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072)

作品数:28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洪森荣尹明华柯维忠王爱斌夏瑾华更多>>
相关机构: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8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胚性
  • 7篇愈伤
  • 7篇愈伤组织
  • 7篇胚性愈伤
  • 7篇胚性愈伤组织
  • 7篇超低温
  • 7篇超低温保存
  • 5篇试管苗
  • 3篇再生植株
  • 3篇植株
  • 3篇离体诱导
  • 3篇茎尖
  • 3篇基因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英文
  • 2篇植物
  • 2篇生长发育
  • 2篇生理生化

机构

  • 28篇上饶师范学院
  • 2篇江西省科学院

作者

  • 17篇洪森荣
  • 13篇尹明华
  • 7篇柯维忠
  • 6篇王爱斌
  • 5篇夏瑾华
  • 5篇林国卫
  • 2篇贺伟华
  • 1篇王艾平
  • 1篇吴燕芳
  • 1篇邓红根
  • 1篇何乔
  • 1篇曾艳红
  • 1篇徐志坚
  • 1篇何欣

传媒

  • 7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中草药
  • 3篇浙江农业学报
  • 3篇植物研究
  • 2篇中药材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9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独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电镜观察
2020年
本研究以黄独为材料,对其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独胚性愈伤组织在冻后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黑暗培养直接放于正常的光周期下培养,极易使细胞内容物外泄,且造成部分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或裂解形成空隙,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不完整,出现空隙或内容物溢出或断裂现象;而黄独冻后胚性愈伤组织经过3 d的黑暗培养后再置于光周期下培养,受损的细胞较少,细胞排列较紧密,且细胞器降解较少,很少出现空隙等现象,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也较为完整。此外,与黄独带芽茎段常温继代再生试管苗相比,黄独胚性愈伤组织经过冻后黑暗培养后,其再生试管苗的根、茎、叶结构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且两者的气孔参数和叶绿体数量也均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后的黑暗培养提供了亚显微结构证据。
尹明华祝裕谢雅璐
关键词: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电镜观察
药用植物黄芪离体培养茎尖的包埋脱水法和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英文)被引量:2
2015年
为找出一条黄芪种质长期包埋脱水法保存和包埋玻璃化法保存的程序,以来源于黄芪离体生长腋芽的黄芪茎尖并包埋成海藻酸钙珠。随后,在MS+0.75 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25℃下预培养5 d后,放于干硅胶上无菌干燥5 h,直至含水量达23.1%(以鲜重为基础)时将材料投入液氮保存。保存1 d后,茎尖在40℃水浴中化冻2~3 min并转入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再生培养,2周后大约50%的茎尖可再生出芽。黄芪茎尖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也被优化,同样包埋成海藻酸钙凝胶珠的茎尖在MS+1 mg·L^(-1)6-BA+0.05 mg·L^(-1)NAA+0.75 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25℃预培养3 d,用2 mol·L^(-1)甘油+0.4 mol·L^(-1)蔗糖装载液25℃装载90 min并再用PVS2在0℃下处理120 min后直接投入液氮。保存1 d后,取出材料在37℃水浴中化冻2~3 min,并用MS+1 mg·L^(-1)6-BA+0.05 mg·L^(-1)NAA+1.2 mol·L^(-1)蔗糖的液体培养基进行10 min的洗涤后转入MS+1 mg·L^(-1)6-BA+0.05 mg·L^(-1)NAA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再生培养。茎尖的再生率接近80%。以上两种超低温保存方式均未造成再生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因此,包埋脱水法和包埋玻璃化法两种常规方法对于黄芪茎尖超低温保存来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尹明华洪森荣
关键词:超低温保存包埋脱水法茎尖种质保存
黄独胚性愈伤组织冻后黑暗培养及其再生植株半薄切片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以黄独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对黄独胚性愈伤组织冻后黑暗培养的时间进行探讨,并对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的显微结构及其再生植株进行半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黑暗培养1~5 d,黄独胚性愈伤组织的冻后成活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超过5 d,成活率显著下降。半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冻后黄独胚性愈伤组织直接置于光周期下培养,会造成细胞排列疏松,局部出现较大的细胞空隙;而经黑暗培养后再置于光周期下培养,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空隙较小。经半薄切片观察,黄独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与常温继代再生植株相比较,根、茎、叶结构无显著差异,叶肉细胞的平均叶绿体数量也无显著差异。因此,冻后黑暗培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且其再生植株无形态学变异。
洪森荣宁本松叶思雨刘燕张铭心占学林
关键词: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
黄独冻后培养胚性愈伤组织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本研究利用MSAP技术来探明黄独冻后培养胚性愈伤组织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独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DNA甲基化模式可分为四大类。类型A包含三个亚类,未发生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的类型占35.48%。类型B包含五个亚类,32.26%位点的DNA发生过甲基化。类型C也包含五个亚类,29.03%的位点发生DNA去甲基化,DNA甲基化水平下降。类型D包含两个亚类,DNA甲基化状态未知,位点数目不超过总检测位点的4%。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和冻后光周期胚性愈伤组织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别为107.69和120.83,全甲基化率分别为88.46%和95.83%,半甲基化率分别为19.23%和25.00%。因此,在黄独胚性愈伤组织冻后黑暗培养过程中发生了较高程度的去甲基化,最终导致其DNA甲基化水平下降。本实验结果为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解释冻后黑暗培养修复黄独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伤害的机理提供了帮助。
林国卫王爱斌石光禹刘燕郁雪婷李远芳
关键词:胚性愈伤组织DNA甲基化
黄独微型块茎低温离体保存的GC/MS代谢组学分析
2018年
