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90284)

作品数:11 被引量:195H指数:7
相关作者:黄芳江可申程中华吴优于斌斌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碳排放
  • 3篇能源
  • 3篇空间计量分析
  • 3篇
  • 3篇产业集聚
  • 3篇城市
  • 3篇城市数据
  • 2篇中国能源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空间计量模型
  • 1篇大学生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地区工资
  • 1篇地区工资差距
  • 1篇动态面板

机构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南京航空航天...
  • 3篇东南大学
  • 3篇泰山学院

作者

  • 6篇江可申
  • 6篇黄芳
  • 3篇吴优
  • 3篇程中华
  • 2篇卢愿清
  • 2篇于斌斌
  • 1篇盛巧燕
  • 1篇谢宏佐
  • 1篇刘军
  • 1篇盛济川
  • 1篇陈涛

传媒

  • 2篇数学的实践与...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系统工程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当代经济科学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技术经济
  • 1篇第七届中国科...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创新——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71
2015年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竞争(Porter外部性)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分技术层面来看,低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中高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从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能从多样化集聚中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大中型企业能从专业化集聚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从分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生和年轻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成熟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
程中华刘军
关键词:产业集聚制造业创新
低碳经济下上海市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2000—2010年上海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上海市能源消费现状,并根据IPCC碳排放系数计算了上海市能源消费及其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各产业的排放情况。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分别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之下的能源消费暨碳排放情况,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之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4031.7742和16133.66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19和3.88亿吨;低碳情景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0834.2021和10448.79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2.44和2.58亿吨。
黄芳江可申卢愿清吴优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需求碳排放情景分析
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2
2013年
依据居民最终消费商品和服务情况,估算出2000~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分析了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动的态特征,并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分解出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间接碳排放量多于直接碳排放,城镇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均超过农村,且差距越来越大;食品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以及文教娱乐用品服务类是居民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居住类增长最快;居民消费总量是生活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居民消费结构和城乡消费比例;技术提升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黄芳江可申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
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被引量:15
2012年
基于1996-2009年我国碳强度分析,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进行因素分解.结果显示1996-2009年中国碳强度总体降低了2.9078吨/万元,其中能源强度效应最大,贡献率为85.64%,能源结构效应偏小,为26.78%,而产业结构效应表现出小幅正负波动,总体为-12.0975%,这说明能源结构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降低高耗能产业的能源强度是短期内降低碳强度的关键措施,但长远来看改善能源结构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是降低碳强度的根本途径.
黄芳江可申卢愿清吴优
关键词:影响因素LMDI
中国碳强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比较分析——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基于1997-2010年中国的其中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和人均GDP数据,分析了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碳强度的差异,并应用EKC模型和广义距估计(GMM)方法分别分析了三个区域碳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碳强度均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当期碳强度受历史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碳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N型曲线且已经跨过第一个拐点、预计2024年到达第二个拐点;中西部地区均呈倒U型曲线且均已跨过拐点,正处于碳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负向发展阶段.
黄芳江可申
关键词:动态面板数据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程中华于斌斌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区工资差距空间计量模型
发展中五国森林减排政策的比较研究——基于结构变量“REDD+机制”政策评估方法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在成功努力补偿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变量"REDD+机制"政策评估方法,使之适用于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的国家。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初始森林面积、农产品出口价格和林木产品出口价格作为结构变量,对1990-2009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和墨西哥五个发展中大国的森林减排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森林增长率与初始森林面积、人口密度负相关,而与人均GDP、农产品出口价格和林木产品出口价格正相关。中国和印度的个体固定效应更加显著,而时间固定效应呈现上升趋势,并对这五国前REDD+年代的森林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盛济川吴优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基于实物期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决策研究
随着后金融危机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政策的后遗症,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已经成为期刊、报纸、杂志、网络、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术语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
李玮玮盛巧燕吴优
关键词:实物期权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献传递
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27
2014年
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制造业集聚抑制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程中华于斌斌
关键词:产业集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依据IPCC中的碳排放系数和不变价GDP计算了1978—2010年中国的碳强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碳强度与煤炭消费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并具有持久的冲击作用;第三产业比重与碳强度负相关,短期内其影响稍弱。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率和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降低碳强度。
黄芳江可申
关键词:能源结构产业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