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2186)
- 作品数:10 被引量:98H指数:6
- 相关作者:向定成何建新马骏洪长江龚志华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病例选择:冠状动脉痉挛组(CAS,n=31),临床上具有胸痛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并经过乙酰胆碱试验确诊的患者,根据痉挛血管形态分为节段性痉挛组和弥漫性痉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35),为稳定的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对照组(n=24),为健康体检患者。各组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 LDL-C,用 ELISA 法检测血浆 ox-LDL 含量,分组比较其 LDL-C及 ox-LDL 水平。结果血浆 LDL-C 水平 SAP 亚组[单支病变组(2.6±0.9)mmol/L,多支病变组(2.8±0.9)mmol/L]和 CAS 亚组[弥漫性痉挛组(3.2±0.5)mmol/L,节段性痉挛组(2.9±0.8)mmol/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2.2±0.5)mmol/L,P<0.05];SAP 组血浆 ox-LDL含量[(575±219)μg/L]高于对照组[(218±35)μg/L,P<0.01]和 CAS 组[(299±117)μg/L,P<0.01],CAS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痉挛组[(225±63)μg/L]、节段性痉挛组[(328±123)μg/L]、单支血管病组[(462±72)μg/L]、多支血管病变组[(672±92)μg/L]的血浆 ox-LDL 浓度逐步上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一致趋势,而血浆 LDL 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 ox-LDL 比 LDL-C 更能准确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调脂治疗应该更为重视降低 ox-LDL,而不应单纯控制 LDL 水平。
- 何喜民向定成何建新洪长江邱健马骏张金霞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脂蛋白类LDL
- 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被引量:24
- 2006年
- 目的总结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临床具有静息性胸痛或胸闷,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64例患者进行乙酰胆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将乙酰胆碱试验阳性即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根据胸痛或胸闷发作时心电图上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典型变异型心绞痛组(典型组)和非典型变异型心绞痛性冠状动脉痉挛组(非典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特点(危险因素、心电图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结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乙酰胆碱试验的影像学)。结果共有46例(72%,46/64)患者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其中典型组和非典型组分别为12及34例。典型组的平均年龄偏低(P<0·05),血脂代谢紊乱在非典型组更常见,运动心电图试验两组多为阴性,核素灌注心肌显像负荷试验两组均表现有反向再分布,冠状动脉造影典型组多为轻度局限性狭窄或节段性内膜不光滑,肌桥发生率更高,乙酰胆碱试验多诱发节段性痉挛。而非典型组为弥漫性血管细小、内膜不光滑、僵硬,血管迂曲伴远端血流缓慢,乙酰胆碱试验多诱发弥漫性血管痉挛,并可见多支血管同时痉挛。结论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较典型变异型心绞痛更常见,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 向定成何建新洪长江邱健马骏龚志华张金霞
- 关键词:冠状血管痉挛
- 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脂谱的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谱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有胸痛、胸闷且无明显冠脉狭窄、符合非创伤性诊断冠脉痉挛条件的患者76例(痉挛组),分析其各项血脂指标,并与显著冠脉狭窄患者(冠心病组)及非冠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痉挛组和冠心病组的TC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痉挛组患者的HDL-C和ApoAI显著高于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TG水平显著高于痉挛组和对照组(P〈0.05)。3组的Apo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冠脉痉挛患者与冠脉狭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
- 郑鹏向定成万艳玲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血脂冠心病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
-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电图改变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64名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进行包括胸前V1,3,5在内的9导联心电图记录,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心电图ST段、T波变化及各种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阳性组(n=46)中ST段抬高者为19.60%,阴性组(n=18)无ST段抬高(P<0.05);ST段压低者分别为39.1%及11.1%(P<0.05);出现T波高尖者分别为82.6%和16.7%(P<0.001),阳性者ST段变化幅度与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2,P=0.042),其中ST段抬高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时狭窄程度均在99% 以上;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暂性冠状动脉痉挛不一定伴有ST段抬高,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痉挛程度有关,而T波高尖町能比缺血性ST段改变更敏感。试验中的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 向定成龚志华何建新洪长江马骏邱健冯力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乙酰胆碱心律失常心电图变异型心绞痛
- 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特征被引量:32
- 2005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选择临床上具有静息性胸痛或胸闷但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进行乙酰胆碱试验,对成功诱发了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研究其血管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的特征。结果共有42例患者成功地诱发了冠状动脉痉挛,根据影像学特点可以分为节段性及弥漫性冠状动脉痉挛两种类型,冠状动脉造影除两者均为轻、中度狭窄外,前者表现为节段性血管边缘不光滑且常合并肌桥,后者则表现为弥漫性血管僵硬、突然变细及血管边缘粗糙,常见血管迂曲及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内超声下前者内膜增生较重而范围相对较局限,多形成偏心性纤维斑块,而弥漫性痉挛者多为病变血管以远的全程血管呈均匀的向心性纤维性增生。结论冠状动脉痉挛多发生于轻、中度血管狭窄的基础之上,病变常为稳定的纤维性增生。
- 向定成洪长江龚志华何建新马骏邱建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内超声血管造影增生乙酰胆碱
