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415)

作品数:25 被引量:107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士斌翁连进甘林火刘源岗蓝琪更多>>
相关机构:华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0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微胶囊
  • 11篇海藻酸
  • 9篇藻酸钙
  • 9篇海藻酸钙
  • 6篇离子
  • 6篇离子交换
  • 5篇L-精氨酸
  • 4篇几丁聚糖
  • 4篇海藻酸钠
  • 3篇乳化法
  • 3篇离子交换树脂
  • 3篇交换树脂
  • 3篇L-组氨酸
  • 2篇蛋白
  • 2篇药量
  • 2篇药物
  • 2篇载药
  • 2篇载药量
  • 2篇乳化
  • 2篇乳化法制备

机构

  • 27篇华侨大学

作者

  • 27篇王士斌
  • 11篇翁连进
  • 9篇甘林火
  • 9篇刘源岗
  • 7篇蓝琪
  • 6篇韩媛媛
  • 5篇吴文果
  • 5篇黄晓楠
  • 3篇侯越
  • 3篇陈爱政
  • 3篇杨欣
  • 3篇邹建辉
  • 3篇徐飞海
  • 3篇王莹
  • 2篇白燕
  • 2篇杨达云
  • 2篇毛鸿浩
  • 2篇陈梅英
  • 2篇刘伟
  • 1篇陈宝剑

传媒

  • 5篇化工进展
  • 4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广东化工
  • 2篇复合材料学报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化工科技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7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进展被引量:7
2006年
目前作为控制释放体系的药物载体材料大多是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生物降解聚合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被水解或酶解成小分子,可通过生理途径代谢排出体外,不需二次手术取出载体材料,因此比生物惰性材料更安全、更可靠,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成为了药物载体的首选材料。简要综述了主要常用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在药物控释体系中的应用进展。
陈梅英王士斌
关键词:生物降解聚合物药物载体
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体外释放性能的初步考察
<正>本文以牛血红蛋白为药物模型,通过高压微胶囊成型装置制备一种载牛血红蛋白的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在药物溶出仪中进行药物体外释放试验,初步考察了新型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性能。
徐飞海王士斌侯越黄晓楠翁连进
文献传递
羧酸型离子交换纤维吸附L-精氨酸被引量:3
2005年
测定羧酸型离子交换纤维吸附L 精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 ,详细考察温度、pH值、氯化铵和氯化钠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L 精氨酸的影响 .结果表明 ,离子交换纤维吸附L 精氨酸 2 0min后 ,基本上达到平衡 .L 精氨酸在纤维上的吸附 ,可以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 ;温度对吸附影响很小 .在实验pH范围内 ,随着pH升高吸附量增大 ,直到pH为 9时达到最大 ;而当pH高于 1 0后吸附量迅速下降 .溶液中铵离子或钠离子浓度增大 ,L 精氨酸的吸附量迅速下降 .
翁连进甘林火韩媛媛王士斌
关键词:羧酸型L-精氨酸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量
微囊化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干细胞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可以成为绝佳的种子细胞来源,用于各种疑难疾病的治疗。微胶囊不仅可以为细胞提供三维生长微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微囊化干细胞技术为干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保存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为细胞移植疗法开辟了新途径。以下首先简述了微囊化技术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目前用于微囊化干细胞的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免疫隔离作用,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微囊化各种不同类型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最后,提出目前微胶囊化干细胞的问题所在并对此技术进行展望。
叶莉王士斌
关键词:干细胞微囊化免疫隔离细胞移植
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在药物微粒化领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assisted atomization,SA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固体微粒制备工艺。既可对脂溶性药物进行微粒化,又适用于水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着重介绍了超临界辅助雾化法制备微粒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过程参数对产品特性的影响,并总结了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在药物微粒化和缓释微粒的制备方面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毛鸿浩王士斌陈爱政刘源岗
关键词:超临界水溶性脂溶性药物微粒化
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载胰蛋白酶研究
2010年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820 nm的海藻酸钙空白微胶珠,并以几丁聚糖为膜材进一步制备了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以胰蛋白酶(Trypsin)为模型药物,采用两步法制备了载胰蛋白酶/几丁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考察了几丁聚糖分子量、几丁聚糖浓度、成膜时间、投药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微胶囊载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丁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对胰蛋白酶具有较好的负载性能。
李莉王士斌刘源岗陈爱政蓝琪
关键词:乳化法几丁聚糖微胶囊
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0mg/mL)下,浸提产物也无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微胶囊浸提液不引起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表明微胶囊浸提液无有毒的沥滤物和降解产物产生。说明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无明显毒性。
黄晓楠杨达云王士斌刘源岗吴文果蓝琪
关键词:微胶囊细胞毒性MTT比色法
732离子交换树脂从胱氨酸母液提取L-精氨酸的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实验考察了温度、pH值、氯化铵和氯化钠浓度对 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 -精氨酸的影响 ,并测定了 2 5℃时 732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 -精氨酸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 :温度变化对吸附率影响较小 ;pH值增大 ,吸附率下降 ;溶液中氯化铵或氯化钠浓度增大 ,吸附率迅速下降 ,且当氯化铵或氯化钠物质的量浓度达到1.0mol·L-1时 ,L -精氨酸难于被吸附 ;2 5℃时 ,最大饱和吸附量约为 117g·kg-1树脂。根据实验结果开发了从胱氨酸母液提取L -精氨酸的工艺 ,提取率达到 80 %以上。
翁连进邹建辉甘林火王士斌韩媛媛刘才富
关键词:L-精氨酸离子交换
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
2008年
以海藻酸盐、聚精氨酸为壁材,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了球形度好、表面光洁、粒径均匀的新型药物载体——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当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的含量为0.1、0.5、1.0 mg/mL时,微胶囊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浸提产物在10.0 mg/mL时仍无细胞毒性作用。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不引起急性全身毒性反应,不引起溶血反应。通过本组试验可见,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的药物载体——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
杨达云黄晓楠王士斌刘源岗蓝琪吴文果
关键词:海藻酸盐微胶囊生物相容性
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对Hb的控制释放被引量:3
2008年
以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廉的海藻酸钠(ALG)为聚阴离子芯材,通过静电液滴装置制备了平均粒径在290μm左右、球形度好、表面光洁的海藻酸钙胶珠;再将生物可降解、具有介入治疗作用的聚精氨酸(PLA)与聚组氨酸(PLH)的混合物作为聚阳离子壁材,在海藻酸钙胶珠表面覆上一层高分子聚合膜以制备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并以牛血红蛋白Hb为药物模型,对微胶囊的控制释放性能进行了考察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体外模拟口服给药。结果表明: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在前0.5 h的累积释放量均低于40%,溶出结束时累积释放量均达到80%以上;ALG/(PLA-PLH)复合微胶囊和ALG/PLH微胶囊的药物释放速率均低于ALG/PLA微胶囊;于10 min成膜时间内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包封率和缓释性能;以pH 4.6 HAc-NaAc缓冲液为成膜溶媒制备的微胶囊,Hb持续释放时间和残留量均高于蒸馏水组;前2 h在模拟胃液的pH 1.2 HCl溶媒中累计释放的Hb不超过10%且绝大部分是在模拟肠液环境即pH 6.8 PBS溶媒中释放的;壳聚糖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释放时间。聚氨基酸复合微胶囊具备一定的缓释性、pH响应性和生理黏附性,有望成为一种口服给药系统用药物载体。
蓝琪陈宝剑王士斌陈梅英侯越
关键词:海藻酸钙微胶囊药物控制释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