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SS220007)

作品数:9 被引量:503H指数:9
相关作者:姜彤施雅风苏布达王艳君张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长江
  • 6篇降水
  • 5篇长江流域
  • 4篇洪水
  • 3篇气温
  • 2篇日数
  • 2篇气候
  • 2篇径流
  • 2篇江流
  • 2篇降水日数
  • 2篇变暖
  • 1篇地面水
  • 1篇动态模拟模型
  • 1篇遗址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灾害
  • 1篇栅格
  • 1篇栅格数据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篇姜彤
  • 5篇施雅风
  • 4篇苏布达
  • 3篇王艳君
  • 3篇张强
  • 2篇吴宜进
  • 2篇秦年秀
  • 1篇杨达源
  • 1篇王学雷
  • 1篇刘春玲
  • 1篇朱诚
  • 1篇陈家其
  • 1篇葛兆帅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被引量:36
2004年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张强杨达源施雅风葛兆帅姜彤
关键词:中坝遗址洪水事件粒度分析河床演变
近50年长江流域降水日数的演变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强度降水量(大于75百分率和大于95百分率降水)对应降水日数,研究了长江流域1951-2000年逐年和年代际降水日变化趋势,并从大气环流角度探讨了形成年代际降水波动的主要原因。
吴宜进苏布达姜彤
关键词:长江流域降水日数
文献传递
近50年长江流域降水日数的演变趋势被引量:22
2008年
通过分析不同强度降水量(大于75百分位和大于95百分位降水,下同)对应降水日数,研究了长江流域1951~2000年逐年和年代际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大于75百分位的降水日数在上游以及中游的北岸增加趋势最显著,四川盆地是唯一显示减少趋势的地区。同样,大于95百分位的降水日数在中游和下游也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增加趋势,呈现减少趋势的仍然是四川盆地,并略向其北方延伸。详细分析每10年的平均降水日数的距平发现,大于75百分位降水日数最大的正距平集中在中游的1980s、1990s和下游的1980s。最大的负距平也是在中游地区,发生在1950~1979年。因此,中游的降水日数增加的幅度最大。对于大于95百分位降水日数,长江流域中游和下游的变化趋势也是一致的,在1960s和1970s的负距平后,都出现较大的正距平。上游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要小于中下游。比较不同百分位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可将长江流域1950~2000年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分为3种类型:(1)在大于75百分位降水日数增加的同时,大于95百分位降水日数却有所减少;(2)大于75和大于95百分位降水日数同时呈减少的趋势;(3)大于75和大于95百分位降水日数同时呈增加趋势。
吴宜进熊安元姜彤王学雷
关键词:长江流域降水日数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0
2004年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搜集的泥炭、贝壳砂堤、埋藏古树的测年数据 ,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点的测年资料以及海拔高程等的分析表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密切关系 ,表现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适应。马家浜时期气候潮湿 ,地面水域扩大 ,房屋大多以干栏式为主 ,而且遗址大多分布在山坡和湖汊岸边稍高的岗地、土墩上 ;崧泽文化期湖泊沼泽比较多 ,遗址多建于河湖间高爽处 ;良渚文化时期泥炭埋藏点的分布较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少 ,而且距离湖泊较远 ,表明当时地理环境有所好转 ,适宜人类生活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 ,遗址的分布开始分散。对古遗址高程以及埋藏古树、泥炭14 C年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高程与地面水域扩张和缩小状况相一致。同时 ,研究结果也表明影响人们居住地高低的因素较多 ,先人们的“择高而居”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部分地防止海水倒灌及台风和洪水灾害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手段 ,而不是全部 。
张强刘春玲朱诚姜彤
关键词:测年全新世环境变迁地面水^14C
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被引量:56
2005年
以长江上游流域及周边113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干流屏山、宜昌水文站的径流数据为基础,对40 a来的气温、降水、参照蒸散量和径流进行了趋势分析.长江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尤以1990年代的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其中冬季的增温对年增温的贡献最大,增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年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年降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率的增大,降水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参照蒸散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参照蒸散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主要分布在川江流域.屏山站径流量表现为微弱增加趋势,而宜昌站径流量呈微弱下降趋势,这除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外,川江流域年降水量的下降是宜昌站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王艳君姜彤施雅风
关键词:气温降水径流长江上游
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素变化趋势被引量:63
