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804)

作品数:23 被引量:604H指数:15
相关作者:董鸣牛翠娟鲍蕾何舜平罗学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植物
  • 6篇克隆
  • 6篇克隆植物
  • 5篇种群
  • 5篇克隆构型
  • 4篇鱼类
  • 4篇系统发育
  • 4篇轮虫
  • 4篇基因
  • 3篇蛇莓
  • 3篇土壤
  • 3篇线粒体
  • 3篇臂尾轮虫
  • 2篇种群特征
  • 2篇种群增长
  • 2篇线粒体DNA
  • 2篇光照
  • 2篇光照强度
  • 2篇海拔
  • 2篇分株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植...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武汉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市中药科...

作者

  • 8篇董鸣
  • 7篇牛翠娟
  • 6篇鲍蕾
  • 5篇何舜平
  • 4篇马蕊
  • 4篇罗学刚
  • 4篇彭作刚
  • 3篇于丹
  • 3篇李庆芬
  • 2篇董云伟
  • 2篇张耀光
  • 2篇陈劲松
  • 2篇刘庆
  • 1篇刘健全
  • 1篇黄晨西
  • 1篇郑俊华
  • 1篇陆菲
  • 1篇丁言伟
  • 1篇王伯荪
  • 1篇张训蒲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Zoolog...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Curren...
  • 1篇Acta B...
  • 1篇Journa...
  • 1篇中草药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被引量:117
2001年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变异的自然现象 ,也是促进植物发生进化改变的重要力量。在被子植物中 ,约70 %的种类在进化史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界绝大多数多倍体是通过未减数配子的融合而形成的 ,并且很多多倍体种是通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过程而重复发生的。由多倍化所导致的重复基因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命运 ,即 :保持原有的功能、基因沉默或分化并执行新的功能。多倍化以后 ,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动态则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二倍化”、不同基因组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核 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杨继
关键词: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
匍匐茎草本蛇莓克隆构型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反应(英文)被引量:22
2002年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有可能促进它对斑块性分布土壤水分资源的利用 ,因而可能具有生态学意义。在田间实验中 ,匍匐茎草本蛇莓 (DuchesneaindicaFocke)经历了不同土壤水分水平 (土壤最大含水量的 40 %、6 0 %、80 %、10 0 %等 )处理 ,以研究土壤水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 ,土壤含水为最大含水量的 80 %的生境为最适。在不同土壤水分水平生境中 ,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 。
罗学刚董鸣
关键词:蛇莓克隆植物土壤水分克隆构型
开花时间与伴生种对鹤首马先蒿传粉和生殖成功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开花物候是物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生活史特征和适合度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而备受关注。为探讨开花时间如何在种内和种间水平上影响植物的传粉和生殖成功,我们连续3年(2003-2005)对不同花期和伴生种存在情况下的鹤首马先蒿(Pedicularisgruina)的传粉者访花忠实度、受粉率、坐果率、单果种子产量和果实被啃食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鹤首马先蒿的坐果率主要受其传粉环境的影响:在没有伴生种时,不同时期鹤首马先蒿的坐果率没有显著差异,34-38%的花可以坐果;在有伴生种存在时既可以显著提高其坐果率,也可显著降低其坐果率,这取决于传粉者类型以及伴生种密穗马先蒿(P.densispica)花期的差异。密穗马先蒿具有花蜜和花粉双重报酬,在群落中可以作为主体物种吸引传粉者并间接促进与其伴生的鹤首马先蒿的传粉和生殖成功。同样无蜜的管花马先蒿(P.siphonantha)和鹤首马先蒿伴生,则是通过提高群落水平对传粉者的吸引力进而直接促进鹤首马先蒿的传粉和生殖成功。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开花时间对坐果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影响单果种子产量和果实被啃食的频率。在相同的传粉条件下早花期植株单果种子产量显著高于晚花期的种子产量,同时早花期的果实被啃食的频率显著增加。
夏婧郭友好
关键词:开花物候
四种臂尾轮虫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被引量:9
2003年
测定了臂尾轮虫属 (Brachionus) 4种共 4 0个个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该序列长 5 4 3bp ,其中A +T占 6 5 6 % ;序列中共有 15 7个变异位点 ,占全部位点的 2 8 9%。用褶皱臂尾轮虫 (B plicatilis)作外群构建的UPGMA树、NJ树和MP树都表明 ,4个种中方形臂尾轮虫 (B quadridentatus)和壶状臂尾轮虫(B urceus)的亲缘关系最近 ,矩形臂尾轮虫 (B leydigi)次之 ,萼花臂尾轮虫 (B calyciflorus)最远 ,此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的基本一致。
鲍蕾牛翠娟马蕊李庆芬
关键词:臂尾轮虫系统发育线粒体
