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SJ08C101)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宏元吴民耀李忻怡王晓雯张育辉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中国林蛙
  • 4篇林蛙
  • 3篇蟾蜍
  • 3篇犁鼻器
  • 2篇中华蟾蜍
  • 2篇壬基酚
  • 2篇蝌蚪
  • 2篇系统进化
  • 2篇进化
  • 1篇大蟾蜍
  • 1篇毒性
  • 1篇嗅觉
  • 1篇嗅觉系统
  • 1篇嗅球
  • 1篇中华大蟾蜍
  • 1篇中脊
  • 1篇软骨
  • 1篇生长发育
  • 1篇适应性
  • 1篇泥鳅

机构

  • 10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8篇王宏元
  • 6篇吴民耀
  • 5篇李忻怡
  • 2篇王晓雯
  • 2篇张育辉
  • 1篇梁刚
  • 1篇王念
  • 1篇刘静
  • 1篇张凡
  • 1篇李辉
  • 1篇王慧
  • 1篇柴丽红
  • 1篇乔旭峰
  • 1篇刘亦晨
  • 1篇岑文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动物医学进展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犁鼻器的结构和功能被引量:2
2012年
大多数陆生脊椎动物的鼻腔都有两套化学感受器,即嗅器和犁鼻器。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是临近犁鼻骨的一对盲囊,被覆发达的犁鼻上皮。嗅器主要接受挥发性的小分子物质;犁鼻器主要感受非挥发性的大分子化学物质,如信息素等。犁鼻器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差异明显。鱼类、鳄鱼、鸟类及大多数的蝙蝠和海洋哺乳动物均无犁鼻器;两栖类开始出现犁鼻器;有鳞类和啮齿类的犁鼻器非常发达,且成为一个独立器官。目前,犁鼻器的功能是对陆生环境的特异适应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仍存在争议。犁鼻器的发生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于探讨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过程中嗅觉系统的适应进化意义重大。
吴民耀张凡王宏元
关键词:犁鼻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
黑斑蛙嗅器和犁鼻器的组化及超微结构特征
2013年
嗅感受器主要感知外界环境中化学信号分子。本文采用银染、NADPH-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来观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的嗅器和犁鼻器的功能差异及细胞组成。银染法可对嗅上皮和犁鼻上皮的细胞进行分类及区分。其中,支持细胞胞核深染成黑色,嗅细胞胞核银染为花斑状。细胞计数显示,犁鼻上皮的嗅神经细胞含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嗅上皮。组化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嗅上皮和犁鼻上皮对NADPH-d表达模式差异显著,前者表达明显高于后者。电镜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嗅上皮和犁鼻上皮的支持细胞由两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分别为纤毛型和颗粒型支持细胞。
刘静吴民耀刘亦晨王宏元
关键词:黑斑蛙犁鼻器
壬基酚对中国林蛙生长发育的转代效应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探讨成体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暴露于壬基酚(nonylphenol,NP)后对其子代幼体生长发育和性腺分化的转代效应,将产卵前雌性成体分别暴露在浓度为2.5×10-7、1.25×10-7、5×10-8mol/L NP的水体中60 d,将产卵孵化后的26期蝌蚪做两种处理,第一种是在不含NP的水体中分组饲养,第二种是继续暴露在与母体暴露NP浓度相同的水体中,两种处理均至蝌蚪完全变态.结果显示:母体NP暴露处理后对子代蝌蚪的发育时间、体长和体重、雌雄比例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对子代蝌蚪继续NP暴露处理的蝌蚪则出现了发育滞后、体长和体重减少、雌性比例升高的现象.说明在浓度为5×10-8~2.5×10-7mol/L NP范围的水体中,NP没有干扰成体雌性林蛙的卵子发育,对其子代的生长发育和性腺分化未形成影响.但这个浓度范围的NP可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性腺分化.