- 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原因探讨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方法64例因静息性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连续记录心电图变化,比较痉挛组和非痉挛组缓慢型心律失常情况,并选择冠状动脉痉挛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25例患者分别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及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痉挛组(46例)和非痉挛组(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痉挛组中14例经过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能诱发痉挛,但12例仍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另11例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仅1例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结论乙酰胆碱试验中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 向定成龚志华何建新洪长江马骏邱健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冠状动脉痉挛心律失常心电图
-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0
- 200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静息性胸痛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64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痉挛组,n=46例)和非痉挛组(对照组,n=1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血脂谱及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血脂水平,痉挛组接受至少6个月的钙拮抗剂、调脂治疗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复查ET-1、No及血脂。结果:痉挛组患者的血清ET-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治疗6个月后,ET-1、LDL-C及TG水平均显著降低,NO及HDL-C均显著升高(P<0.05);胸痛发作频次由(6±3)次/月减少到(1±2)次/月(P<0.001)。痉挛组ET-1水平与LDL-C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r=-0.48,P<0.05)。NO水平与LDL-C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而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1)。结论:ET-1升高和NO储备降低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LDL-C和HDL-C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相关因素,联合治疗在改善血脂代谢的同时能逆转内皮细胞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
- 向定成张金霞阮云军何喜民龚志华何建新洪长江邱健马骏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内皮素一氧化氮
- 典型与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危险因素比较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典型及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是否具有相同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法:以发作性夜间或静息性胸痛或胸闷为主要症状、经乙酰胆碱试验或非创伤性方法诊断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胸痛或胸闷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典型冠状动脉痉挛和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吸烟率和血脂代谢紊乱发生率均高达50%以上,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者亦在30%~50%之间。典型及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的性别、高血压、HDL-C、TG、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冠心病家族史均无显著差别(P〉0.05),但与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相比,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患者相对年轻,吸烟率、糖尿病和血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及LDL—C水平更高,体重指数更大(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痉挛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非典型患者比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和更高的危险水平。
- 郑鹏蔡娥向定成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胸痛
- 人血单个核细胞上M2、M3受体与冠脉痉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M2、M3受体表达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痉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静息性胸痛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未见血管狭窄的患者29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痉挛组,20例)和非痉挛组(对照组,9例),应用ELISA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M2、M3受体的表达量。结果冠状动脉痉挛患者M3受体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2受体表达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排除有组间差别的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后,两组间M3受体表达量的差别依然存在。结论M3受体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相关,M2受体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无相关,M3受体表达量的下降可能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 张萍向定成邓青南邱健何喜民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M2受体M3受体
-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心电图及^(201)Tl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特征被引量:28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和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双嘧达莫 (潘生丁 )试验的特征及非创伤性检测冠状动脉痉挛的理想方法。方法 以临床上 5 2例具有胸痛、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而接受乙酰胆碱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双嘧达莫试验 ,探讨其试验结果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关系。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阳性即冠状动脉痉挛患者 4 2例 ,多以静息性胸闷为主 ,不同于冠状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劳累性胸痛 ;1 0例阴性患者多以与活动和休息无关的刺痛为主。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3例。 5 2例患者中 4 8例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呈反向再分布。单纯反向再分布预测冠状动脉痉挛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1 0 0 %和 4 0 %;而以同时具备静息性胸闷、运动试验阴性和反向再分布 3个特征预测冠状动脉痉挛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98%和 90 %。结论 反向再分布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特征之一 ;同时具备静息性胸闷、运动试验阴性和反向再分布是预测冠状动脉痉挛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方法。
- 向定成尹吉林何建新滕爱萍龚志华马骏洪长江邱建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