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D024)

作品数:16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吴震邢丽菊崔英辰傅锡洪郑杰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成均馆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儒学
  • 4篇子学
  • 3篇日本化
  • 3篇朱子学
  • 3篇论争
  • 3篇韩国儒学
  • 2篇心学
  • 2篇荻生徂徕
  • 2篇近代化
  • 1篇道论
  • 1篇道统
  • 1篇道统论
  • 1篇东亚儒学
  • 1篇对立
  • 1篇心即理
  • 1篇性理学
  • 1篇阳明学
  • 1篇渊源
  • 1篇原型论
  • 1篇折衷

机构

  • 16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大连外国语大...
  • 1篇成均馆大学

作者

  • 10篇吴震
  • 6篇邢丽菊
  • 1篇崔英辰
  • 1篇郑杰
  • 1篇傅锡洪

传媒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韩国研究论丛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日本问题研究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哲学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朱子学的传人及其对韩国儒学的影响
2014年
中国的朱子学自高丽末期传入韩国以来,便受到新兴知识分子的推崇。这一方面是由于它重视道统并"辟异端"的学问特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思想界确实需要一种新兴学问来担当起时代发展的重任。朝鲜王朝建立后,以朱子学为首的儒学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理念和指导思想,在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一花独放",并发展到鼎盛时期。经过朝鲜前期的"四端七情论争"和后期的"湖洛论争"后,朱子学在韩国实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形成朝鲜时期的性理学,特别是在心性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朝鲜陷入日本殖民统治后,朱子学也遭到了诸多批判,但其关注人的心性发展、重视学问研究等传统一直绵绵延续下来,并深刻影响了韩国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在当今的韩国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典范。
邢丽菊郑杰
关键词:朱子学韩国儒学性理学
朝鲜后期儒学的“心学化倾向”被引量:2
2014年
18—19世纪的朝鲜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心学化倾向"。畿湖学派学者巍岩和鹿门在"心是气"的学派宗旨基础上推导出了"心性一致"。巍岩认为"心是气"的气是湛一清虚的本然之气,本然之心由此纯善的本然之气构成,故心性一致。鹿门继承了这种"湛一之气",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理气一致,心性同实"。岭南学派的寒洲也在朱子和退溪的"心合理气"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了"心即理"。他以"心为太极"为论据指出,本心就是天理。虽然他们三者都在性理学的术语和逻辑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一套学问体系,但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一种心学化倾向,由此也反映出朝鲜后期儒学内在的"求心性"特征。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背景紧密相关。
邢丽菊崔英辰
关键词:心学心即理
从儒家经权观的演变看孔子“未可与权”说的意义被引量:13
2016年
关于孔子《论语》"可与共学"章的"未可与权"说,历史上的各种解释乏善可陈。汉唐儒学有关"权"的主流解释有二,一指权衡,一指权变。许慎释以"反常",公羊学释以"反经",均有训诂学上的依据。程颐批评汉儒"反经合道"说,提出"权只是经"这一颠覆性命题,认为孔子所言"权"即"权衡尺度"之义,具有"揆事物""量轻重"的标准义。这一解释符合"未可与权"之本意。朱熹却认定孔子"与权"与孟子"嫂溺援手"之"权"为同义——即与"经"相对而言的权变义,此解难以成立。孔子"与权"旨在强调这样一种愿景:只有可与共同权衡天下事务之人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与这样的人一起才可以共享对政治、道德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思考与判断,才可以共同承担重整秩序的重任。这才是对孔子"未可与权"说的一项善解。
吴震
关键词:孔子经权
格物诚意不是两事——关于朱熹工夫论思想的若干问题被引量:12
2014年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这一重要论述,分析其在何种理论企图之下,再三强调格物在《大学》工夫程序中的首要地位;3.分析伊川"察之于身"的格物论及其与朱熹"反身穷理"之命题的理论关联,在此,朱熹已意识到居敬与穷理应当是一种"互相发"的关系;4.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之说乃是其工夫论思想的终极之论,此论意味着格物与诚意既可两立又不可分离,但这种不可分离又不具有浑然合一性。朱熹若能坚持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乃同属"明明德之事"的立场,则格物诚意不是两事的观点始能真正落实,由此可以建构起一套义理自足的儒学工夫论的理论形态。
吴震
关键词:工夫论格物致知