GC/MS检测方法采用初步探明黄独低温离体保存微型块茎的差异代谢物。与黄独微型块茎25℃离体保存相比较,黄独微型块茎4℃离体保存的差异性代谢物有丙氨酸(Alanine)、儿茶素(Catechin)、N,N-双(2-羟乙基)甲胺(N,N-Di-(2-Hydroxyethyl)-methanamine)、水杨酸(Salicy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和山梨糖(Sorbose)等。在黄独微型块茎4℃离体保存中,丙氨酸(Alanine)参与氰基氨基酸代谢;儿茶素(Catechin)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苯丙素的生物合成;水杨酸(Salicylic acid)参与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二恶英降解、苯丙氨酸代谢、芳烃降解、植物激素生物合成、铁载体组非核糖体肽合成和苯丙素的生物合成等。柠檬酸(Citric acid)参与来自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的生物碱生物合成、组氨酸和嘌呤的生物碱生物合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代谢、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2-氧代羧酸代谢、萜类和类固醇的生物合成、原核生物固碳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来自莽草酸途径的生物碱生物合成、来自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的生物碱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TCA循环)、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双组分系统、苯丙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来自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的生物碱生物合成等。黄独低温离体保存微型块茎差异代谢物的初步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其低温离体保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低温离体保存黄独微型块茎的破除休眠以及其后续萌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尹明华邓红根蒋妍万琳吴丽霞凌飞汪金华
关键词:GC/MS
黄独试管苗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生理响应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黄独试管苗微型块茎诱导形成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为试管苗微型块茎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植物生理学的方法,测定黄独微型块茎诱导形成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CAT、POD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在黄独试管苗微型块茎诱导形成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SOD和CAT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OD活性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α-淀粉酶和总淀粉酶活性也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而β-淀粉酶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结论:该试验初步揭示了黄独试管苗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生理响应规律,为黄独微型块茎的诱导形成和健壮培育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
尹明华洪森荣林国卫柯维忠王爱斌
关键词:试管苗离体诱导生理响应
江西山药茎尖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检测被引量:8
2016年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法对广丰药薯茎尖的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进行优化,并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其冻后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同时将超低温程序应用到江西山药其他地方品种,旨在为薯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广丰药薯茎尖预培养的较佳时间为5 d,较佳的蔗糖浓度为0.75 mol·L^-1;装载的较佳时间为40 min;脱水的较佳温度为0℃,较佳时间为60 min;冻后黑暗培养7 d可以显著提高其成活率。用AFLP分子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对茎尖冻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没有发现异常条带和染色体倍性变化,气孔观察也未发现叶下表皮气孔参数的显著变异。将这种超低温保存程序用于江西山药其他基因型,成活率约为40%-85%。该研究建立的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能保证江西山药的遗传稳定性,可为建立江西山药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库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尹明华徐志坚章省琴吕思杰曾艳红付有章夏瑾华洪森荣
关键词:茎尖超低温保存
黄独微型块茎鲨烯合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通过黄独微型块茎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到SQS基因的核心片段,利用RT-PCR技术获得SQS基因保守片段,采用RACE技术获得SQS基因的3′及5′末端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独微型块茎SQS基因编码序列长1548 bp,编码415 bp的氨基酸序列,理论分子量为46786.38 D,等电点(pI)为5.97。SQS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含有SQS所必需的功能结构域,属于Isoprenoid_Biosym_C1 superfami⁃ly。黄独SQS蛋白与其他植物的SQS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中与盾叶薯蓣的SQS蛋白氨基酸相似性为96.4%。本试验结果从黄独微型块茎中首次获得SQS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具有SQS同源基因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黄独微型块茎SQS基因结构、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提供了基础,并为薯蓣属植物三萜合成通路关键酶SQS的正选择位点与功能的关联性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柯维忠钟雯娟刘凯盈李祥媛尹明华
关键词:鲨烯合酶基因克隆
低温离体保存黄独微型块茎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为探究黄独微型块茎低温离体保存的内在机理,对其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黄独微型块茎低温和常温离体保存的转录本比例和蛋白比例的log2值均呈现正态分布,十分类似,符合真实生物样品的要求;差异蛋白和差异转录本韦恩图结果表明,84个转录本在两者中均有差异,表明大多数差异的转录本在蛋白组数据均有差异;差异蛋白和差异转录本的log2对数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蛋白质组来说,转录组差异程度更大,两者的差异转录本多数一致,少数不同;差异蛋白和差异转录本log2散点关联密度图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比例在0附近居多,左下角和右上角(转录本和蛋白的上下调关系一致)相对左上角和右下角(转录和蛋白上下调关系不一致)更多,表明两者差异表达趋势一致性的程度更高。低温离体保存黄独微型块茎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低温离体保存的黄独微型块茎主要涉及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糖酵解途径、淀粉蔗糖代谢和丙酮酸代谢等途径,这为黄独微型块茎的低温离体保存和低温破除休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洪森荣吴夏俊鹏徐文慧占学林谢妮妮蒋妍汪金华凌飞吴丽霞万琳
关键词:转录组蛋白质组
维生素B_1对黄独试管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4年
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维生素B1对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0.25 mg/L的维生素B1对黄独试管苗的芽数、芽长、根数、根长和株高均有促进作用,但随着维生素B1浓度的增加,黄独试管苗各项形态指标下降。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维生素B1浓度为0.25 mg/L时,黄独试管苗总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减少,但随着维生素B1浓度的增加,黄独试管苗总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下降,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在添加维生素B1的条件下,黄独试管苗脯氨酸含量与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脯氨酸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黄独试管苗生长发育受抑制程度的主要指标。
洪森荣
关键词:维生素B1试管苗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