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911)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雷朝亮王小平郑霞林王攀陆鹏飞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蔬菜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豇豆
  • 2篇豆荚
  • 2篇豆荚螟
  • 2篇豇豆荚螟
  • 1篇豆荚野螟
  • 1篇豆野螟
  • 1篇性信息素
  • 1篇幼虫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变动
  • 1篇种群监测
  • 1篇主要防治技术
  • 1篇结构特点
  • 1篇化学感受器
  • 1篇活性组分
  • 1篇感受器
  • 1篇不同器官
  • 1篇草螟科

机构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雷朝亮
  • 4篇王小平
  • 2篇王攀
  • 2篇郑霞林
  • 1篇乔海莉
  • 1篇陆鹏飞
  • 1篇汪海洋

传媒

  • 3篇植物保护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观察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了解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探讨其功能和感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豇豆荚螟5龄幼虫的头部以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描述。[结果]豇豆荚螟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头上具有单眼、触角、感觉刚毛、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吐丝器;幼虫的触角上存在栓形、锥形和毛形3种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在第2、3节上各着生有1个锥形感受器。[结论]豇豆荚螟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tr)、锥形感受器(Sb)、小锥形感受器(Sbs)和栓形感受器(Ss),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王攀郑霞林雷朝亮王小平
关键词:豇豆荚螟幼虫化学感受器
草螟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结构及分布特点被引量:5
2017年
草螟科昆虫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且大多数为农林重要害虫。利用性信息素对害虫进行监测或防治具有靶标明确、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是害虫可持续综合治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已鉴定性信息素组分的草螟科昆虫及其性信息素组分进行统计和分类,比较分析了已鉴定的草螟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在不同亚科、属以及种之间的分布特点,以期为性信息素组分尚未得到鉴定或鉴定困难的草螟科昆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进一步探讨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进化提供依据。
王攀汪海洋单俊奇王小平雷朝亮司升云
关键词:草螟科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结构特点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6-97 mm;豆野螟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腹面和侧面,背面覆盖有鳞片,因此感受器很少;雌雄触角共发现6种感器,其中柱形感器只在雄蛾中发现,而一种未定义的感器仅在雌蛾中发现。通过形态比较发现,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较稀疏,但雄蛾的长度略长,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间未见显著差异;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位于腹部第8-9节之间,其上有一系列规则的皱褶,为性腺细胞所在位置。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对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腹部第8-9节间的腺体提取物具有性信息素组分,是豆野螟性腺所在位置。
陆鹏飞乔海莉雷朝亮
关键词:豆野螟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
豆荚野螟对豇豆不同器官的产卵选择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产卵选择行为,已有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尚未明确豆荚野螟对寄主花、蕾以及其他器官的产卵选择性差异。本研究调查了盛花初期和盛花期豇豆花、蕾、茎尖、叶片和豆荚上豆荚野螟的卵粒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室内豆荚野螟对盛花期豇豆器官的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有54.1%的卵粒分布在盛花期的豇豆蕾上,并且蕾上的平均卵量显著高于花、茎尖、豆荚和叶片上的卵量。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显著的产卵选择性,进一步明确了豆荚野螟偏好于在寄主蕾上产卵的特性,为豆荚野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田忠汪海洋王小平
关键词:豆荚野螟豇豆产卵选择
豇豆荚螟种群变动影响因子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对豇豆荚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种群变动的影响因子、种群监测以及主要的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指出了寄主、气象因子、寄主植物的种植环境以及化学杀虫剂的不当使用均是影响该虫种群变动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王攀郑霞林雷朝亮王小平
关键词: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种群变动种群监测主要防治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