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X010)

作品数:17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刘举庞立生吴冬杨宏祥李威娜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文化
  • 5篇现代性批判
  • 3篇主义
  • 2篇大众
  • 2篇哲学
  • 2篇自我
  • 2篇自我意识
  • 2篇唯物
  • 2篇唯物主义
  • 2篇文化自觉
  • 2篇伦理
  • 2篇后现代
  • 2篇回应
  • 1篇大众文化
  • 1篇大众消费
  • 1篇新教
  • 1篇新教伦理
  • 1篇虚假
  • 1篇虚假性
  • 1篇学术

机构

  • 17篇东北师范大学
  • 7篇吉林省社会科...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作者

  • 12篇刘举
  • 9篇庞立生
  • 2篇吴冬
  • 1篇李威娜
  • 1篇杨宏祥
  • 1篇王艳华
  • 1篇聂阳
  • 1篇刘爽

传媒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理论月刊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教育与教学研...
  • 1篇武陵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文化变迁谈传统文化精神的瓦解与重塑被引量:6
2014年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刘举庞立生
关键词:文化变迁传统文化精神
试论当前高校评价制度与青年教师的生存发展被引量:5
2014年
高校评价制度的行政化与量化严重束缚了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并使科研与教学相分裂。量化的考评体系和物化的科研激励机制引发了部分青年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物化使他们丧失了学术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领导层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对科研与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并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推进学术批判精神和学术道德的重建;另一方面重塑学术科研与教书育人的尊严,使青年教师处理好科研、教学、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刘举吴冬
关键词:青年教师学术自由
社会系统的异化与精神苦恼的发生机制
2014年
现代精神的苦恼源于自我意识的分裂及其与他者意识的对立。那个外化的自我意识沉沦于世并以物化意识和理性意识的姿态同人相疏离。社会系统是自我意识寻求外部确证的产物,但它却作为一种外在性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片面发展催生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情感淡漠、虚无主义等现代性病症,造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面异化。"返乡"的自我意识必须摒弃物化和对立化的思维模式,在实现内部确认与外部确认相统一的同时,构建物质与精神、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间的和谐关系。
王艳华刘举
关键词:自我意识社会系统异化
秩序的“立”与“破”——从社会治理思维方式转向论“新常态”被引量:2
2016年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对秩序的强调始终充斥着本体论情结和常态化思维,力求用社会进化论、客观规律性、整体统一性、稳定可控性等理念范畴来把握社会历史运行态势。近代以来,日益盛行的资本逻辑以物化思维遮蔽了人化思维,理性化的社会秩序观绑架了个体意志,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却没能使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得以彰显。后现代主义秩序观在瓦解常态世界秩序统一性的同时导致社会陷入多元纷争和虚无主义等混乱境地。基于以上社会治理思维逻辑的局限性,新常态思维寻求"破"与"立"相统一的新秩序观,倡导自我改革与创新的全民发展观,这是一种注入了人文精神的新实用主义。它从常人社会出发凸显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改革、法治以及价值观等建设真正面向现实生活需要。
刘举
关键词:社会秩序社会治理
历史解释的界限——韦伯对庸俗唯物主义者“经济决定论”的批判被引量:1
2015年
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者们的"经济决定论"具有一元论、还原论等特点,以及自然主义倾向。韦伯从价值中立立场出发,认为庸俗唯物主义者把"价值与事实"、"形式与实质"、"观察者与行动者"混淆在一起,超出了历史解释的界限。其实质是对"经济决定论"的方法论批判。但其因果多元论亦没能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在追求历史解释客观性的同时无法致力于道德关注和社会历史总体性逻辑构建。马克思的实践观和辩证法或许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正名"的钥匙。
刘举庞立生
关键词:经济决定论方法论批判辩证法
消费社会的物化处境及其现代性批判被引量:6
2013年
消费社会的物化逻辑不但演绎了物质世界的社会关系,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命运。物化逻辑以社会符号系统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欲望释放的自由个性成为一种需求幻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当代视阈,持续不断地揭露和反思物化处境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超越消费社会的意识幻象,引导时代精神的文明转换,依然是现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
庞立生刘举
关键词:消费社会公共理性
“现代性”批判的根本视阈:人的生存方式——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视阈被引量:4
2016年
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往往容易陷入以"宏大叙事"对抗"宏大叙事"而后又导致更为严重的"现代性"问题的窘境,致使探讨常常陷入僵持而难以深入。为避免这种理论偏颇,就必须超越"就事论事"的惯常思维方式而返回到哲学开端,对哲学的根本追问本身进行追问。哲学缘起于人对人与世界的"根本关联"——人的"生存"的"惊异"。人在其"生存"中生成其本质并建构起具有属人意义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探索并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视阈,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基础上将"现代性"问题转换成人的"生存方式"问题,以生存论的微观叙事即生存叙事来消解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杨宏祥庞立生
关键词:哲学追问现代性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个体精神生活困境及其重构被引量:2
2016年
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文化消费已成为当代个体寻求精神自我的重要策略。然而,在拜物教思维境遇中,个体的文化建构却局限在自我意识层面,并难以摆脱文化资本逻辑的束缚。在颠覆传统并向商品化、休闲化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表现出了活力和丰富性,但其后现代特点却又使精神生活失去根基并走向虚无主义。因此,个体在秉持精神独立的同时必须摆脱与传统、他者之间的对立偏见,从民族视角出发为大众文化注入公共内涵、传统意蕴与形上精神。
李威娜刘举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消费社会批判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双重向度与独特视域——回应赫勒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2017年
在现代性批判的界面上,正义构成了马克思和赫勒反思现代人性状况的共同话题。赫勒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她并未真正领会到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真实主题和双重向度,割裂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完整内涵。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包含着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双重向度,并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独特的理论视域和方法。我们应认真对待和反思赫勒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批评,以便真正理解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特质,彰显马克思正义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意义。
刘爽庞立生
关键词:双重向度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社会理论:经典传统及发展逻辑被引量:2
2013年
以现代性为背景的社会理论在发展中形成了实证、解释和批判的思想传统。这三大思想传统既凸显着现代性社会理论发展的内在矛盾,又使得现代性社会理论在发展中保持着内在的张力。在我们看来,现代性问题意识与社会理论思想传统的变革,是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双重逻辑。当代社会理论需要以此为基点,开辟出能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新范式。
庞立生
关键词:后现代性社会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