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121105)

作品数:23 被引量:749H指数:16
相关作者:梁文举姜勇张玉革贺纪正张丽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棕壤
  • 4篇施肥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潮棕壤
  • 3篇群落
  • 3篇微生物
  • 2篇营养元素
  • 2篇栽培
  • 2篇三叶
  • 2篇三叶草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 2篇蔬菜
  • 2篇蔬菜温室
  • 2篇蔬菜栽培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农田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纬度梯度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信阳职业技术...

作者

  • 8篇梁文举
  • 8篇姜勇
  • 7篇张玉革
  • 6篇贺纪正
  • 5篇张丽梅
  • 5篇朱永官
  • 4篇庄秋丽
  • 4篇李琪
  • 3篇陈保冬
  • 2篇沈菊培
  • 2篇郑袁明
  • 2篇葛源
  • 2篇张晓珂
  • 1篇欧伟
  • 1篇黄益宗
  • 1篇王晓英
  • 1篇王新军
  • 1篇陈梅梅
  • 1篇李春仁
  • 1篇王冬梅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土壤通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Pedosp...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对潮棕壤电导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电导率在土体10个土层中的剖面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表层,玉米地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150 cm深度内土壤电导率平均值为林地>撂荒地>玉米地>水稻田。水稻田土层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植稻过程中土壤淋溶及复盐基作用的影响;林地深层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树木根系分布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电导率与有机C、全量N、P、S、有效态N、P、S、pH、交换性Ca、Mg、K、Na、CEC、DTPA浸提态Fe、Mn、Cu、Zn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由此,土壤电导率可作为指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可行的土壤化学指标。表4,参13。
庄秋丽李春仁张玉革
关键词:潮棕壤土地利用电导率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
Effect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a Black Soil被引量:22
2008年
An experiment with seven N, P, K-fertilizer treatments, i.e., control (no fertilizer), NP, NK, PK, NPK, NP2K, and NPK2 where P2 and K2 indicate double amounts of P and K fertilizers respectivel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a black soil (Udoll in the USDA Soil Taxonomy)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ranged between 94 and 145 mg kg-1, with the NK treatment showing a lower biomass;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anged from 4.13 to 4.25, with an increasing tendency from control to double-fertilizer treatments, and to triple-fertilizer treatments.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evennes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including control, suggesting that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ation would not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ack soil.
KONG Wei-DongZHU Yong-GuanFU Bo-JieHAN Xiao-ZengZHANG LeiHE Ji-Zheng
关键词:化学肥料生物量
东北地区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土壤Olsen-P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土壤Olsen-P在0~100cm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公主岭和大石桥外,其他各点土壤Olsen-P含量在0~20cm土层较高,20~40cm土层迅速下降,40~100cm各土层又逐渐升高,但底层要远低于表层。不同纬度梯度下各点0~20cm土层Olsen-P含量为暗棕壤>黑土>棕壤,高纬度地点Olsen-P含量具有高于低纬度地点的趋势;20~100cm各土层Olsen-P含量总体表现为黑土和暗棕壤相对较高,棕壤区偏低,没有明显的纬度分异现象。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对0~20cm土壤Olsen-P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他土层Olsen-P含量可能主要受磷素运移特点和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
庄秋丽姜思维张玉革
关键词:黑土农田纬度梯度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被引量:67
2008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又叫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及伦理学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热点内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建议在我国尽快启动有关宏基因组学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联合攻关,拓展当前的研究领域,发展相关研究策略和技术,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在宏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贺纪正张丽梅沈菊培朱永官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基因组文库构建文库筛选
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2
2005年
对沈阳市大民屯镇蔬菜生产基地温室番茄栽培条件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变化的研究表明,使用5年和11年温室0~30 cm土层的土壤交换性K平均含量分别是其相邻露地菜田的4.1倍和8.7倍.由于土壤交换性K含量的增加,交换性K与盐量总量的比值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Mg与盐基总量的比值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性与交换性Ca、Mg、K之间、水溶性阳离子总量与交换性盐基离子及总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表明温室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是土壤水溶性盐分积累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与露地菜田相比,高量施肥条件下温室土壤交换性K含量的显著增加是交换性盐基组成及盐基离子之间比值变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姜勇张玉革梁文举
关键词:蔬菜温室施肥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23
2007年
土壤有机碳(SOC)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研究一直是农业、生态和环境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土地利用、耕作、作物类型、种植密度、灌溉、施肥以及其他人为活动等,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均能产生影响。本文综合评述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土壤碳截获潜力,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以及农田土壤碳截获在温室气体减排及气候变化中的潜在作用等,最后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研究的主要方向。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土壤质量气候变化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8
2006年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葛源贺纪正郑袁明张丽梅朱永官
关键词:微生物生态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39
2007年
传统的基于培养的研究方法只能反映土壤中少数(0.1%~10%)微生物的信息,而大部分微生物目前还不能培养,因而这部分微生物资源尚难以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宏基因组学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技术包括土壤D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目标基因克隆的筛选.它可为揭示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分子基础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并已在微生物新功能基因筛选、活性物质开发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对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方法和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沈菊培张丽梅郑袁明朱永官贺纪正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文库构建文库筛选
潮棕壤线虫群落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被引量:18
2007年
作者对潮棕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撂荒地和林地)下土壤线虫群落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够影响线虫群落及其优势属的时空分布。线虫优势属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不同,撂荒地和林地处理中板唇属(Chiloplacus)线虫主要分布在5–30cm土层,而其他线虫优势属则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在旱田处理中,短体属(Pratylenchus)线虫均匀分布在各个土层。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土壤环境因素的变化能够对土壤线虫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与土壤线虫优势属的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线虫区系分析结果表明,撂荒地和林地处理中土壤环境相对稳定,土壤食物网向较成熟的阶段演替。线虫区系分析方法可用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食物网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生态过程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李琪梁文举欧伟
关键词:土壤线虫优势属区系分析土地利用潮棕壤
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硫是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硫酸盐还原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步骤,在稻田土壤表层和水稻根际都十分活跃。介导硫酸盐还原过程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稻田土壤中重要的功能菌群。它们不仅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力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综述了稻田土壤中微生物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SRB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目前研究稻田土壤SRB主要采用的分子生态学方法,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对水稻土壤中SRB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新展贺纪正张丽梅
关键词:水稻土硫循环硫酸盐还原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