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167)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贤进张心明刘贤金张存政洪晓月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农药
  • 2篇稻米
  • 2篇毒死蜱
  • 2篇农药残留
  • 1篇动物
  • 1篇动物饲料
  • 1篇玉米赤霉烯酮
  • 1篇蔬菜
  • 1篇水稻
  • 1篇饲料
  • 1篇拟除虫菊酯
  • 1篇拟除虫菊酯类
  • 1篇拟除虫菊酯类...
  • 1篇农药检测
  • 1篇全程控制
  • 1篇最大残留限量
  • 1篇脲酶
  • 1篇脱氢酶
  • 1篇慢性危害
  • 1篇酶活性

机构

  • 5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南京出入境检...
  • 1篇《江苏农业科...

作者

  • 3篇张心明
  • 3篇刘贤进
  • 2篇余向阳
  • 2篇张存政
  • 2篇洪晓月
  • 2篇刘贤金
  • 1篇何丹军
  • 1篇张晴晴
  • 1篇孙立荣
  • 1篇程罗根
  • 1篇梁颖
  • 1篇田子华
  • 1篇刘媛
  • 1篇张晓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蔬菜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江苏省人群的暴露水平及潜在危害被引量:5
2009年
为定量评估江苏省人群对蔬菜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以及三氟氯氰菊酯农药残留的暴露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以该地区蔬菜中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相关参数为基础资料,采用饮食暴露模型(DEEM)估算菊酯类农药对该地区人群的暴露水平,并采用参考剂量百分比、暴露边界2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慢性危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人群的终身日均暴露水平最高,为0.727μg/(kg.d),其次分别为氰戊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终身日均暴露水平分别为0.081μg/(kg.d)、0.036μg/(kg.d)、0.023μg/(kg.d)。菊酯类农药对儿童的日均暴露水平几乎为成人的2倍。慢性危害分析表明,蔬菜中氯氰菊酯残留对江苏省人群的慢性危害远大于其他3种菊酯类农药,人群对该4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暴露水平均属于安全范围。
梁颖孙立荣张存政余向阳刘贤进
关键词:菊酯类农药慢性危害蔬菜
稻米中毒死蜱和氟虫腈的残留规律及其暴露风险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研究毒死蜱、氟虫腈在稻米生产及食用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阐明不同用药量、用药次数与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关系,并以理论(MRL)与实际残留数据,结合食用前加工过程的去除消解动态研究,分别计算入口前的残留值,进行理论和准确暴露评估,分析大米的食用安全性,并以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理论依据,从食用安全的角度对实际生产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并重新界定最适的安全间隔期。【方法】田间试验参照农药残留登记准则(NY/T788-2004)进行,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农药残留在稻米曝晒、贮存、淘洗、蒸煮过程中的消解规律,采用饮食曝露模型——参考剂量百分比(POR)、暴露边缘(MOE)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进行急、慢性健康风险评估。【结果】(1)稻米中的农药残留及食用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及次数正相关,随着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多,残留量增大,对人健康风险上升。(2)食用加工过程中残留消解研究表明,经曝晒、贮藏、淘洗、蒸煮后两种药剂的降解率分别为91.6%和96.16%,其中蒸煮过程对药剂的降解作用最明显。(3)对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暴露评估表明,稻米中毒死蜱对人健康风险远高于氟虫腈;慢性健康风险分析表明,对所有调查人群毒死蜱为高风险率,氟虫腈为低风险率;急性健康风险分析表明,毒死蜱对儿童具有高风险,尤其是对农村人群中的男性风险较高,氟虫腈对所调查人群均为低风险率;不同年龄与性别组成的人群面临的风险不同,14岁前男孩面临的风险大于女孩,农村地区儿童所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儿童;14岁至成年之后的女性面临的风险高于男性,农村人群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人群。(4)研究发现安全收获间隔期的合理界定是降低健康风险的关键点,当安全间隔期延长至14d时,田间试验中所有处理剂�
张存政张心明田子华何丹军刘贤金
关键词:稻米风险评估农药残留毒死蜱氟虫腈
毒死蜱对土壤中三种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3种浓度毒死蜱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5mg/kg、2.5mg/kg和25.0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影响不同。0.5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主要是激活作用,2.5mg/kg、25.0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是抑制-激活-恢复对照水平的过程,且25.0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高激活作用时间比2.5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向后推移。在土壤培养1—7d,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水平,且25.0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土壤培养7—28d,脱氢酶活性迅速增加,至28d时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28d后脱氢酶活性逐渐减弱并恢复至对照水平。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脲酶活性影响主要在培养1—21d内的抑制作用,而后对脱氢酶活性影响不大。
张心明刘贤进余向阳洪晓月
关键词:毒死蜱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活性
水稻上4种农药的安全性研究
2011年
研究了氟虫腈、毒死蜱、噻嗪酮、吡虫啉4种农药在稻米上的残留规律及其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噻嗪酮、吡虫啉在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是2.59、4.89、2.76、3.49 d。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收获间隔期为14 d,氟虫腈、噻嗪酮、吡虫啉在稻谷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而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68 mg/kg,高于最大残留限量。氟虫腈按2倍推荐剂量施药3次,收获间隔期14 d,氟虫腈在稻谷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24 mg/kg,高于最大残留限量。因此建议氟虫腈按推荐剂量施药并延长毒死蜱的收获间隔期,确保稻米食用安全。
张心明张存政
关键词:水稻半衰期最大残留限量
动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0
2007年
为检测动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建立酯联免疫检测法(ELISA)。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回收率范围为67%~99%,其最低检出限为0.1μg/kg;以建立的ELISA法对随机添加的35个普通动物饲料样本进行分析,并以HPLC法对同一批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回收率相关系数为0.9561。证明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适合动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张晓张晴晴程罗根张心明刘媛刘贤进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动物饲料
浅析稻米农药残留全程控制体系被引量:5
2007年
稻米农药残留来源及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稻米中农药残留问题日益严重。水稻生产中大量施用化学农药是稻米农药残留的主要污染源。实施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健全无公害稻米生产标准体系、掌握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加强水稻生产过程农药残留监管及产后农药残留消除技术研究,是建立稻米农药残留全程控制体系的关键。
张心明刘贤金洪晓月
关键词:稻米农药残留农药检测全程控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