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42011) 作品数:8 被引量:74 H指数:7 相关作者: 王宏 范昌福 商志文 裴艳东 王福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 吉林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古生态环境 被引量:17 2008年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布。礁体开始建造于2445aBP前,基底坐落于当时的潮间带下部。持续建礁约160年后,至2287aBP时,礁体建造至潮间带中部海平面位置。随着岸线的推进,河流携带的大量泥砂逐渐掩埋了平均厚度约2m的滨海湖牡蛎礁。 范昌福 王宏 裴艳东 刘志广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渤海湾西岸牡蛎壳体形态、生长速率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5 2010年 牡蛎壳体的尺寸、生长年龄和生长速率是其生命历史中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信息,与礁体综合生长环境有关;通过对礁体中的壳体形态和壳体生长速率的对比研究,可以恢复礁体生长时期的综合环境。通过对取自黄港水库、大吴庄和岭头三个埋藏牡蛎礁体中保存完好的牡蛎壳体的形态统计分析,并对其中部分适合贝壳年轮研究的壳体进行生长年龄和死亡季节的分析研究;恢复了壳体记录的礁体生长环境,并探讨礁体生长环境对壳体形态的影响和塑造。结果表明,黄港水库礁体中的壳体具有最快的壳高生长速率和最短的生长寿命,礁体生长在距离河口较近的位置,礁体生长环境较动荡;大吴庄礁体中的壳体具有宽大肥厚的壳体外形和最快的壳重增长速率,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等稍远离河口的位置,生长环境相对稳定;岭头礁体中的壳体细窄扁平,壳重和壳高生长速率均最慢,礁体生长在如海湾或潟湖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范昌福 裴艳东 王宏 李延河关键词:生长速率 牡蛎礁 渤海湾西北岸中全新世埋藏牡蛎礁的硅藻记录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2009年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壳体内部的泥质填充物中硅藻组合的研究,试图探讨该区沉积硅藻组合变化指示的礁体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7200~5600cal.a BP整个礁体建造期间,沿岸种Cyclotella stylorum是含量最丰富的硅藻种类,其与海水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含量变化指示了礁体生长区河流径流与海水相互作用的强弱波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7200~6500cal.a BP,礁体建造初期,礁体受海水影响显著;6500~5720cal.a BP,礁体建造中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降低,海水作用减弱,淡水作用增强;5720~5600cal.a BP,礁体建造结束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显著降低,礁体受海水影响进一步减弱。 李冬玲 范昌福 黄玥 蒋辉 王宏 商志文关键词:中全新世 牡蛎礁 古环境 硅藻 基于模糊综合—聚类评价模型的烟台市区排污混合区范围论证 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烟台市区排污混合区2009年2月的海水水质监测资料,应用模糊综合—聚类评价模型对混合区的水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对水质进行平面空间分析,进而论证混合区范围划定的合理性。该模型克服了单独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或模糊聚类分析进行水质评价的不足,结合了两者的优点。结果表明:混合区中部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边缘水质为二类或三类,西北部水质优于东南部。混合区相邻海域水质已达到相应的海域功能要求,可见该混合区范围的划定是合理的。 桑恒春 孙英兰关键词:海水水质 排污混合区 海产贝类体内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1年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脂溶性的大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染色、医药、食品等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类胡萝卜素也广泛地存在于海产贝类体内。本文详细综述了国内外海产贝类体内类胡萝卜素的来源、种类和含量、功能及吸收代谢方面的研究状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倩 郑怀平 刘合露 孙泽伟关键词:海产贝类 类胡萝卜素 吸收代谢 贝壳年轮研究——以牡蛎壳体为例 <正>与树轮学(dendrochronology)相对应的海洋领域的贝壳年轮学(sclerochronology),是研究海洋生物骨骼周期性生长规律的分支科学(Jones,1983;Kent,1988)。贝壳年轮学通过研... 范昌福 王宏文献传递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被引量:15 2011年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全新世贝壳堤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贝壳堤的底板形态,发现底板多向海倾斜,经多处水准测量获得的前、后缘底板平均高差为1m。堤底板的前、后缘位于形成时的平均大潮潮差的垂直范围内。底板的高差,或依实测值、或依高差平均值补足至1m,由此确定底板的高度误差范围。当对应当时的平均大潮差时,再进一步补足至±1.5m的垂直范围,堤底板遂成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经过对96个14C数据的考订,补正了贝壳堤的时空分布,重新肯定了Ⅱ堤的2道支堤和隋唐堤的存在,提出Ⅰ堤二分的可能,揭示了风暴潮再搬运造成的Ⅰ堤中部老于下部—底部的年龄倒置原因。该研究是重建贝壳堤平原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探讨贝壳堤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 苏盛伟 商志文 王福 王宏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被引量:20 2011年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王宏 陈永胜 田立柱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范昌福 姜兴钰 苏盛伟 王海峰关键词:贝壳堤 牡蛎礁 气候变化 相对海面变化 稳定同位素贝壳年轮指示的牡蛎礁体水平夹层成因 被引量:7 2010年 渤海湾西岸众多的埋藏牡蛎礁体内,除正常的牡蛎壳体堆积层外,还广泛地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平夹层。水平夹层的存在,可能指示了礁体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文章对组成礁体的正常建礁层和水平夹层中的牡蛎壳体,进行了贝壳年轮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对比了水平夹层和正常建礁层中的壳体生长速率和壳体记录的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与幅度,恢复了壳体记录的礁体生长环境,探讨了壳体同位素记录揭示的礁体水平夹层成因。结果表明,相对于相邻正常建礁层中的壳体,水平夹层中的壳体记录的季节性氧同位素变化幅度较小,这主要与壳体生长时期的季节性淡水输入变化较小或(和)年平均气温较低有关。水平夹层中的壳体记录的低温季节相对较多的淡水输入量和高温季节相对较少的淡水输入量,或(和)由于年平均气温较低而导致的壳体在一年中的生长周期缩短,是造成礁体中水平夹层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范昌福 王宏 裴艳东 李延河关键词:稳定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