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083)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满晓波郑中伟徐君谭友文邢茂迎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双突变
  • 4篇突变
  • 4篇核心启动子
  • 4篇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启动子
  • 3篇基本核心启动...
  • 3篇核心启动子区
  • 1篇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转换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质粒
  • 1篇肿瘤

机构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徐君
  • 2篇满晓波
  • 2篇郑中伟
  • 1篇李晶
  • 1篇吴昌平
  • 1篇邢茂迎
  • 1篇谭友文
  • 1篇钱贤峰
  • 1篇伍建业

传媒

  • 4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区1762/1764双突变与基因型和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自然史中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1762(A-T)/1764(G-A)双突变的分布,以及与中国常见HBV基因型的关系和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8例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利用制备的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采用特异性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PSRT-PCR)方法对其血清行B、C基因型分型和双突变定量检测,比较双突变在B、C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CMIA)检测血清HBeAg和抗HBe,比较B、C基因型各组双突变株和野生株病毒的HBeAg血清学转换。结果:C基因型CHB患者BCP区1762/1764双突变率(70.65%)明显高于B基因型(29.17%,P=0.000)。观察HBeAg阴性CHB患者比例,B基因野生组明显高于其双突变组(28.57%,P=0.004)和C基因野生组(22.22%,P=0.000);C基因双突变组(63.08%)明显高于其野生组(22.22%,P=0.000)和B基因双突变组(28.57%,P=0.018)。在所有HBeAg阴性患者中,B基因野生组抗HBe阳性率(84.00%)高于其双突变组(0.00%,P=0.003)和C基因野生组(16.67%,P=0.004);C基因双突变组抗HBe阳性率(19.51%)与其野生组(16.67%)和B基因双突变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在我国慢性HBV感染人群中,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BCP区1762/1764双突变;B基因野生型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并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较彻底;而C基因双突变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但不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不彻底。
徐君张园海郑中伟伍建业葛国洪邵江波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基因型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慢性乙肝初治患者,其中HBe Ag阳性56例,HBe Ag阴性40例。两组患者组内平均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组(干扰素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每周1次)疗程48周,恩替卡韦(0.5 mg,1次/d)疗程96周。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96周3个时点各组病例肝组织内HBx的表达。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肝组织HBx均为阳性表达。治疗后48周,HBe Ag阳性干扰素组、恩替卡韦组,以及HBe Ag阴性干扰素组、恩替卡韦组HBx阴性表达率别为73.08%(19/26)、40.74%(11/27)、42.11%(8/19)、45.00%(9/20)。治疗后各组HBx阴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为0.00)。HBe Ag阳性干扰素组HBx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恩替卡韦治疗96周时,HBe Ag阳性组和HBe Ag阴性组HBx阴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48.15%(13/27)、55.00%(11/20)],和48周时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干扰素用于HBe 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其抑制X蛋白表达的效果明显优于恩替卡韦。
钱贤峰吴昌平徐君郑中伟葛国洪邵江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恩替卡韦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复制质粒的构建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ase core promoter,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株的复制质粒。方法:以1.5拷贝HBV野生型全基因组序列质粒(pHBV1.5,C型)为模板,采用分子克隆、大引物PCR定点诱导突变和遗传检测法等技术,筛选出阳性克隆,提取突变质粒,经DNA测序鉴定质粒序列的正确性。将突变质粒转染到人肝癌HepG2.0细胞,测定细胞培养液HBV DNA载量和HBsAg水平来鉴定突变质粒的复制能力。结果:成功构建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复制质粒,经转染人肝癌HepG2.0细胞培养后测定HBV DNA水平,双突变株复制能力高于野生株[分别为(3.29±1.27)×105拷贝/ml和(1.24±0.24)×105拷贝/ml,P=0.01]。结论:获得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株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启动子转录活性等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基本模型。
徐君张园海申悦平李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质粒
肝细胞癌复发或转移与HBVDNA水平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区1762/1764双突变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复发或转移与HBVDNA水平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1764双突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63例HCC患者进行120周的随访,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瘤体资料、HBV病毒学指标等,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基因测序法检测BCP区1762/1764双突变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C复发或转移的发生率与这些资料的关系。两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_2 检验;筛选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57例患者进入最终的有效追踪。110例在手术后或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2年内出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其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在12、24、48、72、96周和120周分别为2.55%(4例)、8.92%(14例)、17.83%(28例)、40.76%(64例)、58.600/0(92例)和70.060/0(110例)。对基线资料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高水平Y-谷氨酰转移酶、无包膜瘤体、门静脉栓塞、较大肝癌、BCP变异、HBVDNA水平与HCC的高复发或转移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BVDNA水平和BCP区1762/1764双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复发和转移高度相关。复发或转移率随着HBVDNA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在基线HBVDNA水平〈3log_10拷贝/ml的HCC患者中,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为42.1%(8/19);在基线HBVDNA水平≥5log_10拷贝/ml的HCC患者中,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升为87.0%(67/77,X_2=22.308,P〈0.01)。在157例HCC患者中,BCP区1762/1764双突变阴性43例,有22例(51.20/0)发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BCP区1762/1764双突变阳性114例中有88例(77.2%)发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x_2=6.022,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P区1762/1764双突变阳性患者较双突变阴性患者有更高的HCC复发或转移率(OR=5.264,95%可信�
谭友文张园海江伟俊邢茂迎满晓波毛建忠葛国洪吴翠松祝美琴徐君孙丽周兴蓓
关键词:肿瘤转移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细胞癌患者乙肝病毒BCP区1762/1764双突变的定量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1762/1764双突变和肝细胞癌发病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利用已构建的乙肝病毒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复制质粒,设计特异性TaqManMGB探针,采用特异性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PSRT-PCR)方法对从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0例已发生肝癌的慢性乙肝患者患者分别予以血清和肝组织双突变定量检测,比较双突变在这两类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血清突变率为41.25%(33/80),肝组织突变率为45.00%(36/80);肝细胞癌组血清突变率为68.00%(34/50),肝组织突变率为78.00%(39/5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每组各自血清突变率和肝组织突变率无明显差异。乙肝组中高病毒载量患者(HBV DNA≥106/ml,43例)血清和肝组织的突变率分别为58.14%(25/43)、62.79%(27/43),低病毒载量患者(HBV DNA<106/ml,37例)血清和肝组织突变率分别为21.62%(8/37)、24.32%(9/37)。高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及肝组织双突变率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P均<0.01)。结论:已发生肝癌的慢性乙肝患者BCP区双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肝癌者,提示此双突变和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此双突变有助于预测肝癌的发生;且血清检测和肝组织检测具有良好一致性。未发生肝癌的慢性乙肝患者病毒载量高提示双突变发生率高,及早进行抗病毒等治疗有助于降低双突变发生率。
申悦平徐君满晓波张园海
关键词: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