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KS035)
- 作品数:4 被引量:71H指数:3
- 相关作者:严国萍任泽涛蔡旭昶高翔陈莉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党政组织能否应对变革?--基于组织学习深度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外部环境的迅速变迁提出了超越传统科层制组织形态、建设学习型党政组织的必要性。运用组织学习深度的诊断工具,对浙江省部分党政组织129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表明,党政组织已为其成员创造了较好的心理安全环境,也表现出对更好工作方法的持久关注,具备了一定的应对变革能力。但与此同时,对异见和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不足、开展自我反思和从组织已有实践中学习的自觉性缺失,以及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不畅等构成了党政组织的学习障碍。为此,党政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共同学习机制、制度化的反思机制和组织内信息传递机制等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 严国萍陈莉华高翔
-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 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慈溪市和谐促进会的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已成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议题。各地在流动人口管理实践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大多以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分治为基本框架提出思路和对策,较少触及新老市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浙江省慈溪市以社会融合为目标,通过建设"和谐促进会",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并且广泛吸收外来人口参加社会管理,从而大大增进了新老市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认同建构,促进了社会协同管理和自主治理。这一经验为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有益启示。
- 蔡旭昶严国萍任泽涛
-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社会协同
- 论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被引量:35
- 2013年
- 十八大要求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其中,公众参与是基础,社会协同是依托,法治保障是根本。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基础和前提是培育社会力量不断成长成熟,关键和核心是建立健全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根本保障是协同治理机制的制度化与法治化。当各类社会主体日渐成熟后,就可能推动政府转移更多职能,更多发挥社会的治理主体作用,由此形成政府与社会间协同关系的良性循环,巩固甚至超越社会协同治理模式。
- 严国萍任泽涛
- 关键词:社会管理体制制度化法治保障
- 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及其实现机制——一项多案例研究被引量:20
- 2013年
- 推行协同治理,既需要社会基础,即政府对社会主体地位的尊重,并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又需要实现机制,即构建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并健全多元主体间运行机制。为此,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和社会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不断为协同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与制度环境以及体制机制条件。德清县"民间设奖"、"桐庐百姓日"以及慈溪市"和谐促进会"等案例,分别代表了协同治理发轫及生长的三种路径,即自下而上路径、自上而下路径以及上下互动路径。在三种不同路径中,协同治理的发展和完善状况存在着差异。在上下互动的路径中,协同治理的绩效是最佳的;在自下而上的路径中,如果社会力量的发展能够受到政府重视并积极创建协同治理的实现机制,治理绩效比较显著,但政府必须在各种沟通渠道参与平台的构建,尤其是在运行机制的健全方面付出艰苦努力;在自上而下的路径中,因为社会基础薄弱,特别是如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重视不够,加上治理主体本身不健全,就会导致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难以健全,尽管这一路径的治理绩效也比较显著,但需通过培育发展社会基础并健全运行机制来确保其可持续性。
- 任泽涛严国萍
-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主体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