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11150205A-1)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惠英宫凤玲陈伟彬冯莉李盖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256层螺旋...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
  • 3篇造影术
  • 3篇体层摄影
  • 2篇胸廓
  • 2篇胸廓内
  • 2篇胸廓内动脉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动脉成像
  • 1篇对比剂
  • 1篇对比剂肾病
  • 1篇血管成像
  • 1篇影像

机构

  • 5篇河北联合大学...
  • 4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5篇宫凤玲
  • 5篇张惠英
  • 4篇陈伟彬
  • 3篇冯莉
  • 2篇李盖
  • 1篇孙凤涛
  • 1篇李宏坤
  • 1篇赵鹤亮
  • 1篇黄宇玲
  • 1篇于鹏
  • 1篇马春梅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拟诊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沿胸骨角及第6肋间隙水平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管腔内径、两侧胸廓内动脉长度及其分支肌膈动脉内径和至邻近胸骨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两侧胸廓内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两侧胸廓内动脉中,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相应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各段内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胸廓内动脉较右侧稍长(P<0.05),男性胸廓内动脉较女性长(P<0.05)。两侧肌膈动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胸骨边缘距离,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胸廓内动脉末端分支,右侧两支分支者89例(83.18%)、三支者10例(9.35%)、四支者8例(7.48%)。左侧两支分支者91例(85.05%)、三支者9例(8.41%)、四支者7例(6.54%),两侧均以两支分支型最多见。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可以清晰观察胸廓内动脉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可为临床提供较为重要的解剖信息,对术前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陈伟彬冯莉宫凤玲张惠英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200例膈下动脉的256层螺旋CT影像学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利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分析膈下动脉(IPA)的CT表现,为血管介入科医师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连续观察200例行Philips 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例,胸腹联合26例)患者IPA的数目、起源、管径及是否参与肿瘤供血。结果 200例患者右膈下动脉(RIPA)均显示,共为201支;198例患者左膈下动脉(LIPA)显示,2例LI-PA未显示,共203支。IPA一侧2支的6例,占3.0%。IPA左右共干的为24.0%;RIPA及LIPA起自同一血管但不共干的为29.0%;RIPA起自腹腔干的为34.8%,主动脉为40.8%,右肾动脉为18.4%,右副肾动脉为2.0%,胃左动脉为4.0%;LIPA起自腹腔干的为55.7%,主动脉为37.9%,胃左动脉为5.4%,脾动脉为1.0%。9例共10支IPA参与肿瘤供血,9支RIPA,1支LIPA。正常组RIPA管径(2.01±0.40)mm,LIPA管径(1.92±0.42)mm。肿瘤组RIPA管径(2.53±0.44)mm,LIPA管径(2.15±0.79)mm。正常组RIPA和LIPA管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和正常组RIPA管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能够显示IPA的数目、起源、管径及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可以作为首选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为血管介入科医师提供重要的术前参考信息。
宫凤玲于鹏李宏坤张惠英李盖赵鹤亮孙凤涛黄宇玲
关键词:肿瘤膈下动脉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的显示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56层螺旋CT和94例64层螺旋CT检查的肾动脉MSCTA图像,以CT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VR、MIP等重建图像对各级肾动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96条,主肾动脉及Ⅰ级、Ⅱ级皆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Ⅲ级分支显示率98.3%,Ⅳ级分支为90.2%,Ⅴ级分支为72.9%,Ⅵ级分支为30.9%。94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88条,其中主肾动脉及Ⅰ级皆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Ⅱ级分支显示率99.1%,Ⅲ级分支显示率90.3%,Ⅳ级分支为70.2%,Ⅴ级分支为4.8%,Ⅵ级分支为0%,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37±0.177)分和(3.965±0.189)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著提高了肾动脉图像质量,特别是对肾段动脉的显示,从而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陈伟彬冯莉宫凤玲张惠英
关键词:肾动脉血管造影术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的显示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怀疑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特征,将其沿走行平均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管腔内径、两侧胸廓内动脉长度及其分支肌膈动脉内径和至邻近胸骨缘的距离。结果 107例患者两侧胸廓内动脉及其分支肌膈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两侧胸廓内动脉中,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至下依次变细;两侧相应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胸廓内动脉较右侧稍长(P<0.05)。两侧肌膈动脉内径及至胸骨边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正常胸廓内动脉走行规律及其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解剖信息。
陈伟彬冯莉宫凤玲张惠英李盖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
初步探讨不同扫描触发阈值技术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扫描激发阈值,将接受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27例,触发阈值为120 HU;第2组26例,触发阈值为100 HU;第3组26例,触发阈值为80 HU;第4组24例,触发阈值为60 HU。同时选择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及左回旋支远段测量对比剂增强水平。统计分析四组的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对比剂增强水平及从对比剂注射到触发扫描前所用延迟时间。结果不同触发扫描阈值所得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四组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26)分,(4.65±0.27)分,(4.67±0.26)分,(3.40±0.02)分,前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其他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及左回旋支远段平均CT值比较,前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从对比剂注射到触发扫描前所用延迟时间,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确保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采取80 HU监测触发阈值时,能缩短扫描延迟时间,可以达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对比剂用量。
张惠英陈伟彬马春梅宫凤玲
关键词:冠状动脉对比剂对比剂肾病阈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