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880009)

作品数:4 被引量:57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爱华汪琼姜海标吴红斌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开放课程
  • 4篇课程
  • 2篇教师
  • 2篇共享
  • 1篇知识财产
  • 1篇相容性
  • 1篇精品课
  • 1篇精品课程
  • 1篇开放课程资源
  • 1篇课程资源
  • 1篇扩散
  • 1篇互联网时代
  • 1篇共享利用
  • 1篇高校
  • 1篇高校教师
  • 1篇OCW
  • 1篇MIT
  • 1篇财产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王爱华
  • 1篇汪琼
  • 1篇姜海标
  • 1篇吴红斌

传媒

  • 2篇中国远程教育
  • 1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中国教育网络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解读开放课程先锋被引量:2
2010年
把知识财产在全世界范罔内共享,让每个人都参与共享、使用和建设知识,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场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高校应当成为一个先锋角色。
王爱华
关键词:开放课程知识财产互联网时代共享
促进教师开放课程:MIT创新扩散措施探析被引量:11
2010年
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主要从创新的属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和可观察性)和传播渠道两个方面来考虑MIT为促进OCW在教师内部扩散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为了让教师了解、接受并最终参与OCW项目,MIT一方面努力增强或强调OCW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可观察性和降低复杂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种传播渠道来增强OCW的影响力。有些措施是自始至终都采用的,另外一些措施只是在项目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
王爱华姜海标
关键词:MITOCW教师扩散
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3
2010年
开放课程是近年来各国高校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精品课程是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是教育部的"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可是二者共享与利用的现状和需求又有不同。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建设目的不同、项目管理机制不同、课程管理不同、激励措施不同等差异;在利用方面,二者在教师与学生使用资源的目的、所需资源的类型方面基本相同;在共享方面,存在版权是否明确、是否愿意让使用者修改自己的材料、高校是否大力支持等方面的不同。在对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师、学生、社会上的自学者知道这些资源的存在;向教师提供建设精品课程的全程支持;制定政策措施,切实保障精品课程的共享。
王爱华汪琼
关键词: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共享
高校教师开放课程资源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创的开放课程运动丰富了因特网上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促进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在开放课程建设中,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是开放课程项目成功的关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自愿开放课程资源的相关因素。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属性影响创新扩散的速度。本文选取创新的四种属性即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和可观察性,研究教师对创新的四种属性的认知是否与教师开放课程资源相关。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选取部分北京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认可开放课程的相对优势;教师对开放课程相容性的认知与教师开放课程的情况相关;教师对开放课程复杂性的认知越低,越趋向于开放课程资源。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本文针对高校鼓励教师课程开放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宣传开放课程的相对优势,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上网的需求,降低开放课程的复杂性等。
王爱华吴红斌
关键词:开放课程相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