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214)

作品数:16 被引量:427H指数:12
相关作者:李宝泉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王金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底栖动物
  • 3篇生态学
  • 3篇生态学研究
  • 3篇潮间带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群落
  • 2篇动物群
  • 2篇动物群落
  • 2篇营养化
  • 2篇营养盐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群落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富营养化
  • 2篇沉积物
  • 1篇单胞菌
  • 1篇动物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7篇王洪法
  • 7篇李新正
  • 7篇李宝泉
  • 6篇张宝琳
  • 4篇王金宝
  • 3篇俞志明
  • 3篇沈志良
  • 3篇姚云
  • 3篇宋秀贤
  • 2篇王友绍
  • 1篇岳海东
  • 1篇李玉
  • 1篇王少青
  • 1篇吴继法
  • 1篇毛玉泽
  • 1篇王汉奎
  • 1篇帅莲梅
  • 1篇陈国华
  • 1篇宋林生
  • 1篇王永强

传媒

  • 8篇海洋科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海洋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从胶州湾的海泥中分离到一株几丁质酶高产菌株。经16SrDNA序列分析,认为该菌属于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monas),并将其命名为SS01。对该菌产几丁质酶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其它几丁质酶产生菌相比,SS01菌株的最适产酶温度较低,酶活较高。在Zobell2216E培养基中,SS01菌株培养9h进入稳定期。胶体几丁质可诱导该菌几丁质酶的产生。在几丁质培养基中,SS01菌株产酶的适宜条件是:培养温度24℃,培养基起始pH7.0左右,蛋白胨为N源(5g/L),胶体几丁质为C源(5g/L),170r/min振荡培养130h,酶活可达116.2U/mL。
孙菽蔚王子峰岳海东肖天
关键词:海洋细菌几丁质酶
桑沟湾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运用沉积物捕集器于桑沟湾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生物沉积进行了现场测定,以评价贝类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沟湾栉孔扇贝具有相当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高68.1~ 77.9mm、软体干重2...
周毅杨红生毛玉泽袁秀堂张涛刘鹰张福绥
关键词:栉孔扇贝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不同孔径底层筛对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2003年11月在胶州湾所设的20个站,每站成功取4个定量采泥样品,每两个样品分别用底层筛孔径0.5 mm和1.0 mm的套筛冲洗所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种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0.5 mm孔径底层筛样品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种数分别是1.0 mm底层筛的样品的1.36,1.19,1.15倍;两种筛所获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影响最明显,对生物量、种数影响较小;环节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类群中的钩虾类个体较细小,是受底层筛孔径影响最明显的类群;0.5 mm孔径底层筛的取样质量明显好于1.0 mm孔径底层筛。
李新正王洪法王金宝张宝琳李宝泉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蒽醌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胁迫对鲈鱼DNA损伤的RAPD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从40条随机引物筛选出6条,对暴露于蒽醌(0.0195mol/L)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0mg/L)海水溶液的鲈鱼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反应,检测DNA受损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蒽醌暴露实验中,引物OPA-03检测到鲈鱼在污染7d时的血液和肝脏DNA受到损伤,扩增结果缺失片段大小约为0.9kb特征带.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污染实验中,不论是作用于鲈鱼个体,还是直接污染其DNA,用所筛选出的6条引物扩增结果未发现对基因组DNA造成损伤.
吴继法俞志明宋秀贤王悠宋林生
关键词:蒽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RAPD鲈鱼
磷化氢在胶州湾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05年
于2003-09-06现场采集样品,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含量和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磷化氢最高浓度达143·75ng/kg(干重).磷化氢在湾内沉积物中含量普遍高于湾外,受人类活动影响污染较为严重的养殖区、河口区等海域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含量明显高于湾中心和湾外等海域.分析磷化氢与其沉积环境的关系发现,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含量和分布受到沉积物中有机磷和氧化还原电位、沉积物组成等因素的影响.
母清林宋秀贤俞志明
关键词:沉积物
水域富营养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6
2005年
姚云沈志良
关键词:水域光温条件浮游植物有机碳富营养化水环境问题水生态系统
胶州湾东北部营养盐的季节和多年变化被引量:18
2007年
根据1991-2004年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胶州湾东北部水域营养盐及其摩尔比的月、旬的变化和多年变化以及与年、Chla的关系。月和旬的变化表明春、夏季,各种营养盐浓度以锯齿状的形式呈缓慢上升趋势,与外源性营养盐增加密切相关,只有SiO3-Si在8月份出现明显峰值,SiO3-Si/DIN和SiO3-Si/PO4-P比也有相似的变化;秋季以后营养盐浓度急剧增加,特别是SiO3-Si和DIN,导致了冬季赤潮的爆发。在赤潮高峰时,营养盐大量消耗,特别是SiO3-Si几乎耗尽(0.49μmol/L),SiO3-Si/DIN和SiO3-Si/PO4-P比迅速下降(分别为0.01和1.04),SiO3-Si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控制了赤潮的进一发展,并初步讨论了赤潮发生的化学海洋学机制。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与Chla含量呈明显的消长关系。营养盐及其结构的多年变化表明,1999年以后比1991-1998年DIN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1.0和2.2倍,DIN/PO4-P比和SiO3-Si/PO4-P比分别增加了0.4和0.9倍,PO4-P、SiO3-Si/DIN比略有增加,营养盐之间的摩尔比都偏离了Redfield比,这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姚云沈志良
关键词:叶绿素A赤潮胶州湾东北部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被引量:25
2007年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夏、秋、冬、春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女姑口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及Jaccard的群落种类相似性指数Ja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7种,其中软体动物24种,占42.11%;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各15种,占26.32%;鱼类2种,占3.51%;螠虫1种;女姑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均差别较大,两两群落相似性系数也比较低;3个多样性指数H′,D,J的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女姑口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H′和J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D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李宝泉张宝琳刘丹运王少青王洪法李新正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3
2006年
根据1998—2002年胶州湾10个站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讨论了多毛类环节动物在各站出现种数、生物量、栖息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底质是影响多毛类数量分布与变化的重要因子,沙质软泥有利于多毛类生长,而粗沙砾石底质多毛类分布较少;春季多毛类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较高;在一定条件下,盐度是多毛类的限制因子,当盐度升高时,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呈增加趋势.
王金宝李新正王洪法于海燕李宝泉
关键词:多毛类生物量栖息密度环境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