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04030)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徐友龙王杰王景平朱剑波张选红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篇电化学
  • 2篇电极
  • 2篇电容
  • 2篇电容器
  • 2篇吡咯
  • 2篇聚吡咯
  • 2篇超级电容
  • 2篇超级电容器
  • 1篇单壁
  • 1篇单壁碳纳米管
  • 1篇电化学聚合
  • 1篇电极材料
  • 1篇循环伏安
  • 1篇氧化石墨
  • 1篇氧化石墨烯
  • 1篇氧化钌
  • 1篇正极
  • 1篇正极材料
  • 1篇制备及性能
  • 1篇质子

机构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振华电子...

作者

  • 4篇徐友龙
  • 3篇王杰
  • 2篇王景平
  • 1篇陈国岗
  • 1篇孙孝飞
  • 1篇朱剑波
  • 1篇李璐
  • 1篇李彤
  • 1篇马建华
  • 1篇彭丹
  • 1篇蒋春强
  • 1篇张选红
  • 1篇王春晓

传媒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纳米科技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循环伏安沉积纳米氧化钌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1被引量:7
2012年
在三氯化钌(RuCl3)水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钽电极表面电化学沉积无定形水合氧化钌(RuO2.xH2O)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能谱分析表明,在循环伏安负向扫描时Ru3+在钽电极表面还原为钌金属(Ru),沉积的Ru在随后的正向扫描时被氧化为RuO2.xH2O。扫描电镜观测显示出负向扫描沉积的Ru为纳米尺度,因而获得了纳米结构的RuO2.xH2O。由于纳米结构可以提高电极比表面积和显著缩短离子和电子的传输路径,因而获得了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RuO2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证实,该电极材料在38%(质量分数,下同)的H2SO4溶液中具有接近理想电容器的容量行为,比容量高达730F.g-1(扫描速率为50mV.s-1)。在质量负载为1.2mg.cm-2时,比容量仍高达700F.g-1。另外,其容量在10万次循环后仍保持不变,充放电效率接近100%。并且该方法可以直接在钽金属基底上电化学沉积RuO2.xH2O,避免了在常规电化学沉积法中需要的预涂层。
王杰徐友龙马建华张选红蒙林斌石洪富蒋春强彭丹
关键词:氧化钌超级电容器电化学循环伏安
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直流电电化学制备了聚吡咯和聚吡咯/石墨烯薄膜电极,研究发现聚吡咯/石墨烯复合电极表面产生了很多小孔和一些羊角状的结构,这可能是由于在聚合过程中,聚合围绕石墨烯吸附对甲基苯磺酸根离子形成的球状体所致。而这些小孔和羊角状的结构在电极的充放电过程中为内层聚吡咯提供了离子交换的通道。在循环伏安的测试中,当扫描速率达到1000mV/S时,聚吡咯/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容量依然保持在229F/g,而纯的PPy电极的容量仅保持在112F/g。
王景平徐友龙王春晓王杰
关键词:聚吡咯氧化石墨烯
可快速充放电聚吡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电化学聚合与表征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恒电流法制备了具有可快速充放电性能的对甲基苯磺酸根(TOS-)掺杂聚吡咯/功能化单壁碳纳米管(PPy-TOS/F-SWNTs)复合材料,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呈纳米棒状构成的多孔结构,棒径约为70nm;比表面积(BET)测试分析表明该复合材料有着较高的比表面积(12.64m2.g-1)和大的介孔孔隙率(20-40nm).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GC)电化学分析表明该材料具有优异的快速充放电性能,在800mV的电位窗和2.5A.g-1(功率密度为2kW.kg-1)的电流密度下该材料具有211F.g-1的比容量(能量密度为18.7Wh.kg-1),而当充放电电流高达80A.g-1(功率密度为60kW.kg-1)时比容量仍可达141.8F.g-1(能量密度为12.6Wh.kg-1),同时该材料还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10A.g-1大电流下经历10000圈循环后容量仍保持95.2%.
朱剑波徐友龙王杰王景平
关键词:超级电容器电化学聚合聚吡咯单壁碳纳米管
氧化体系对LiFePO_4化学脱锂的影响(英文)
2014年
化学脱锂被广泛用于研究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脱锂前后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改进的固相烧结法制备了粒径约12.61μm的超大颗粒LiFePO4粉末,分别在乙腈和水溶液体系中采用NO2BF4和K2S2O8作为氧化剂对其进行化学脱锂,探讨了两种氧化体系所得到的FePO4在晶体结构、颗粒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溶剂亦高度参与了脱锂反应,特别是K2S2O8氧化得到的FePO4中存在大量O-H基团,除未被烘干的H2O外,说明LixFePO4(0≤x≤1)在强氧化性水溶液中可能存在质子嵌入。伴随反应过程中搅拌分散、物质溶解、化学脱锂和质子嵌入等协同作用,使所得FePO4的晶胞体积和颗粒尺寸明显减小,最终导致充放电曲线畸变、阻抗增大和容量降低。虽然低温退火可去除大部分O-H,但是不可逆的结构和形貌改变导致电池性能依然无法与初始LiFePO4相比。与此相反,采用NO2BF4有机溶液体系脱锂得到的FePO4没有发生明显的结构、形貌和性能变化,因而是一种更加可靠的LiFePO4化学脱锂体系。
孙孝飞徐友龙陈国岗李彤贾蓂瑞李璐
关键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能量存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