从伊藤仁斋“道论”的重构来看德川儒学“反朱子学”之特色被引量:6
2015年
伊藤仁斋为17世纪日本"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川早期"反朱子学"思潮的重要推手。他以复原儒学古义为方法,通过批判宋儒形上学,以重建儒学"道论",形成了独特的仁斋学。他认为"理本死字"而"道本活字",提出了"一乎生故也之理"、"一乎生故也之道"的命题,将理和道视作宇宙生生化化之过程本身,其道论思想的特质在于:道在事中、俗中,强调"道"的人伦日用性、平常可行性,反对宋儒将"理"或"道"解释为"来历根原"的形上存在。仁斋学之"反朱子学"的案例表明,近世日本儒学已开启了"日本化"进程,仁斋学便是儒学日本化的典型形态;而这一形态又充分说明,儒学在东亚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转化。
吴震
关键词:道论
道的“去形上化”——德川日本徂徕学建构政治化儒学的一项尝试被引量:4
2014年
德川思想史上的徂徕学以复兴儒家圣人之道、颠覆宋儒形上学为己任,为此徂徕首先要对宋儒的天道观进行解构,强调"道"的后天性、人为性、具体性,以此来颠覆"道"的先天义、抽象义、形上义,完成道的去形上化、非道德化,进而尝试建构日本型的政治化儒学。另一方面,徂徕反对以"国土有别"的文化特殊论为由来排斥圣人之道的普遍性之观点,认为"道"所展现的礼乐制度在成就人之德的意义上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又认为即便是圣人安排的制度也应随时变易,因为"道"是历史的多样的,这就使得徂徕学的"道论"具有一种具体普遍性之特征。
吴震
关键词:荻生徂徕
丸山真男有关“日本性”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丸山真男的"日本研究"可谓是现代"日本学"领域的一座高峰。他一生的工作目标在寻求两个问题的答案:"近代性"和"日本性"。早期,他发现德川时代徂徕学通过对儒学"日本化"的批判改造,绽露出"近代思维"的萌芽,由此表明"近代化"也有自发性的日本资源可寻,只是明治以后这一走向遭到严重挫折。晚期则致力于通过揭示日本文化的"原型"(或"执拗低音"),以寻找构成日本文化传统的某种"日本性的东西"。然而原型论或有可能导致原型"本质化"或"实体化",对此丸山有清醒的批判意识。尽管如此,原型论依然无法避免这样一种质疑:如果脱离了文化系统这棵大树,那么"原型"这颗种子如何才能呈现其意义?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然,丸山对日本性问题的探索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为现在而认识过去。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重演往往就是因为缺乏对历史的认知。
吴震
关键词:丸山真男近代化日本化原型论
关于东亚儒学问题的一些思考被引量:5
2014年
"东亚"一词源自日语,其中有着沉痛的战争记忆。如今"东亚"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近十余年来,在台湾学界的努力下,"东亚儒学"已足以构成一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已到了对此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及将来发展等问题进行总结反省的阶段。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来审视儒学的未来发展,既有必要坚持文化多元论的立场,也有必要树立具体普遍性的观念,以此作为尊重"他者"、展开文明对话的基础,同时又能与"文化自信"的确立产生良性互动,因为"自信"绝不是意味着无视"他者"的夜郎自大。
吴震
关键词:儒学东亚儒学文化多元论
从《中庸》“鬼神”章注释看江户日本朱子学的展开与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江户前期,朱子学者山崎暗斋及其门流继承了朱熹《中庸章句》第16章"鬼神"章的注释立场,强调"鬼神实有",而"诚"即是对此"实有"的肯定。其同期伊藤仁斋发起的"古学"运动,却使得朱子学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体系崩坏,表现在《中庸》上,即是认为对"鬼神"取"敬而远之"态度的孔子不应如此正面论述"鬼神",从而判定"鬼神"章为后人伪作并且窜入了《中庸》原文,而且该章与上下章之间无法衔接,由此否定了《中庸》文本的整全性和连续性。这一观点激起巨大波澜,使得其后众多注释家亦认为"鬼神"章"非明鬼神也",其意图无非是强调人应像并无"勉强伪饰"的"鬼神"一样诚实正直。他们虽然捍卫了《中庸》原文的整全性和连续性,但这一仅限于人事领域的解读,却与借助祭祀活动而致力沟通人事与天道的朱熹保持了很大的距离。由此可见,以仁斋学的出现为标志,朱子学在江户日本的发展偏离了朱子学原有的义理方向,进而在江户中后期形成了各派思想融汇折衷的潮流。由此可以断言,在整个江户日本,朱子学其实并未真正获得过定于一尊的地位。
傅锡洪
关键词:中庸鬼神折衷
论朱子仁学思想被引量:9
2017年
在宋代道学史上,有相当一批学者发出"仁至难言"的感叹,甚至建构了庞大经典诠释系统的朱子也不免叹息"仁字最难形容",因为在他们看来,孔孟言仁多属"指示"语而非定义语。故自宋初始,儒家仁学就面临着如何诠释及重构的问题,这一任务经由二程至朱子而得以完成。朱子在对二程前后的各种仁说进行理论清算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二程仁说中的一体义、感通义、生生义以及仁性爱情说、以公体仁说、天地之心说、心如谷种说、仁道仁理说等思想观点,建构起一套新仁学,全面揭示了仁的要义,即以下四点: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仁者人之所以尽性至命之枢要也。朱子仁学意味着传统的仁学论述实现了伦理学与宇宙论、本体论多重视野的交融,使得仁的诠释不再仅限于爱人、爱亲等伦理层面而发生了明显的心性化、宇宙化、本体化的转向,极大地丰富了儒家仁学的思想内涵,在儒家文化发展史上乃至当今重振儒学的时代背景中都显示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吴震
关键词:仁说天地之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