S7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变异与亚科鱼类的单系性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亚科鱼类的单系性进行了探讨。通过PCR方法 ,获得了 13种鲤科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第 1内含子序列 ,其中包括 6种亚科鱼类。使用MEGA软件中的Neighbor Joining法和Most Parsimony法分别构建分支系统图。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所确认的亚科鱼类实际上没有形成单系类群。其中属、波鱼属和低线属位于系统树基部 ,显示出原始性。而由细鲫属、马口鱼属和属构成的类群相对于亚科中的原始种类起源较晚 ,可能和较晚起源的东亚鲤科类群之间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王绪桢何舜平
关键词:系统发育鲤科
裂足轮虫还是裂足臂尾轮虫被引量:8
2003年
通过分析比较了裂足轮虫 (Brachionusdiversicornis)、方型臂尾轮虫 (B .quadridentatus)、壶状臂尾轮虫 (B .urceus)、矩形臂尾轮虫 (B .leydigi)、萼花臂尾轮虫 (B .calyciflorus)等 5种轮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的部分序列 ,并结合 4种海水臂尾轮虫的序列数据 ,用西氏晶囊轮虫 (Asplanchna .sieboldi)作外群构建UPGMA树和NJ树 ,探讨了裂足轮虫的分类学问题 .
鲍蕾牛翠娟马蕊李庆芬
关键词:轮虫纲分类学线粒体DNA
蛇莓克隆构型对光照强度的可塑性反应被引量:63
2001年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反应可能是它在资源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获取资源对策的重要方面 ,因而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一田间实验中 ,匍匐茎草本蛇莓 (Duchesnea indica Focke)经历了不同相对光照强度的处理 ,以研究光照强度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相对光照强度的增加 ,间隔子的长度逐渐降低 ,分枝角度、分枝强度和分株密度呈二次曲线变化。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 ,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罗学刚董鸣
关键词:蛇莓克隆植物光照强度克隆构型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被引量:29
2005年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 1 1科 2 4属 2 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 1 1 3 8bp全序列 ,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 ,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 ,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 (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1 )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 ,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 3bp的缺失 ;(2 )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 ;(3 )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科、粒鲇科和钝头科形成一单系群 ;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科、长臀科、科、鲇科、棘脂科、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 ;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 ;而其中长臀科与北美的科形成姐妹群 ,胡子鲇、科、鲇科。
彭作刚张耀光何舜平陈宜瑜
关键词:鲇形目细胞色素B基因系统发育
利用RAPD技术研究方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种群遗传结构被引量:3
2007年
尝试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东湖水果湖区和郭郑湖区中的方形臂尾轮虫的DNA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2个湖区之间形成了由遗传分化较大的基因型个体组成的随机分布的种群遗传结构.
鲍蕾牛翠娟
关键词: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食物浓度对方形臂尾轮虫发育历期与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7
2004年
为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发生的轮虫与微藻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测了不同藻类食物浓度下方形臂尾轮虫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的历时以及种群增长参数的变化。实验选用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 ,浓度梯度为 0 1× 10 6、 0 5× 10 6、 1 0× 10 6、 2 0× 10 6、 4 0× 10 6、 8 0× 10 6、 12× 10 6cells/ml。结果表明 :食物浓度对方形臂尾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与繁殖前期历时、产卵量、世代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均有明显影响。在食物浓度为 2 0× 10 6cells/ml时 ,方形臂尾轮虫的繁殖前期最短 ,产卵量最大 ,世代净生殖率和种群增长率最高 ,世代时间最短。方形臂尾轮虫可在高于其最适食物浓度的较宽的食物浓度范围内 ,保持较高的种群增长率 。
马蕊牛翠娟鲍蕾陆菲
关键词:轮虫食物浓度发育历期种群增长率蛋白核小球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