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08)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7H指数:7
- 相关作者:杜守颖陆洋陈晓兰吴清宋逍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重组水蛭素-2鼻腔给药纳米粒制备工艺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优选重组水蛭素-2(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复凝聚法,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壳聚糖黏附纳米粒制备过程中有关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壳聚糖的类型、壳聚糖溶液的pH值、壳聚糖与多聚磷酸钠的最终质量比以及搅拌速率对rHV2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有较显著影响;优选工艺的包封率可达到70%以上,载药量>8%。结论经优选的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的制备。
- 陈明霞张玉杰李维峰潘激杨马小虹韦灵玉
- 关键词:壳聚糖包封率
- 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1年
- 透皮给药作为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正成为新制剂研究的热点。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透皮速率和增加药物透皮量上,寻找新的透皮促渗剂和新型透皮给药载体将是研究的重点。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新型的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与技术,提出运用合理有效的各种方法能够促进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经皮吸收,为中药开发成透皮制剂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促进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发展。
- 贺葵邦王英姿
- 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
- 三七总皂苷对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大鼠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研究益智方中三七总皂苷对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比较单味栀子提取物组(单味组)与配伍三七总皂苷组(配伍组)在低、中、高浓度下有效成分栀子苷的肠吸收情况。结果:单味组低、中、高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66h-1,0.135h-1,0.080h-1;配伍组低、中、高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145h-1,0.112h-1,0.066h-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配伍组栀子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均小于单味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翟永松杜守颖陆洋王玥徐冰高瑛
- 关键词:栀子提取物三七总皂苷栀子苷大鼠在体肠吸收
- 原人参二醇和三醇的制备被引量:1
- 2011年
- 将三七总皂苷与碱混合,在非溶剂的条件下,加热150℃进行常压碱解,再经硅柱层析纯化得到20(S)-原人参二醇(产率10%,纯度>90%)和20(S)-原人参三醇(产率18%,纯度>90%).
- 梁国兴林莉白万里武香香李华民
-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非溶剂20(S)-原人参二醇
- 脉冲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2年
- 脉冲给药系统是随着时辰生物学和时辰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制剂手段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及给药剂量来配合生理节律的变化,从而保证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景良好。为此,本文综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简要介绍了脉冲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并讨论了近年来脉冲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中药复方脉冲制剂在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期望为中药脉冲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思路。
- 黎迎陆洋杜守颖马勇徐攀
- 关键词:脉冲给药系统释药机理生物节律剂型时辰药理学
- 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闪式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研究闪式提取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提取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闪式提取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在提取率、提取时间、耗电量等方面与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是以40倍水为溶剂,闪式提取2 min,100 V电压。结论该法工艺简单、经济、提取率较高,可为中药红花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王玥杜守颖吴清肖瑶武慧超陆显进魏长玲林宏英戎堃袁航李慧云
- 关键词:闪式提取红花羟基红花黄色素A正交试验
- 醒脑静中各成分对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大鼠鼻腔吸收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研究醒脑静中冰片(天然或人工)、人工麝香及合方后对栀子提取物大鼠鼻腔吸收的影响。方法: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灌流模型,研究与不同成分配伍后栀子苷的大鼠鼻腔吸收情况。结果:质量浓度为100,250,1 000 mg.L-1的栀子提取物溶液(分别含栀子苷36.8,92,368 mg.L-1)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K分别为(2.15±0.70)×10-3,(1.97±0.48)×10-3,(1.87±0.81)×10-3 min-1,栀子苷的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扩散吸收。栀子提取物按组方配比分别与天然冰片(艾片)、人工冰片、人工麝香及合方配伍时栀子苷K值分别为单用栀子提取物组的1.4,1.7,1.1,1.3倍。大鼠鼻腔吸收系数与体外黏膜渗透系数有很好的相关性,KA=0.220 6KI+0.559(r=0.991 0)。结论:醒脑静组方配伍后可显著增加栀子苷的鼻腔吸收,方中冰片发挥了主要的促吸收作用。
- 杜守颖陆洋姚宗玲陈晓兰翟永松吴清王玥
- 关键词:醒脑静栀子提取物人工麝香
- HPLC同时测定丹参水溶性及脂溶性5种成分的含量被引量:31
- 2010年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2种水溶性和3种脂溶性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7 min,20%~25%A;27~55 min,25%~80%A;55~65min,80%~80%A;检测波长为270 nm和286 nm,柱温30℃。结果: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分别在1.92×10-2~0.96μg,7.29×10-2~3.64μg,3.05×10-3~0.15μg,1.71×10-3~8.55×10-2μg,5.80×10-3~0.29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8%,104.75%,101.08%,101.41%,102.41%。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分离效果好,能同时测定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 张慧娴杜守颖陆洋陈晓兰宋逍李冬雪徐冰
- 关键词:丹参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
- 葛根提取物不同途径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研究葛根提取物经不同途径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葛根提取物经大鼠尾静脉注射(i.v.)、鼻腔给药(i.n.)(20mg/kg)及灌胃给药(i.g.)(200mg/kg),以甲醇沉淀血浆蛋白质,反相高效高相液相色谱测定葛根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用Kinetica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葛根素在(0.05315-53.1500)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回收率为95.72%,RSD=2.31%;计算出尾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795.41±59.85)mg.L-1.min-1,Cmax=(65.74±7.71)μg/mL,MRT=(18.96±2.08)min,t1/2=(16.95±3.55)min;鼻腔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227.34±19.42)mg.L-1.min-1,Cmax=(3.78±1.80)μg/mL,Tmax=(7.50±2.74)min,MRT=(117.09±38.37)min,t1/2=(22.50±10.60)min;灌胃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732.48±471.57)mg.L-1.min-1,Cmax=(3.53±1.32)μg/mL,Tmax=(27.00±16.43)min,MRT=(394.22±209.24)min,t1/2=(237.84±112.39)min;结论:葛根提取物经3种途径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鼻腔给药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较口服高,该结果可以为葛根提取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陈晓兰杜守颖陆洋赵雪姣李鹏跃宋逍张慧娴
- 关键词:葛根提取物不同途径给药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
- 双波长HPLC同时测定延胡索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延胡索中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和延胡索乙素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C18柱(4.6 mm×250nm,5μm),以乙腈(A)-0.1%磷酸(加三乙胺调节pH 6.0,B)进行梯度洗脱(0~20 min,25%A;20~30 min,25%~55%A;30~45 min,55%A;45~50 min,55%~25%A;50~55 min,25%A);检测波长为270,280 nm,柱温30℃。结果:巴马汀在2.12×10-2~1.59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脱氢紫堇碱在4.10×10-2~3.07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延胡索乙素在2.10×10-2~1.57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0%,100.03%,97.47%。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分离效果好,可用于测定延胡索药材中巴马汀、脱氢紫堇碱和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 赵静宜陆洋杜守颖白洁武慧超赵雪姣黎迎
- 关键词:脱氢紫堇碱延胡索乙素双波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