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9B01)

作品数:11 被引量:161H指数:7
相关作者:高旺盛陈源泉隋鹏黄坚雄郭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循环农业
  • 3篇农田
  • 3篇农业
  • 3篇保护性耕作
  • 2篇畜牧
  • 2篇畜牧业
  • 2篇套种
  • 2篇温室气体
  • 2篇棉田
  • 2篇牧业
  • 2篇净排放
  • 1篇氮肥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循环
  • 1篇稻作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多熟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玉米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中国农村技术...

作者

  • 9篇高旺盛
  • 8篇陈源泉
  • 6篇隋鹏
  • 3篇季书勤
  • 3篇王汉芳
  • 3篇陈冬冬
  • 3篇李向东
  • 3篇张德奇
  • 3篇郭瑞
  • 3篇黄坚雄
  • 2篇刘武仁
  • 2篇史学朋
  • 2篇李媛媛
  • 2篇杨铁钢
  • 1篇聂胜委
  • 1篇吴雪梅
  • 1篇董文
  • 1篇程红建
  • 1篇张帆
  • 1篇孙自广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界定指标探讨
针对当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及基本原理厘定的基础上,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的基本原理出发,初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共性界定指标进行探讨,为我国发展保护性...
陈源泉高旺盛隋鹏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文献传递
吉林省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环境影响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植系统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富营养化次之。
黄坚雄隋鹏李媛媛刘武仁高旺盛陈源泉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生命周期评价
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1年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贡献,研究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潜力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涵义,并归纳总结了耕作方式、施肥、水分管理、间套作等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农田土壤N2O和CH4、农田生产物资的使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主要为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总体能提高表层SOC含量,减少CH4排放,但减少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耕作方式亦影响投入,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施肥(特别是配施)能提高SOC含量。施氮肥越多,N2O排放量越大,而CH4主要受有机物料的影响较大;水分对减少N2O和CH4排放有相反作用,需综合进行平衡管理;不同的作物品种、间套作模式或促进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本文指出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系统角度考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而国内的研究则非常少,提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可作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并对未来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归纳总结。
黄坚雄陈源泉隋鹏高旺盛王彬彬吴雪梅熊杰史学朋孙自广
关键词: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影响因素
高产粮区农牧关系演变及现代畜牧业能流转化效率的动态分析——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本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农牧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畜牧业饲料供需平衡及能流效率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域内饲料供给可以基本满足当地畜牧业需要,之后供需差距拉大,蛋白饲料短缺是增加系统外...
陈冬冬陈源泉高旺盛张伟
关键词:农牧结合
文献传递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hm-2.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hm-2.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hm-2.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hm-2.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hm-2.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hm-2.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hm-2.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hm-2.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黄坚雄陈源泉刘武仁郑洪兵隋鹏李媛媛史学朋聂胜委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温室气体净排放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与效应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麦棉多熟种植制度发展而来。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搜集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典型模式和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分析其生态、经济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麦/棉多熟套作模式能够促进棉花生长发育,保持较强的光合强度,维持较高的地温和耕层含水量,利用生态位原理,发挥不同作物的优势和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在不降低棉花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收益和生产效率。因此,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能够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李向东杨铁钢李彦鹏季书勤王汉芳张德奇郭瑞
关键词:循环农业多熟
麦棉套种模式的生态功能与利用被引量:6
2009年
麦棉多作套种技术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本文对该技术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括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复合生物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共生生物群落的组分和结构,分析了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复合生物配置的生态系统功能与作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复合生物共生循环配置模式,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李向东季书勤王汉芳郭瑞张德奇杨铁钢
关键词:棉田套种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
氮肥运筹对小麦群体变化、穗粒数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为小麦持续增产提供重要技术途径,对氮肥不同施用量和不同底追比例进行研究,选用‘周麦18’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技术对小麦群体动态变化、穗粒数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氮肥运筹技术降低了小麦生育期的最高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率较传统施肥处理提高了3.1个百分点,同时增加了穗粒重、提高了千粒重,单穗重显著提高了0.2g;在每公顷施纯氮240kg和180kg条件下,运用"前轻中重后补充"氮肥运筹技术较传统施肥处理(全底)增产694.5kg/hm2、486.0kg/hm2,增幅分别为10.1%和7.2%。结果说明"前轻中重后补充"的氮肥应用策略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氮肥运筹技术。
张德奇季书勤王汉芳李向东吕凤荣郭瑞程红建
关键词:氮肥运筹
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被引量:51
2010年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倡导的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农业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大任务。本文认为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在:发展农田循环生产模式,增强农田碳汇功能,实现物质减量化投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发展农牧结合循环模式,减少废弃物污染,提高牧业竞争力;发展农菌循环链,延长农田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复合生物循环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企业循环产业模式,实现农业节能减排的工程化。
高旺盛陈源泉董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循环农业
栾城县农牧关系及畜牧业能流转化效率的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该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农牧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畜牧业饲料供需平衡及能流效率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域内饲料供给可以基本满足当地畜牧业需要,之后供需差距拉大,蛋白饲料短缺是增加系统外压力的最重要来源。畜产品产出能量的商品率由1990年75%上升到2006年93%,能量产投比先上升后下降2000年后趋于稳定。因此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随着现代畜牧生产机械化、大规模商品化发展,农工牧良性循环对实现现代集约农牧结合起重要作用,并提出能效分析中重视农牧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
陈冬冬陈源泉高旺盛张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