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934)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冯俊涛张兴李玉平王永宏龚宁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生物合成
  • 2篇天名精
  • 2篇内酯
  • 2篇黄酮
  • 2篇大花金挖耳
  • 1篇药效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酮类
  • 1篇酮类化合物
  • 1篇细胞悬浮培养
  • 1篇小麦
  • 1篇小麦白粉
  • 1篇小麦白粉病
  • 1篇小麦白粉病菌
  • 1篇类化
  • 1篇类化合物
  • 1篇化感
  • 1篇化感潜力
  • 1篇化合物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4篇张兴
  • 4篇冯俊涛
  • 2篇李玉平
  • 1篇韩立荣
  • 1篇龚宁
  • 1篇王永宏
  • 1篇许丹
  • 1篇王德龙
  • 1篇陈晓旭
  • 1篇任双喜
  • 1篇张妮

传媒

  • 1篇食品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及其胞内代谢产物化感潜力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为了优化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ch.et Sav.)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评价其胞内代谢产物的化感潜力。本文研究了无机盐浓度不同的MS,1/2MS,B5,1/2B5,NT和1/2NT等6种培养基及NT中N,P,Ca,Mg,K等5种大量元素含量对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生物合成黄酮的影响,并采用微量活性测定法测定了其细胞培养物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优基本培养基是NT,NT中总氮浓度为50.62 mmol·L^-1,NH4^+∶NO3^-为2∶3时,黄酮含量最高为1.38%,H2PO4^-,Ca^2+,Mg^2+,K^+等离子依次在5.00,1.50,0.50-1.00,14.39-27.81 mmol·L^-1范围内有利于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和黄酮合成;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的粗提物对供试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Bge.)Kita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L.)Cronq.)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等5种植物幼苗根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毒力依次为10.66,12.32,15.85,102.16,210.96 mg·mL^-1。
李玉平张妮陈晓旭冯俊涛张兴
关键词:大花金挖耳生物合成黄酮化感
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为进一步明确天名精内酯酮酯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采用悬滴法测定38种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2-氯乙酯(2)和4-吡啶甲酯(34)2个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天名精内酯酮,分别为12.89mg/L和15.82mg/L,其余衍生物的活性较天名精内酯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构效分析表明,天名精内酯4-位取代基的改变对衍生物的抑菌活性有较大影响,引入短链烷基和杂环时衍生物的活性有所提高,而引入长链饱和烷基和芳香基会使活性降低。
王德龙冯俊涛张兴
关键词:抑菌活性构效关系
大花金挖耳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被引量:6
2010年
研究不同培养基、蔗糖质量浓度、pH值、接种量、NAA、6-BA、VB1及培养时间对大花金挖耳细胞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T液体培养基在pH5.5、蔗糖质量浓度40g/L、接种量40g/L鲜质量细胞、NAA1.0mg/L+6-BA0.2mg/L时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向NT培养基中添加1.0~4.0mg/LVB1有抑制细胞褐化的作用,大花金挖耳悬浮细胞的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接种15~21d后,细胞生物量可达23.54~24.51g/L,黄酮类化合物得率为1.19%~1.23%。
李玉平龚宁王永宏冯俊涛张兴
关键词:大花金挖耳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
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及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明确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及其对白粉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菌落扩展的影响;利用生物电镜技术,观察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当质量浓度为1 000mg/L时,天名精内酯酮灌根和喷雾处理的保护效果与治疗效果分别为80.43%和88.03%与82.69%和88.05%,且2种施药方式处理的防治效果与150mg/L三唑酮处理差异不显著。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菌落扩展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有效中浓度(EC50)为105.431 4mg/L。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均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菌丝稀疏、表面皱缩和畸形。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细胞质发生紊乱;电子致密度明显增大,菌丝坏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解体,液泡明显增大,且出现空腔;线粒体肿胀,脊变短,部分脊消失。【结论】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高的防效,具有较优的内吸传导性能,兼具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作用主要是抑制菌丝的生长;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不同于常用杀菌剂品种。
任双喜许丹韩立荣冯俊涛张兴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菌药效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