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105804)
作品数:
7
被引量:227
H指数:5
相关作者:
徐克
顾建平
吴刚
沈莉
殷信道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华医学会
江苏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7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7篇
医药卫生
主题
5篇
血栓
4篇
介入
4篇
静脉
3篇
动脉
3篇
血栓形成
3篇
深静脉
3篇
下肢深静脉
3篇
介入治疗
3篇
静脉血
3篇
静脉血栓
2篇
血管
2篇
深静脉血栓
2篇
腔静脉滤器
2篇
综合征
2篇
下肢深静脉血...
2篇
疗效
2篇
静脉滤器
2篇
静脉血栓形成
1篇
动脉闭塞
1篇
动脉闭塞性
机构
4篇
中国医科大学...
2篇
中华医学会
1篇
江苏省人民医...
1篇
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4篇
徐克
2篇
顾建平
1篇
汪涛
1篇
张曦彤
1篇
楼文胜
1篇
卢铃铨
1篇
李剑
1篇
梁松年
1篇
肖亮
1篇
张娅梅
1篇
冯敏
1篇
刘大伟
1篇
李海伟
1篇
辛世杰
1篇
何家安
1篇
王书智
1篇
夏永辉
1篇
陈亮
1篇
胡新华
1篇
宋进华
传媒
5篇
中华放射学杂...
1篇
中华外科杂志
1篇
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1篇
2013
1篇
2012
3篇
2011
2篇
2009
共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介入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技术与疗效评价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技术与疗效。方法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9例闭塞患者,原发病14例动脉硬化、3例大动脉炎,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接受介入开通治疗。经股或联合经右肱动脉途径人路行动脉闭塞段的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其中6例应用颈动脉脑保护装置。结果1例双向均未开通闭塞段,16例获得成功治疗。手术成功的患者中,狭窄和闭塞患者各8例,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1例球囊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血流通畅。完成治疗后6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无脑梗死事件发生。手术后随访1~66个月,平均(244-18)个月。术后10个月1例(置入支架者)再狭窄,球囊扩张后狭窄开通;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脑梗死;其余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再发,超声及CTA检查(9例患者)SA血流均通畅。结论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可安全、有效解决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
张曦彤
夏永辉
刘大伟
梁松年
徐克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拄拐导致腋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2013年
目的探讨拄拐导致腋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6例长期拄拐患者突发腋动脉闭塞并伴有血栓形成,CTA和DSA检查明确诊断。采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置入溶栓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然后保留导管尿激酶持续泵入1—3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h行造影复查。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并且显露动脉狭窄时,行狭窄段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行支架置入术。结果6例患者经置管溶栓治疗及血管腔内治疗后腋动脉均恢复通畅。1例球囊扩张患者3个月后腋动脉再次闭塞,予支架置入后血流恢复通畅,其余患者随访期间上肢动脉血流保持通畅。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长期使用腋拐是腋动脉闭塞的原因之一,血管腔内治疗拄拐导致的腋动脉闭塞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
宋进华
顾建平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汪涛
徐克
关键词:
血栓形成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女性组为(7.0±2.5)mm,小于男性组(8.1±2.5)mm;t值=2.42,P〈0.05);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男性组(0~61.36%,中位数为26.82%)与女性组(0~65.41%,中位数为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为(7.6±2.0)mm,受压程度为0—65.41%,中位数为27.65%;IVCS组受压髂静脉前后径为(2.7±1.1)mm,髂静脉的受压程度为55.18%-100.00%,中位数为76.12%,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小于对照组(t=12.78,P〈0.05),受压程度大于对照组(Z=-8.18,P〈0.05)。31例IVCS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8例,右侧髂总静脉受压2例,另1例左右髂总静脉分别受到左右髂总动脉压迫。15例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CTA能准确测量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并判断受压程度,CTA还能清楚显示IVCS的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诊断IVCS的有效方法。
王书智
沈莉
顾建平
吴刚
张娅梅
冯敏
殷信道
卢铃铨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8例,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结束前复查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造影,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结果】置入腔静脉滤器168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1.9min。168例患者溶栓成功率100%,平均溶栓时间9.68d;98.8%(166/168)。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栓直径消融75%~100%91例;血栓直径消融50%~75%47例;血栓直径消融小于50%30例,随访期间下肢静脉血栓直径与溶栓治疗结束时相比无增大。【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较高、症状改善明显、血栓消融程度高、损伤小、安全性好的优点。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李海伟
徐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13
2011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bromboembolism,VTE)。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症
介入
静脉功能不全
血栓后综合征
血液回流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93
2011年
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设计的一种装置。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取出术
肺动脉栓塞
栓子脱落
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2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性97例,女性104例;年龄24-83岁,平均60.4岁。其中血栓发生于左侧肢体174例,右侧24例,双侧3例。所有患者发病≤7d,入院时无肺栓塞,且均获得随访。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独溶栓抗凝组,手术取栓后溶栓抗凝组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溶栓抗凝组。分别计算各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组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单独溶栓抗凝组住院期间有症状肺栓塞发生率为2.8%(3/107),下腔静脉滤器组、手术组无肺栓塞发生,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出院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单独溶栓抗凝治疗组及手术取栓组无肺栓塞发生,下腔静脉滤器组肺栓塞发生率为2.4%(1/42)且死于肺栓塞,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症状肺栓塞的影响并无差异,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杨德华
李剑
何家安
胡新华
辛世杰
段志泉
徐克
关键词: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血栓切除术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