李辉李忻怡张育辉
关键词:壬基酚中国林蛙生长发育
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重构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蚪数只,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Spss13.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38期,中华蟾蜍蝌蚪消化管最长,在38~42期消化管的长度平均缩短75%左右。体质量在38期前呈增加趋势,38~46期则迅速下降;肠比重(I/B)在38期最大;在整个试验期内,肝胰比重(LP/B)变化不显著;变态高峰后与变态高峰前相比,胃壁厚度显著减小,肝细胞密度显著增大,肠壁厚度变化不显著。【结论】中华蟾蜍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的变化相适应。
王念吴民耀王宏元李忻怡
关键词:中华蟾蜍变态发育
菜花原矛头蝮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显微结构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的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结果表明,嗅器位于嗅囊的背侧,犁鼻器则位于嗅器的腹内侧.嗅器的上皮分化为嗅上皮和呼吸上皮,嗅上皮的基底层有Bowman′s腺,呼吸上皮中具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犁鼻器基底层未发现犁鼻腺.嗅球和副嗅球呈典型的板层构筑结构.推测菜花原矛头蝮嗅器内嗅上皮和呼吸上皮完全分开有利于背侧嗅上皮俘获气味信号,腹侧呼吸上皮参与呼吸作用.虽然菜花原矛头蝮等蛇类的犁鼻器缺少犁鼻腺,但是其眼眶周围的哈氏腺和口腔内的唾液腺可以代偿犁鼻腺机能.
王宏元柴丽红王晓雯李忻怡
关键词:犁鼻器嗅球副嗅球
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脊椎骨化次序被引量:3
2014年
两栖动物在幼体变态即由水栖到陆栖的环境转变中,骨骼系统会发生重塑。本文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的双染色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变态过程中(Gosner 38-46)脊椎骨的发育进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大蟾蜍蝌蚪Gosner 39期,椎板中线处发生融合;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椎体、椎弓起始骨化发生在Gosner 42期;其次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横突、底索和荐后椎Ⅰ开始骨化;荐后椎Ⅱ骨化最晚;在Gosner 46期,尾杆骨最终形成。荐后椎愈合形成尾杆骨反映无尾类幼体由水栖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中骨骼系统的机能适应。
桑洲娴王宏元王秋梦梁刚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蝌蚪脊椎骨化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泥鳅的急性毒性被引量:2
2013年
将泥鳅暴露于甲维盐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依据概率单位法计量不同暴露时间甲维盐相应的半致死浓度以及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甲维盐对泥鳅的48 h-LC5为14.137 mg·L-1,96 h-LC50为6.765 mg·L-1。甲维盐浓度与泥鳅的死亡率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半数致死浓度降低,安全浓度降低。采用组织学方法评估了不同浓度的甲维盐暴露下,泥鳅视网膜、皮肤、鳃的组织学结构变化。在20 mg·L-1甲维盐急性暴露下,泥鳅皮肤出现脂褐质沉积、分泌细胞减少、神经丘细胞大量丢失。同时甲维盐能够造成视网膜变薄,视细胞的內节/外节丢失,引起视觉障碍。
闫雅亭王宏元乔旭峰余应襄吴民耀
关键词:泥鳅甲维盐
中国林蛙、隆肛蛙和中华大蟾蜍蝌蚪形态及肝肠指数的比较研究
2014年
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3个物种共353只蝌蚪样本的5项外形指标、肠指数和肝指数进行了测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3个物种之间存在着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差异。依据3个物种幼体蝌蚪的形态学差异,就其与栖息环境的适应性和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岑文马梦珂王宏元吴民耀
关键词:蝌蚪适应性比较形态学
壬基酚对中国林蛙精巢中StAR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为研究水体壬基酚(Nonylphenol,NP)污染对两栖动物精巢中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影响,将雄性成体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分别暴露于c(NP)为10-7,10-6和10-5 mol L的水体中10,20和30 d.取其精巢组织,在成功扩增获得273 bp的StAR cDNA片段后合成探针,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tAR mRNA在精巢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tAR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对照组和各NP处理组中均检测到StAR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阳性反应主要在精巢的Leydig细胞.StAR表达相对值的检测结果表明,c(NP)为10-5 mol L的水体对StAR表达有抑制趋势,c(NP)为10-7和10-6 mol L的水体可上调StAR的表达,表明NP对StAR表达由抑制转向诱导的临界浓度在c(NP)为10-6 mol L与10-5mol L之间.在c(NP)为10-7和10-6 mol L处理组,StAR表达值随c(NP)的增高而增加.在c(NP)为10-6 mol L处理组,暴露30 d后StAR表达相对值最大,呈现NP对StAR表达具有累积效应.c(NP)为10-7mol L对StAR表达不随时间延长显示累积效应.提示一定剂量范围的NP可通过调控StAR的表达干扰动物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李忻怡王慧张育辉
关键词:壬基酚间质细胞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王晓雯李忻怡吴民耀王宏元
关键词:系统进化中国林蛙中华蟾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