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524)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旭东何红波刘肖张威胡国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3篇氨基糖
  • 2篇土壤颗粒
  • 2篇农田
  • 2篇农田土壤
  • 2篇棕壤
  • 2篇木质素
  • 2篇秸秆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施用
  • 1篇冻融
  • 1篇氧化法
  • 1篇氧化铜
  • 1篇氧化亚氮排放
  • 1篇有效性
  • 1篇玉米秸
  • 1篇玉米秸秆
  • 1篇真菌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7篇何红波
  • 7篇张旭东
  • 3篇刘肖
  • 2篇王洋
  • 2篇张威
  • 2篇刘宁
  • 2篇胡国庆
  • 1篇李正霄
  • 1篇闫颖
  • 1篇丁雪丽
  • 1篇杨弘
  • 1篇解宏图
  • 1篇赵钰
  • 1篇李丽东
  • 1篇谷阳
  • 1篇吕慧捷

传媒

  • 6篇土壤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土壤颗粒分级过程中超声破碎和离心分离的条件选择被引量:6
2012年
按照离心机SORVALL Legend RT的水平转子的尺寸,并根据斯托克斯公式对文献中已有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的使用条件,尤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调整超声破碎仪的能量输入。用新优化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采集的棕壤进行了分级,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回收率能达到95%以上。
吕慧捷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超声离心
玉米秸秆掺入对土壤氨基糖分布动态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为探讨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积累和稳定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施入后土壤氨基糖的动态变化和粒级分布特征,利用氨基葡萄糖(Glu N)与胞壁酸(Mur A)含量的比值探讨了不同来源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有利于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并且真菌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逐渐增加。氨基糖在高有机质土壤中的积累数量显著高于低有机质土壤,但其相对增加比例低于后者。培养过程中氨基糖首先在砂粒中合成,然后由粗粒级向细粒级迁移,尤其在黑土中粉粒对氨基糖的固持能力显著高于低有机质含量的棕壤。土壤黏粒对氨基糖的保持能力最强,且细菌细胞壁残留物向黏粒中迁移的能力显著高于真菌。
李丽东胡国庆赵钰刘肖丁雪丽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氨基糖作物秸秆棕壤黑土土壤粒级
土壤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木质素特性及其颗粒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土壤有机质包含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生物分子,然而这些生物分子对土壤物质循环过程的单独贡献仍不十分清楚。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一些土壤重要有机组分(碳水化合物(氨基糖、中性糖)、氨基酸、木质素)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其在土壤颗粒中的保持机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组成特性、来源及其转化特征,旨在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评价、管理、调控和改善提供理论指导。
王洋闫颖刘宁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氨基糖氨基酸木质素土壤颗粒
秸秆还田对农田棕壤氧化亚氮排放动态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法对不同量秸秆还田(单施氮肥、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下不同时期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和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土壤氮素积累,也同时影响土壤N_2O排放动态。在玉米生长期间,半收获量秸秆还田增加了7.8%的N_2O排放,全量秸秆还田降低了2.2%的N_2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变化一致;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_2O排放,增幅分别为6.7%(半量秸秆还田)和22.6%(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期间单施氮肥、半量秸秆还田和全量秸秆还田三个处理N_2O排放的年累计量分别为1183 g hm^(-2)、1269 g hm^(-2)和1294 g hm^(-2)。尽管秸秆还田增加了总的N_2O排放,但是,由于秸秆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投入,当以N_2O损失的氮素占总氮素投入的比例进行估算时,全量秸秆还田损失率最低为0.52%、半量秸秆还田为0.57%、单施氮肥为0.59%。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降低了单位氮素的氧化亚氮损失,有利于氮素在土壤中的保留。
杨弘何红波张威胡国庆刘肖张旭东
关键词:秸秆还田氧化亚氮排放冻融农田土壤
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农田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素施用通过改变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和肥料来源"新"固定态铵的动态,从而影响固定态铵的有效性以及其剖面变化特征。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在垂直剖面的大小顺序为10~20 cm<0~10 cm<40~60 cm<20~40 cm,在多年淋溶渗透作用下,土壤中黏粒和氮素养分不断向下迁移,从而随着深度增加固定态铵含量升高。在连年施肥的条件下,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和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6,p<0.01),而且肥料来源部分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含量与植株中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5,p<0.05),同时肥料氮素在固定态铵中的残留与植株中15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6,p<0.05),表明固定态铵可以通过长期的固定-释放过程持续为植物供给有效氮源。肥料来源固定态铵的有效性高于土壤中原有部分。连年施肥条件下,固定态铵对作物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
曲瑞姣刘肖胡国庆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固定态铵有效性剖面
不同施肥管理对农田土壤木质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施肥是维持和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管理措施,其中,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库与长期碳截获密切相关。土壤中木质素对微生物具有高度的抗性,根据其水解性单体的变化,可指示土壤木质素动态、稳定性及其氧化程度。因此,研究利用肥料与肥力长期定位实验,采用碱性氧化铜氧化-气相色谱方法,根据土壤中各木质素单体含量和侧链基团的变化,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黑土中木质素积累和稳定性碳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和对照处理(不施肥,cK)相比,化肥施用对0—20cm的土壤木质素积累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壤的木质素含量;长期施用有机肥使0—20em和20~40cm的土壤中木质素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7%~301%和306%-382%,均与施肥量正相关,同时使0—20cm的木质素单体的酸醛比显著降低。相对于土壤有机碳来说,长期施用有机肥使0~20cm和20。40em的木质素来源碳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51%~187%和267%~285%,但是化肥施加仅对20。40cm土壤有机碳中木质素来源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土壤木质素的积累特征和氧化程度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表明,化肥施用增加了植物来源木质素的输入,也同时加速了木质素在耕层的周转,所以长期施用化肥并未导致木质素的积累;来源于有机肥的活性碳源的输入降低了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作用,有利于稳定性碳的积累,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谷阳刘宁何红波王洋李正霄张旭东
关键词:木质素长期施肥
外源氮素添加对森林土壤氨基糖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数量氮素添加条件下森林土壤中3种微生物来源的氨基糖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且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分析了氮素添加条件下土壤真菌和细菌对土壤氮素转化和积累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土壤中氨基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当向土壤中添加氮源时,微生物会利用外加氮源合成自身的细胞壁物质,并且高氮处理胞壁酸含量高于低氮处理,而高氮处理氨基葡萄糖含量则低于低氮处理,说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更有利于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残留物在土壤中的积累,不利于以氨基葡萄糖为代表的真菌残留物的积累,氨基半乳糖对氮素添加的响应较小;当土壤中养分缺乏时,氨基糖能够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添加氮源条件下,真菌和细菌来源氨基糖的比值发生变化,细菌对土壤氮素转化的贡献大于真菌,并且高氮处理细菌的贡献更大。本研究表明,氮素添加改变了以氨基糖为代表的土壤氮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崔艳荷张威何红波解宏图张旭东
关键词:氨基糖真菌细菌森林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