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69019)
- 作品数:7 被引量:94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树青刘德平常春龙孙玲玉史海滨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套作小麦/玉米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7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玉米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值,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呈上升趋势,拔节期至灌浆期迅速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玉米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呈降-升-降的趋势。小麦带细菌、真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抽穗期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玉米带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高。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明显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各施氮处理均达5%显著差异水平,且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随之先增加后降低,N2水平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出现峰值,当施氮水平过高(N3)时,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不再增加反而减少,说明适宜的施氮量(N2)更能促进土壤中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 符鲜杨树青刘德平张华刘敏杨水源孙云岭
- 关键词:施氮水平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
- 氮磷配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被引量:23
- 2014年
- 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磷等污染物对黄河造成较严重的污染,需要合理调控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磷配施水平,进一步削减氮、磷用量,从源头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小麦玉米套作的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施氮(磷)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套作的产量、百粒重(千粒重)、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氮、磷合理配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的消耗,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氮(磷)肥的偏生产力及农学效率表现为随着施氮(磷)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磷)量恒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增施磷(氮)肥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及农学效率,施磷(氮)过量,则表现为降低趋势;小麦玉米套作达到最高产量的最佳施肥量为,小麦施氮191.7~216 kg·hm-2,施磷165.38~186.64 kg·hm-2,玉米施氮243~299.14 kg·hm-2,施磷168.38~189 kg·hm-2;氮、磷合理配施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适量削减氮、磷施量,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 刘德平杨树青史海滨杜晓峰孙玲玉常春龙李祯
- 关键词:套作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利用效率
- 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套作小麦-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9
- 2018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N0 0 kg·hm^(-2)、N1 90 kg·hm^(-2)、N2 180 kg·hm^(-2)、N3 270 kg·hm^(-2);玉米N0 0 kg·hm^(-2)、N1 135 kg·hm^(-2)、N2 270 kg·hm^(-2)、N3 405 kg·hm^(-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中定量施氮提供有益的生物参数和指标。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含量呈现出"升-降-升"趋势,抽穗期土壤微生物量氮达到最大值,灌浆期的下降幅度最大,土壤中的养分被小麦大量吸收消耗,此时微生物矿化出一部分微生物量氮以供作物吸收利用,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大幅下降。玉米土壤微生物量氮、碳含量随生育期进程推进而先增加后降低,在抽雄期出现峰值,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充足,同时,根系代谢活动旺盛,分泌物增多,使微生物代谢加快,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环境。套作小麦-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小麦180 kg·hm^(-2)、玉米270 kg·hm^(-2))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N2处理的小麦微生物量碳较N0增加了53.7%,微生物量氮则是N0的3.29倍;N2处理的玉米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是N0的2.61、5.38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施氮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二次型回归关系,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对微生物量碳、氮的负效应较低;根据边际分析及综合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推荐小麦最佳施肥量为165.9~187.5 kg·hm^(-2),玉米最佳施肥量为227.5~287.9 kg·hm^(-2)。
- 符鲜杨树青刘德平刘月
- 关键词:河套灌区施氮水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
- 小麦/玉米套作条件下氮、磷配施的肥料效应研究被引量:22
- 2014年
-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本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常规作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取“3414”部分实施方案,对氮、磷肥的施用效应及养分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进一步削减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料用量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套作条件下,作物产量与氮、磷肥施用量之间满足二次型回归模型,氮肥、磷肥及氮磷交互效应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氮磷交互作用〉氮〉磷。在施肥水平较低时,氮、磷肥表现出较好的协同促进作用,在达到产量的极限值后,则表现为无效及拮抗作用;中氮中磷处理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氮和磷的需求,提高作物对氮、磷的利用率。但随着施肥量的进一步增加,作物植株吸肥量也随之增加,施肥效益降低,肥料利用率持续下降。通过对氮、磷单因素及二因素肥料效应的分析,对施肥水平做进一步优化,得出小麦最佳施氮量为167.67~196.61 kg·hm-2,最佳施磷量为130.43~186.64 kg·hm-2;玉米最佳施氮量为222.10~299.14 kg·hm-2,最佳施磷量为156.14~188.00 kg·hm-2。这将为进一步削减氮、磷配施量,改善当地土壤养分平衡,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刘德平杨树青史海滨郑晓波孙玲玉常春龙
- 关键词:小麦玉米套作氮磷肥肥料效应肥料利用率
- 河套灌区上游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互作效应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为探明河套灌区上游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的互作效应,以磴口县坝楞为研究区,采用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研究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埋深与土壤EC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非灌溉季节,地下水平均埋深2.2m,而灌溉期地下水埋深变浅,平均为1.3m。区域整体地下水埋深纵向自南向北逐渐变浅,横向自西向东逐渐变浅。区域土壤EC空间分布呈南低北高,区域中部相对较大的趋势。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埋深满足指数关系,相关性较好。合理控制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是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措施。
- 常春龙杨树青刘德平符鲜杜丽云
-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埋深互作效应
- 河套灌区灌期及非灌期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总氮浓度关系研究
- 2015年
- 为研究河套灌区灌期、非灌期地下水埋深与总氮关系,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北场试验区为研究区,区域内共布设了43眼地下水观测井,选取其中9眼典型井观测全年各月实测地下水埋深与总氮浓度,应用ARCGIS10.1软件反距离加权法进行空间插值,得到二者区域空间分布图,以得到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灌期在1-2m,非灌期在1.5-2.5m,秋浇期地下水埋深年内最小;地下水总氮浓度非灌期(2.5-5mg·L-1)明显大于灌期(0.5-2.5mg·L-1);灌期地下水埋深与总氮浓度满足二项式关系(R2=0.543),非灌期二者关系不明显。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应从源头上减少氮肥用量,优化施肥技术,以达到降低地下水氮污染的目的。
- 常春龙杨树青孙玲玉刘德平杜晓峰
- 关键词:地下水埋深农业面源污染
- 河套灌区地下水埋深与总氮浓度交互效应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为了深入了解河套灌区地下水埋深与TN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关系,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北场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软件中反距离加权差值模块对地下水埋深及TN浓度进行插值,绘制并分析了地下水埋深与TN浓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秋浇前地下水埋深达到最大值,平均埋深为2.38m。秋浇后由于大量水渗到地下,地下水埋深达到年内最小值,平均地下水埋深为0.64m;地下水TN浓度总体分布较分散,五水前与秋浇前地下水总氮浓度均值相近,秋浇后略小。秋浇后期试验区西南部的总氮浓度明显偏低,东北部总氮浓度相对较高;试验区地下水埋深与TN浓度相性关系不明显,但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可以定性的表征地下水TN浓度的变化。
- 孙玲玉杨树青李凤军刘德平常春龙
- 关键词:河套灌区地下水埋深总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