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K318001110)

作品数:4 被引量:57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光辉朱良君苏子龙于艳王兵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土壤
  • 2篇小流域
  • 1篇地表
  • 1篇地表粗糙度
  • 1篇地形
  • 1篇典型黑土
  • 1篇典型黑土区
  • 1篇植被调查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水分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类型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物理
  • 1篇土壤物理性质
  • 1篇退耕
  • 1篇退耕模式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张光辉
  • 2篇朱良君
  • 1篇师阳阳
  • 1篇李振炜
  • 1篇陈云明
  • 1篇王浩
  • 1篇于艳
  • 1篇胡国芳
  • 1篇苏子龙
  • 1篇王兵

传媒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分层抽样法的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和有机质差异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运用分层抽样法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选取29个典型采样点,系统研究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土壤表层(0-5cm)土壤容重、粘结力、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P=0.079,0.094),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没有显著影响(P=0.377,0.262),除果园下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影响不显著外(P=0.057,0.076),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影响显著;(2)土壤类型对粘结力无显著差异(P=0.115),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粘结力(P=0.000),除林地和荒地下植被类型对粘结力无显著影响外(P=0.601,0.759),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植被类型对粘结力均具有显著影响;(3)黄绵土与红胶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976),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耿韧张光辉李振炜胡国芳王浩朱良君
关键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
地表微地形测量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23
2013年
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的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距法、红外线传感器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激光测距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在全面回顾各方法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常用方法:统计方法指数、地统计学指数和分形及多重分形模型。认为:1)差分GPS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和近景摄影测量法将在亚毫米一,厘米级地表微地形测量及地表粗糙度多尺度特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简单、方便的测针法可能在野外测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以地表微地形测量技术为基础,在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亟需形成一套完整的“测量一定量化一模型应用”范式,同时应加强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研究,发展新的统一的地表粗糙度定量化方法。
朱良君张光辉
关键词:地表粗糙度非接触式
典型黑土区农业小流域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13年
土壤水分变化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该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从坡向和坡位出发,系统分析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半阴坡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阳坡和半阳坡;各坡向土壤水分剖面变化趋势不同,坡向仅对0 ~ 35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显著影响.2)3坡向(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土壤含水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坡位对测量范围内的阳坡和半阴坡,以及25 ~ 100 cm范围内的半阳坡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影响,但对半阳坡0~ 25 cm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对该地区小流域农作物合理配置及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苏子龙张光辉于艳
关键词:土壤水分坡向坡位剖面特征典型黑土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林下草本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退耕37a不同退耕模式的油松+紫穗槐混交林(PA)、油松林(PT)、刺槐林(RP)、柠条林(CKK)及对照样地撂荒地(CK)草本植被进行调查与采样,研究物种多样性、草本盖度、枯落物量、地上及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长密度等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撂荒地最高,柠条林最低,顺序为CK>PA>PT>RP>CKK;2)草本盖度、地上生物量均为撂荒地最高,油松林最低,大小顺序分别为CK>CKK>RP>PA>PT和CK>RP>CKK>PA>PT,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盖度差异不显著,地上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3)样地枯落物量、草本根系生物量均为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最高,刺槐林最低,大小顺序分别为PA>CKK>PT>CK>RP和PA>CKK>CK>PT>RP,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量未达显著差异,根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4)草本根冠比、根长密度均为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最高,撂荒地最低,大小顺序分别为PA>PT>CKK>RP>CK和PA>CKK>RP>PT>CK,且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5)土壤分层地下生物量与植被地上各指标达极显著相关(P<0.01),且呈y=xa幂指数关系。
师阳阳张光辉陈云明王兵
关键词:退耕模式植被调查物种多样性根长密度黄土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