI是肥胖儿童的体重管理中值得应用的监测指标。 马军 冯宁 张世伟 潘勇平 黄永波关键词:青春发育 肥胖 胰升糖素样肽1逆转细胞因子诱导胰岛β细胞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表达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胰升糖素样肽1(GLP-1)对促炎性细胞因子诱导小鼠胰岛β细胞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等凋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NIT-1细胞株与细胞因子混合物加或不加GLP-1孵育24h后,采用膜联蛋白V(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I)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凋亡,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DCD-5、Fas、caspase 3等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30U/ml白细胞介素1β(IL-1β)+100U/ml干扰素γ+100U/ml肿瘤坏死因子α使Annexin V单阳性细胞和Annexin V/PI双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处理组NIT-1细胞的PDCD-5、Fas及caspase 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0nmol/LGLP-1可逆转细胞因子的上述效应。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激活PDCD-5等凋亡信号通路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GLP-1对细胞因子所致的PD-CD-5表达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效应。 薛冬梅 洪天配 李琳 王海宁关键词:胰岛Β细胞 胰升糖素样肽1 细胞凋亡 转录因子Pax6在胰岛发育和糖代谢调节中的作用 2009年 配对盒因子6(Pax6)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哺乳动物眼睛、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等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业已证实,Pax6基因杂合子突变与糖代谢异常相关联。本文对Pax6基因在胰岛发育过程和血糖稳态调节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陈园园 洪天配关键词:转录因子 PAX6 糖代谢 胰岛 发育 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介导肝脏和骨骼肌细胞内脂肪堆积的差异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高脂饮食后肝脏和骨骼肌氧化应激及脂质堆积的差异。方法10只雄性Goto Kakisaki(GK)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硫辛酸治疗组(α-硫辛酸35mg/kg隔天腹腔内注射1次),健康Wistar大鼠4只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12周。测定各组大鼠肝、骨骼肌匀浆中的GSH、SOD和MDA及脂质谱水平,以及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对照组肝组织GSH、SOD和MDA及脂质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经α-硫辛酸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且GSH、SOD和MDA水平与甘油三酯水平相关;骨骼肌组织中除SOD外,GSH和MDA以及脂质谱水平在3组之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对照组有明显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硫辛酸治疗后有明显改善,而骨骼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结论12周高脂饮食可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状态和细胞内脂肪堆积,但肝脏和骨骼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α-硫辛酸通过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而对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薛俊丽 冯波 颜新凤 钱巧慧 王华 徐雷 王军臣关键词:氧化性应激 空腹血糖及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及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419例拟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空腹血糖及糖尿病与冠脉病变总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与冠脉病变积分显著相关,但根据Gensini积分四分位分组,空腹血糖并没有是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冠脉病变可能与糖尿病疾病显著相关,但与空腹血糖水平关系不大.因此,对糖尿病的治疗在于全面控制各危险因素,而不是单纯的控制血糖. 王华 冯波 王元元关键词:空腹血糖 糖尿病 冠状动脉病变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鼠主动脉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GK)大鼠动脉壁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GK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5只)和糖尿病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只,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mg/kg灌胃)。各组均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壁超微结构,定量RT-PCR测定主动脉RAGE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对照组主动脉RAGE和MCP-1表达明显升高,而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RAGE和MCP-1的表达。主动脉RAGE表达水平与MCP-1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31)。透射电镜下糖尿病大鼠动脉可见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 RAGE表达在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明显上调,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下调RAGE的表达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冯波 李栩 徐雷 王华 颜新凤 薛俊丽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阿托伐他汀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大连地区2型糖尿病(T 2DM)人群及家系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981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101例,对照组309例;采用家系研究,选取T 2DM家系的T 2DM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健康配偶各8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各组PTP-1B基因981位点基因型及其频率。结果: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和家系研究中,各组PTP-1B基因均以CC基因型为主,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连地区T 2DM的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及家系研究中,未发现PTP-1B基因的981位点C→T多态性与T 2DM的发病有关。 冯秋霞 程丽静 芦露 罗兰 高政南关键词:糖尿病 基因 Ghrelin抑制胰岛β细胞胰岛素释放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ghrelin对小鼠胰腺β细胞株NIT-1细胞胰岛素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NIT-1细胞与不同浓度ghrelin和高浓度葡萄糖孵育后,放免法测定上清液胰岛素含量,RT-PCR法检测葡萄糖转运子2(GluT2)、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含两个跨膜区的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2)及磺酰脲受体1(SUR-1)等基因的表达。NIT-1细胞与不同浓度ghrelin孵育不同时间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10-9mol/L至10-7mol/L ghrelin呈剂量依赖性抑制NIT-1细胞高浓度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2)10-7mol/L ghrelin显著降低Kir6.2 mRNA的表达,但对GluT2、PDX-1及SUR-1 mRNA的表达无明显的效应;(3)Ghrelin对NIT-1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结论Ghrelin可抑制胰岛β细胞高浓度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该效应可能是由于下调ATP敏感性钾通道组成成分Kir6.2基因的表达所致。 李琳 吴永华 洪天配 邓正照关键词:GHRELIN 胰岛Β细胞 胰岛素 人类长寿遗传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7年 健康与长寿是生命科学永恒的主题,争取人类最大程度的健康与长寿是一切医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综述了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少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内与人类长寿遗传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并展望了未来长寿遗传基因学研究的前景。 黎华 杨泽 吕泽平 郑陈光 梁积英关键词:核基因组 线粒体 功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