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558259)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许瑞云林楠汤照峰林继宗邓美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间质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细胞
  • 4篇骨髓
  • 4篇骨髓间质
  • 4篇骨髓间质干细...
  • 2篇鼠骨
  • 2篇人骨髓
  • 2篇人骨髓间质干...
  • 2篇间质
  • 2篇大鼠骨髓
  • 2篇大鼠骨髓间质...
  • 1篇星状细胞
  • 1篇增殖
  • 1篇生物人工
  • 1篇示踪
  • 1篇体内示踪
  • 1篇体外
  • 1篇体外调控
  • 1篇细胞培养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5篇汤照峰
  • 5篇林楠
  • 5篇许瑞云
  • 4篇林继宗
  • 3篇钟跃思
  • 3篇邓美海
  • 3篇胡昆鹏
  • 2篇项鹏
  • 1篇徐见亮
  • 1篇潘楚芝
  • 1篇陈署贤
  • 1篇方和平
  • 1篇杨军
  • 1篇柯应平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与两种壳聚糖支架相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对比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与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的和壳聚糖支架相容性,为未来肝脏组织工程寻求理想的种子细胞载体。方法:制备半乳糖化壳聚糖和壳聚糖支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将大鼠BMSC接种于这两种支架内进行体外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结构,采用MTT法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BMSC在两种壳聚糖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扫描电镜显示BMSC在这两种支架内均呈球形方式生长,MTT法和荧光显微镜显示BMSC在壳聚糖支架与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均能很好地黏附、生长和增殖,MTT法显示细胞接种后10、13、16、19、22d半乳糖化壳聚糖组OD值明显高于壳聚糖组(P<0.05),细胞接种后14d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上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壳聚糖支架(P<0.05)。结论:大鼠BMSC与壳聚糖支架及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BMSC在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上能更好地黏附和生长,半乳糖化壳聚糖支架可望成为未来肝脏组织工程的良好的种子细胞载体。
林继宗陈署贤胡昆鹏林楠钟跃思汤照峰许瑞云
关键词:壳聚糖细胞支架骨髓间质干细胞
以海藻酸三维支架构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源性生物人工肝组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为种子细胞,以海藻酸三维支架为载体,研究两者的相容性及其构建生物人工肝组织的可能性。方法将大鼠BMSC接种于海藻酸三维支架上,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分别检测BMSC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评价两者的相容性;同时以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检测培养液内尿素氮和白蛋白含量,RT-PCR检测培养细胞ALB和AFP基因的表达,糖原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糖原合成功能和CK-18的表达。结果大鼠BMSC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能正常地黏附、生长和增殖;于海藻酸三维支架内加入诱导液作用于BMSC后,培养液内尿素和ALB的含量逐渐上升,RT-PCR检测到培养细胞有AFP和ALB基因的表达,同时被诱导的细胞具有糖原储存的功能并表达CK-18。结论海藻酸三维支架与大鼠BMS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以EGF、HGF、FGF-4等细胞因子混合液为诱导因子,能在海藻酸三维支架上成功诱导BMSC向肝细胞分化;海藻酸三维支架和BMSC可望成为肝脏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细胞载体。
林继宗汤照峰方和平林楠胡昆鹏杨军项鹏许瑞云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外菲立磁标记
2010年
背景:常规干细胞示踪的检测方法,需取实验动物组织进行检查,缺乏示踪的动态检测和无创性。目的:通过体外菲立磁标记骨髓间质干细胞并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明确不同浓度菲立磁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和检测菲立磁标记的最佳浓度,并筛选出适合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扫描的成像序列。方法:使用不同质量浓度菲立磁(100,50,25,12.5mg/L)与生长状态良好第3代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孵育24~48h,另设未进行标记的第3代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两组细胞进行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增殖生长情况并描绘生长曲线。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鉴定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情况。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确定最佳磁共振成像序列。结果与结论:质量浓度≤25mg/L的菲立磁标记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不会产生影响,并且以25mg/L的标记效果最佳。而≥50mg/L的菲立磁标记则明显抑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菲立磁标记24,48h或子代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标本T1WI、T2WI以及T2*WI3个序列上均可见信号降低,以T2*WI变化最为明显。证实菲立磁可用于体外标记人骨髓间质干细胞连续性研究。菲立磁标记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存在浓度相关性,25mg/L为最佳标记浓度。磁共振成像T2*WI序列更适合追踪菲立磁标记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钟跃思林继宗柯应平汤照峰徐见亮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菲立磁骨髓间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增殖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体外调控被引量:22
2009年
背景:目前肝纤维化尚没有公认的特效疗法,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的:体外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青年健康志愿者髂骨,人肝星状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正常肝细胞系L-O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接种密度均为2×104cells/well。另设L-O2代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单纯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空白对照,培养72h。主要观察指标:肝星状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呈扁平状,胞浆内缺乏脂肪滴,α-肌动蛋白位于肝星状细胞胞质内,呈高张力纤维状分布。与L-02+肝星状细胞组、单纯肝星状细胞组比较,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α-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胡昆鹏林楠林继宗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Α-肌动蛋白
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标记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内示踪被引量:9
2008年
背景:目前广泛应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方法主要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但标记与固定程序复杂,操作繁琐,易出现偏差。氯甲基苯甲酰氨(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carbocyanine,CM-Dil)是亲脂性膜荧光染料,能够与含有肽和蛋白质的硫氢基结合进而标记整个细胞。目的:探讨CM-Dil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外细胞学观察,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M-Di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在体内,分别将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及肝内培养,于移植后第7,15,21,30天制备肝脏切片。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质干细胞CM-Dil标记率,标记细胞在肝内定植、生长与分布。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h后细胞标记率为100%,21d后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体内实验中,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肝脏内主要位于间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分化细胞;肝内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培养孔内呈"贴壁生长",为椭圆形分化细胞,未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进入并定植于肝组织内;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的时间亦为21d。结论:CM-Dil染色简单、方便、稳定,荧光开始淬灭时间较长,可望成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新方法。
钟跃思林楠潘楚芝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示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