2005年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对长江流域近40年来20cm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长江流域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在全流域和不同区域内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中下游地区(99%的置信度)比上游地区(95%的置信度)下降趋势显著,夏季(99%的置信度)比其它季节下降趋势显著。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净辐射和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气温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但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微弱下降,降水微弱增加,但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因此,长江流域年平均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是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的微弱下降和降水的显著增加使得中下游地区夏季蒸发皿蒸发量下降趋势尤其显著。
王艳君姜彤许崇育
关键词:蒸发皿蒸发量气温降水风速长江流域
184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演变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探被引量:85
2004年
长江洪水灾害是我国频率高、为患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可靠资料,选择1840年至2000年间32次大洪水记录,探讨其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1910s前的19世纪冷期出现大洪水13次(包括1870年的极值大洪水事件)频率为1.9次/10a.1921-2000年间出现了大洪水19次,频率为2.4次/10a.20世纪暖期又分出两个变暖时段,前一变暖时段的峰值期1920s-1940s出现大洪水9次,包含1931年全流域大洪水.后一变暖时段,即1980s与1990s出现大洪水8次.实测记录到的最大洪水1954年位于前一变暖时段结束阶段.1990s是全球,也是我国近百年中最暖年代,受东南季风影响大的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是近百年最多的,大暴雨频率也是有较多记录的40年来最高的.以此出现了10年5次大洪水高频率现象,包含1998年全流域型大洪水,表明了全球变暖的显著影响.也指示30-40年问周期性振荡中多雨年代.如此可预期21世纪初期降水会有小幅度下降与大洪水频率在短期内降低的可能性.长江上游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19世纪下半期与20世纪上半期为多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高.20世纪下半期为少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低.关于气候变化研究有待深入,前景不易预估.
施雅风姜彤苏布达陈家其秦年秀
关键词:变暖气候变化洪水频率夏季降水大暴雨长江洪水
基于GIS栅格数据的洪水风险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65
2005年
以GIS栅格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洪水动态演进模型.以湖北省荆江分洪区为实验区,在数字地形模型和LandsatETM遥感影像等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分洪区1954年分洪情况和规划运用设计,模拟了不同分洪方案下的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和相应的洪水淹没地物面积及其可能损失等.模拟结果表明,基于GIS栅格数据的洪水淹没风险模拟模型,可以对长江流域分洪区运用预案的制订、土地利用的规划及洪水科学管理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苏布达姜彤郭业友Marco GEMMER
关键词:荆江分洪区洪水风险管理
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被引量:92
2003年
全球大幅度变暖,使得水循环加快,蒸发和降水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已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达到0.2~0.8℃,最大增温区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增加明显,增加值为5%~20%。20世纪90年代是继50年代后,长江流域性洪水灾害高发的10年。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对长江流域725个县洪水灾害脆弱性分析结果表明,近1/3的地区是洪水灾害高脆弱性地区。按照1998年社会经济状况,若遭遇1954年型、1991年型、1996年型和1998年型的洪水时,洪水灾害造成的可能损失分别为589、55、70和196亿美元。气候模拟预测表明,21世纪长江流域地区的增温可能达到2.7℃,导致降水可能增加10%,径流可能增加37%。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透水面积增大和单位经济价值升高的共同影响下,长江流域发生相当于1870年、1954年和1998的千年、百年和20年一遇洪水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可能发生超过上述频率的特大洪水。
姜彤施雅风
关键词:全球变暖洪水灾害脆弱性长江流域
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被引量:116
2005年
40a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幅度最大;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全流域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尤其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主要由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的结果;夏季径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暴雨日数的增多必然会增加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姜彤苏布达王艳君张强秦年秀施雅风
关键词:气温降水径流长江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