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10B06-2)
- 作品数:3 被引量:95H指数:3
- 相关作者:郝晋珉吕振宇牛灵安胡菊沈广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改善对策被引量:39
- 2009年
-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农村生活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继续向农业地区转移;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状况还在发展。为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发展节水农业,控制农业自身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区域生态修复。
- 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胡菊沈广城
-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被引量:37
- 2010年
- 论文通过研究认为耕地保护收益区域分配不平衡是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地方耕地保护积极性,抑制耕地减少趋势。论文以经济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理论模型重点模拟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影响及对策,而经验模型则探讨了补偿的主体、补偿标准的计算、补偿方式、制度保障和机构设置;最后以潍坊市为例,计算了2005年潍坊市各区市县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将潍坊市12个县级行政单元划分为7个保护区和5个补偿区,模拟构建了潍坊市2005年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结果表明:在耕地保护外部效益得到补偿后,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升,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也将随之提高,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带来的耕地资源浪费和耕地保护效率缺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苑全治郝晋珉张玲俐王博祺龙鑫
- 关键词:耕地保护外部性
- 长期施肥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在具有21年历史的长期定位试验地,研究了土壤温度变化、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释放CO2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L.)吸收CO2量的影响,进而明确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制的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素平衡问题。研究表明:土壤释放CO2的量与土壤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r=0.717**(5cm地温)和r=0.764**(10cm地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小麦生育期,施氮、磷各处理土壤释放CO2的数量随气温而增加,氮、磷肥配合的各处理与对照和单施氮、磷肥处理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2个处理组合(氮、磷肥配合、单施氮、磷肥)之内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温度在10~20℃之间单施氮、磷肥无助于改变土壤释放CO2的量,而氮、磷肥配合施用可以明显地增加土壤释放CO2的量。不施肥与单施氮、磷肥处理麦田土壤呼吸释放的CO2量大于小麦固定的CO2量,向大气净排放的CO2量达0.83~3.73thm-2,而氮、磷肥配合处理的麦田从大气中净吸收的CO2量达7.89~12.49thm-2。在玉米生育期,土壤释放CO2的量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值(12.40~22.52g·m-2·d-1),9月中旬降到最低(6.19~8.20g·m-2·d-1)。施用N540kg·hm-2·a-1,P2O5135kg·hm-2·a-1的处理(N2P2)释放的CO2量与施用N270kg·hm-2·a-1的处理(N1)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它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在玉米生育期长期施用高量氮、磷肥明显地影响到土壤释放CO2的量。玉米不但可以吸收土壤释放的CO2,还要从大气中吸收大量CO2,即在玉米生育期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总之,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制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不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反则有可能减少其含量。
- 牛灵安郝晋珉张宝忠牛新胜吕振宇
- 关键词:土壤呼吸碳平衡农田生态系统氮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