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10-04)

作品数:37 被引量:798H指数:17
相关作者:李占斌崔灵周高晓清赵忠肖学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5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气候
  • 6篇生态
  • 6篇气候变化
  • 5篇生态环境
  • 5篇土壤
  • 4篇地貌
  • 4篇植被
  • 4篇土地利用
  • 3篇地磁
  • 3篇水蚀
  • 3篇土壤侵蚀
  • 3篇径流
  • 3篇黄土高原
  • 2篇地表
  • 2篇地磁场
  • 2篇地球系统
  • 2篇生态承载力
  • 2篇生态环境效应
  • 2篇生态足迹
  • 2篇生态足迹模型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大学
  • 5篇西安理工大学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温州师范学院
  • 3篇长安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南通师范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7篇李占斌
  • 4篇高晓清
  • 4篇崔灵周
  • 3篇赵忠
  • 3篇肖学年
  • 3篇郑书彦
  • 2篇李栋梁
  • 2篇李锐
  • 2篇王乃江
  • 2篇董光荣
  • 2篇陈国建
  • 2篇丁文峰
  • 2篇姚檀栋
  • 2篇汤懋苍
  • 2篇鲁克新
  • 2篇郑良勇
  • 2篇张晓萍
  • 2篇杨勤科
  • 2篇李鹏
  • 2篇丁登山

传媒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河南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土壤与环境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温州师范学院...
  • 1篇西安工程学院...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12篇2002
  • 1篇200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估被引量:6
2006年
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对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的测度,来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是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评估新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选择1995、2000和2003年作为代表年,对河南省生态足迹进行实证计算;并对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制约因子;分析不同土地类型足迹的变化对河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
张瑜英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生态承载力
基于RS和GIS的六道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以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并且计算了六道沟的退耕影响系数。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2年水浇地、林地类、草地类面积分别增加了43.45%、28.43%、5.83%,坡旱地减少了60.81%,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利用转换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和工矿用地为主,"八五"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受退耕还林影响的程度大于1995年后的影响。科技试点研究促进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995年后采煤业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陈国建张晓萍张平仓李锐杨勤科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地利用退耕还林
黄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研究——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为例被引量:20
2004年
以陕西省神木县窟野河流域的六道沟为例,探讨利用景观格局数量指标计算法,并运用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研究不同时段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其步骤如下:首先,数字化三期利用图,并在ARC/INFO下统一坐标系统;其次,遴选景观格局数量化指标;然后,在统计软件下计算各指标值;最后进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间-空间变化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土地利用/覆被经年经年变化趋势。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控制水土流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高照良穆兴民
关键词:黄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
地球系统演化原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5
2004年
简略回顾了地球系统的研究历史,指出人类数千年来关于地球系统的研究可分为古代、大分化和大融合3个阶段,提出"地球系统学"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地学研究的主流。第二部分探索了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指出:"热"是影响地球系统的途径,但地表面受热的准周期性变化不应是整个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各种引力的准周期性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归纳出这样一条可能的途径:天体引力→地核环流变化→通过地幔热柱影响软流圈波动变化→通过地热影响气候变化;宇宙磁场通过"变压器效应"调制地核中的Lorenz力,使地核环流变化,进而影响地球系统演化。第三部分提出"外核环流是主导地表系统演化的总枢纽"假说。最后指出:一定要从宇地相互作用中寻求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宇地之间相互联系的热、力和电磁三种物理过程中,"磁"是最值得予以关注的;核幔边界层很可能是推动地核环流和地幔对流的能源区。
汤懋苍朱德琴高晓清
关键词:地球系统气候变化
岔巴沟流域次降雨水沙耦合关系空间变异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在全面分析岔巴沟流域地貌形态、沟网及降雨空间分布等因素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对该流域次降雨水沙耦合关系及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次降雨输沙模数与洪峰流量模数及径流深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流域面积、地貌形态等下垫面因子是形成该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原因.
崔灵周
坡面细沟发生临界水动力条件初探被引量:23
2003年
通过玻璃水槽试验和土槽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动力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面径流在顺坡向下流动过程中以滚波形式运动并发生叠加是造成侵蚀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径流流动过程中发生滚波叠加 ,造成在径流流路上出现局部水深增加 ,导致侵蚀切应力激增 ,当切应力大于该处的土壤抗蚀力时便发生侵蚀 ,并最终造成细沟沟头的出现。通过对土槽冲刷试验的结果分析 ,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径流能耗和径流侵蚀产沙率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给定土壤条件下坡面细沟侵蚀率估算模型。结果表明 ,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界条件 ,当径流能耗大于 7 3 8(J)
丁文峰李占斌鲁克新丁登山
关键词:坡面细沟侵蚀坡面径流
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相互转化研究(英文)被引量:14
2002年
根据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96 - 912”专题有关成果 ,对甘肃省河西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及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内陆干旱地区的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中、高山区 ,散失于山前平原和沙漠。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对水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降水、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十分明显。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山区到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地质地貌单元间的相互转化 ,并且由径流源区的山区到河流下游的平原 ,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及地下水的流动模式亦不相同 :即由降水与冰雪融水下渗所形成的山区地下水绝大部分以基流形式排泄 ,形成地表径流进入盆地 ;而河流在进入盆地或平原区流经透水性极强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后又大量渗漏补给地下水 ,山前冲、洪积扇平原的地下水沿地形坡降向冲积平原运动至冲积扇缘地带后 ,由于含水层土壤颗粒变细 ,导水性减弱 ,形成地下水溢出带 ,地下水沿沟壑呈泉水大量溢出地表 ,汇集成泉沟进入河流而转化成为地表水。在冲、洪积扇以下的冲积平原上 ,潜水含水层土壤颗粒细 ,地下水埋藏浅 ,?
蓝永超康尔泗张济世胡兴林陈仁升
关键词: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冲洪积扇山前平原河西走廊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被引量:10
2002年
对地磁场与气候变化的统计研究早已表明 ,二者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目的是对它们的关系给出一种可能的物理解释。利用近 6 0 0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两者变化的关系 ,发现它们有很好的对应 ,且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 ,2 1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应该减缓。文中对地表浅层热场 (地热带、火山和地温场 )的分布特征与地球内部软流圈 -岩石圈边界上焦耳热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地表浅层热场与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这可能暗示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 。
高晓清柳艳香董文杰汤懋苍
关键词:地磁场焦耳热气候变化地球系统气候系统
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的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以航片等资料为基础,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并且首次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评价。揭示了该区各类用地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退耕还林的强度和规模。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退耕还林的关系特点,为区域水土保持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陈国建张晓萍李锐杨勤科
关键词:示范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退耕还林工作土地利用变化
西气东输第五标段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被引量:9
2002年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四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第五标段线全长 391.9km,途径两省六县 ,线路走向由西向东。沿程地貌类型多变 ,反复穿越铁路、道路、水渠与河流 ,对沿线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为减少和防治水土流失 ,必须采取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以保证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
郑书彦李占斌李同录
关键词:西气东输水土流失地貌地表植被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